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1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震源错动带端部的刚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震源简化模型的分析表明,震源的环境刚度(包括轴向、侧向和错动带端部刚度)是影响发震的重要因素。除强度条件外,环境刚度条件是发震的另一必要条件。在考虑环境刚度效应的情况下,震源平均应力降的数量级有可能小于10~2甚至10~1 MPa,在较高围压下产生较低的应力降。文中还讨论了区分两类闭锁部的必要性,指出错动带上的闭锁部有的是潜在的“震核”,有的则作为“端部”,阻碍发震;液体渗入震源体的不同部位可能引起两种相反的作用,诱发或抑制强震的发生。同时还讨论了环境刚度的几何参数和烈度分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2.
岩石圈塑性流动波的实验研究(Ⅱ)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石圈塑性流动波的物理模拟实验表明 ,在板块边界驱动下 ,模型中除了产生“快波”(波速量级大致相当于原型的 10 0 ~ 10 2 km/a)外 ,还存在着相当于原型波速量级为 10 - 1~ 10 0 m/a的“慢波”。“慢波”也可分解为主波和辅波 ,主波类似于涌波 (孤立波 ) ,辅波则以波群的方式传播 ,二者均系粘性重力波。板块边界的驱动作用通过不同波速的多重塑性流动波向板内传播 ,控制地震能量背景的起伏振荡 ,并导致缓慢构造运动的韵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23.
青藏高原中部地区潜在震源发震概率的构造物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绳祖 《地震地质》1993,15(1):1-20
  相似文献   
24.
岩石的破裂与摩擦滑动一直是岩石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更是地震研究所关心的问题。为了能使有关的实验研究更接近自然情况,我们在实验室内建立了围压达7.5Kb、温度达800℃的条件,模拟了地下深达25——30Km范围内的状况。并以周口店花岗闪长  相似文献   
25.
岩石的脆性-延性转变及塑性流动网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实验变形研究表明.随着矿物组成.粒度、温度、围压、应变率、液体介质等因素的变化岩石由脆性,半脆性,向半延性.延性转变,其中包括力学行为.微观机制和宏观结构的变化,而决定岩石脆性-延性转变的基本因素在于所含的粘塑性成分及其粘滞性.半延性流动具有共轭网络状的结构特征;延性流动则包括网络状流动和均匀流动两种宏观结构;半延性-延性流动网络以其近似正交性和非牛顿流动特性分别与半脆性破裂网络和均匀延性流动相区别.基于上述研究,可将地壳、上地幔划分为脆性-半脆性的中上地壳,半延性-延性网络状流动的岩石圈下层(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和均匀延性流动的软流圈.地壳多震层内的大型地震带及网络是岩石圈下层塑性流动网络的一种响应.  相似文献   
26.
王绳祖 《地震地质》1992,14(4):325-332
根据强约束匀阻化椭圆形震源简化模型及震源参数计算原理,建立了一种由构造、介质、物理环境和驱动背景等条件估计地震能量和地震效率的构造物理方法,并针对我国28例6级以上地震进行了初步的验算。其结果表明:地震效率η为0.008~0.050;由本方法所得地震能量推算的震级,与各震例原定震级相比较,78.6%的震例震级偏差不超出±0.5级  相似文献   
27.
地壳温压条件下周口店花岗闪长岩的变形破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条件采用高温高压三轴(固体传压介质)实验装置。实验的最大围压7.5kb,最高温度800℃,轴向应变率为4.4×10-6/sec,最大轴向应变约为10—15%;升温实验时,预热约1—1.5小时。试件直径10mm,高度20mm,矿物颗粒平均粒度约0.72mm;试件自然干燥。测试项目包括轴向应力和应变、围压以及声发射幅度的相对变化。试验后,沿试件纵剖面切片(垂直于主破裂面)作光学显微镜观测  相似文献   
28.
固体围压介质下岩石三轴实验装置的压力标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用于岩石力学性质研究的固体围压三轴实验装置的压力标定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设计了压力标定的具体方法。在围压小于6.5kb、温度低于625℃的范围内对一现有装置进行了修正量的测定。这一结果提高了利用固体围压三轴实验装置进行岩石力学参数测定的精度  相似文献   
29.
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地质》2003,25(2):227-236
根据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与塑性流动波 (网络波 )的观点 ,在采用和改进以往对于亚洲中东部其它地区网络波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地震活动沿塑性流动网带的迁移、速度场及边界起波期等研究 ,绘制了中国东南地区网络波走时等值线图和波峰带分布图 ,初步展示了网络波控制下的地震能量背景 ,为进一步的研究及该地区地震能量背景的物理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0.
针对青藏高原中部东经88~96°、北纬30~36°地区,采用确定论与概率论相结合的构造物理方法,根据该地区的构造特征、地层结构、地热环境和驱动背景,计算了各潜在震源区的震源参数和发震概率,对比分析了1988年11月5日沱沱河沿以西7级地震前、后发震概率的变化,并就该地区地震危险性趋势进行了讨论。考虑到两次强震之间较小地震所消耗的能量,文中还提出了“有效孕震时间”的概念,给出了推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