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53篇
  免费   2052篇
  国内免费   2265篇
测绘学   1111篇
大气科学   1833篇
地球物理   1835篇
地质学   5647篇
海洋学   1255篇
天文学   120篇
综合类   635篇
自然地理   934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308篇
  2022年   340篇
  2021年   365篇
  2020年   308篇
  2019年   398篇
  2018年   418篇
  2017年   263篇
  2016年   327篇
  2015年   350篇
  2014年   562篇
  2013年   452篇
  2012年   471篇
  2011年   422篇
  2010年   444篇
  2009年   432篇
  2008年   431篇
  2007年   420篇
  2006年   437篇
  2005年   402篇
  2004年   373篇
  2003年   325篇
  2002年   334篇
  2001年   304篇
  2000年   315篇
  1999年   279篇
  1998年   316篇
  1997年   376篇
  1996年   359篇
  1995年   300篇
  1994年   298篇
  1993年   249篇
  1992年   265篇
  1991年   246篇
  1990年   231篇
  1989年   202篇
  1988年   114篇
  1987年   113篇
  1986年   102篇
  1985年   102篇
  1984年   102篇
  1983年   74篇
  1982年   77篇
  1981年   55篇
  1980年   36篇
  1979年   25篇
  1978年   12篇
  1959年   13篇
  1958年   30篇
  1957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大同盆地古冰楔(砂楔)和晚更新世自然环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前言山西省大同盆地是一个断陷山间盆地,盆地底部拔海约1000米,盆地南部山地最高峰拔海2600米左右。盆地底部出露大片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的灰绿色和灰黄色湖相粘土以及晚更新世的黄土和砂。另外,盆地平原上还有20多座火山锥和微微起伏的玄武岩垄岗。盆地东部大同县许堡的东边,有一条小河从北往南流向西水地然后汇入桑干河。从许堡沿小河往南行约1公里,靠河流左岸的灰绿色湖相粘土层中,发育30多个古冰楔(砂楔)(图1,图版Ⅰ照片1)。  相似文献   
152.
亚北极白令海近百年海洋环境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卢冰 《中国科学D辑》2004,34(4):367-374
采用210Pb方法对亚北极白令海B2~9岩芯样进行定年, 获得分辨率以10年等级变化的100来年(1890~1999年)连续海洋沉积环境序列. 该岩芯样检出众多的分子化石, 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脂肪酸和甾醇等. 利用这些精细分子C27, C28, C29甾醇及分子组合特征Pr/Ph, SC+22/SC−21, CPI, C18:2/C18:0并结合有机碳含量变化, 重建100年以来亚北极海洋环境变化史. 结果表明过去的100年以来北极经历了两次较强的气候变暖事件(7.5~5.5 cm和3.0~0.0 cm, 对应时间段约1920~1950, 1980~1999年), 随之陆源物质减少, 海洋自生源增长而沉积环境呈氧化状态. 还经历了两次短暂的降温事件(8.0 cm和4.0~3.0 cm, 对应时间段1910和1970~1980年), 随之陆源物质增加, 海洋自生源相应减少, 沉积环境呈弱还原状态. 同时揭示了这两种冷与暖变化过程与北极区域性和全球性变化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3.
地下水补给量反映了含水层的可更新能力,是地下水资源管理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关键参数之一。为定量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地下水的补给特征,基于岔巴沟流域上游、中游、下游3个水文站1959-1969年降水与日径流观测资料,通过退水分析法估算了流域地下水补给量,并分析了与降水量和基流量的关系及其在年内的补给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岔巴沟流域年平均基流量为13.09 mm·a-1,更新时间为124 d,补给量为11.46 mm·a-1,降水入渗补给率为0.025,基流补给率为0.89。从上游到下游地下水补给量与入渗补给率逐渐增大,且上游与下游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基流补给率逐渐减小,各集水区之间差异均显著。地下水补给量与降水量呈线性正相关(R2>0.40),在下游集水区内随降水量变化的增幅较大。基流量与降水量也呈正相关关系(R2>0.77),干流基流80%以上源于降水补给转化。以5月份为节点可将地下水补给过程分为"一次补给"和"二次补给"2个主要阶段,其分别占全年总补给量约30%和70%,并且"二次补给"是造成岔巴沟流域不同集水区地下水补给量差异的主要阶段,并且为无资料地区小流域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4.
层化流体中半板造波的内波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形象地说明内波的传播模式,研究给出了内波水槽中由半板造波所形成的内波解。结合Vaeisaelae频率N(z)=const和简化Holmboe两种密度剖面模式讨论了内波场的传播图案。在内波水槽中成功地形成了上述两种密度剖面,相应的实验印证了本文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5.
渤黄海海域悬浮体季节性分布及主要运移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共航次2010年和2012年4个航次在渤黄海海域获得的现场悬浮体浓度数据及CTD海洋水文观测数据,结合MODIS L1B数据第4波段反射率值,建立了悬浮体浓度(SSC)与反射率强度的反演模型,反演了渤黄海海域表层悬浮体的月均分布。综合现场实测数据和遥感反演结果,研究渤黄海海域悬浮体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利用HYCOM数值模拟得到的各个层位流速数据,分析渤黄海海域主要断面的悬浮体扩散通量。结果表明,渤黄海海域表层悬浮体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黄河口莱州湾及渤海湾附近沿岸海域、山东半岛沿岸、苏北浅滩至长江口一带、罗洲群岛附近海域以及沿岸其他小河流入海口。渤黄海海域水体结构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夏季,水体上下温差大、层化较强、水动力条件较弱,海域悬浮体浓度相对较低。而在冬季,海域气温较低,水体上下温差小,同时,渤黄海海域强劲的东北风盛行,水体混合强烈,海域悬浮体浓度较高。同时,黄海暖流和山东半岛沿岸流等流系加强,携带悬浮体的能力和效率均大大提高,冬季成为海域悬浮体输运的主要季节。在冬季,黄河三角洲沿岸、山东半岛沿岸以及苏北海岸等区域在强动力作用下的再悬浮成为海域的悬浮体主要来源。黄河三角洲沿岸再悬浮的沉积物通过渤海海峡的南端输入北黄海,在沿岸流的作用下悬浮体输送通量沿程增大,经过成山头海域后转向南输送,输送通量沿程减少,沉积物在黄海中部泥质沉积区汇聚。沉积动力的分析结果显示,冬春季节在山东半岛区域形成的混合锋面对悬浮体的输运路径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6.
硼钙锡矿(Nordenskidine) 属钙锡正硼酸盐,最早是布龙格(Brgger)1887年发现于挪威的碱性伟晶岩中,随后在西南非洲(纳米比亚)的阿兰德斯锡矿,苏联吉尔吉斯的乌切加什干锡矿和雅库特的厄夫加奇锡矿以及阿拉斯加的布鲁克林山也有发现。在国内尚未见有关报道。我们在云南个旧锡矿发现的硼钙锡矿,产在一个新型的矽卡岩锡矿中,该矿化带以硼钙锡矿、水镁锡矿和水锡石为主(以上矿物共约占4%左右)锡石极少见(<2%)。  相似文献   
157.
北黄海盆地中生界目的层埋藏较深,储层纵横向变化快,厚度较薄,砂泥岩速度接近,造成纵波阻抗叠置,单纯依靠叠后纵波阻抗反演预测很难解决岩性区分和储层描述问题,而通过叠前同步反演得到的纵横波速度比和密度参数,进而转换为对岩性和物性敏感的其他参数,能有效区分砂泥岩,进行复杂岩性的识别和储层描述,提供更加准确的储层预测结果。利用叠前同步反演技术,对北黄海盆地中生界储层进行预测,刻画了目的层中砂体的空间几何形态,实现了对储层的精细描述,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8.
地震目录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是地震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地震观测台网效能评估的关键.本文对构造活动剧烈、地震活动水平高、台站地理分布复杂的新疆地区开展M研究,试图为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台站科学布局等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基于新疆地震台网发展的5个阶段划分,采用基于G-R关系的交互式分析方法,研究了M.的...  相似文献   
159.
本文根据扫描电镜对从漓江河谷钻孔中的泥砾层取得的481粒石英砂表面形态特证研究结果:石英砂多数颗粒保持棱角状外形并遭受不同程度的磨蚀,具阶状贝壳断口,平直或弧形刮削面和多向擦痕,沿解理面破碎呈“V”字形沟和撞击碟形坑,以及微溶蚀孔、隙、蜂窝状溶孔群和SiO_2再沉积等表面形态结构特征。认为它是在第四纪古地理湿热气候条件下泥石流沉积的产物,物源可能来自境内或周边的泥盆系砂岩和境外的花岗岩。  相似文献   
160.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主要白云岩类型及孔隙发育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和下奥陶统白云岩广泛发育,岩石类型复杂多样。按照结构和特殊构造两大分类依据,文中将研究区白云岩归为6大类,即泥-粉晶白云岩(又按含膏与否进一步分为含膏泥-粉晶白云岩和不含膏泥-粉晶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中-粗晶白云岩、斑状白云岩、藻纹层白云岩和膏溶角砾白云岩。每类白云岩都可以其独具特色的晶体结构和/或沉积构造与其他类型相区分。在这些白云岩中发育的孔隙类型主要有6种,即窗格孔、铸模孔、晶间孔、溶孔、角砾孔及砾间溶孔和缝合线孔,其中除窗格孔为原生孔隙外,其余均属次生孔隙。就其储集意义而言,以溶孔和晶间孔最为重要,次为角砾孔及砾间溶孔,而铸模孔和窗格孔的储集意义相对次要。缝合线孔的意义主要有二:一是可改善储集岩的渗透性,二是与斑状白云岩配合还可能构成有效储集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