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7篇 |
免费 | 28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0篇 |
大气科学 | 35篇 |
地球物理 | 24篇 |
地质学 | 54篇 |
海洋学 | 42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13篇 |
自然地理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212.
213.
214.
江苏南通地区晚第四纪下切河谷沉积与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以海平面升降旋回为主线,根据钻井岩芯、古生物、测年和分析化验等资料,探讨了江苏南通地区晚第四纪地层层序、层序界面、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的演变。结果表明,研究区晚第四纪发育三期下切河谷,形成了三套沉积层序,自下而上三个层序的地质时代分别相当于晚第四纪早期、晚第四纪中期和晚第四纪晚期。由于后期河流的强烈下切破坏,早期沉积层序往往被剥蚀殆尽,仅残留下部的河床相粗粒沉积,造成不同期河床相的叠置;相对而言,晚第四纪晚期形成的下切河谷沉积层序以不同的沉积相组合被保存下来,自下而上划分为河床、河漫滩、河口湾、浅海和三角洲5种沉积相类型,表现为一个较完整的沉积层序。晚第四纪晚期下切河谷底界面,是末次冰期海面下降,河流下切形成的侵蚀面,与河间地古土壤层顶面的沉积间断面同属一个地史期的产物,一起构成区域不整合面,界面上下岩性突变,其上的冰后期地层属同一个海平面变化旋回,可互相对比,因而具有年代地层学意义。三期下切河谷层序的套叠结构表明,晚第四纪以来,研究区存在三次"低海面-海侵-高海面-海退"周期性海面变化。 相似文献
215.
现代测绘科技的进步是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的。本期介绍的统一建模语言UML,是近年来由美国Rational公司发起并与其他十几家公司共同推出的一种可视化面向对象建模语言,它一经推出,就在OO(Object-oriented)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经检索中国期刊网,1997年涉及UML的论文为0篇,1998年为5篇,到了2002年,就达到171篇。文献数量的高增长性,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技术的应用价值,值得测绘科技工作者予以关注。本期点评专家王红,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青年学术带头人,198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1991年攻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在职研究生,1994年硕士毕业,2000年被评聘为副研究员,曾参加1997、2003年国际制图大会,1999年获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从事地图制图、地理信息应用等方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理单元分析应用、空间信息与电子地图标准。点评之后,附最新相关文献题录,供读者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216.
分建共享是空间数据在逻辑上集中式管理、物理上分布式存储,各专业部门各自管理和维护各自的数据,通过Web服务调用的方式实现异构空间数据库的互操作,进而实现物理上分布式存储的数据共享方式。分建共享方式为用户提供一种数据同步更新、数据安全共享、异构数据互操作的技术解决方案。本文主要阐述"分建共享"的空间数据共享机制在数据存储、数据服务、服务调度、网络环境4部分建设过程中采用的关键技术以及实现方式。并通过具体应用项目来论证"分建共享"的空间数据共享机制在空间数据共享、协同办公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217.
本文利用气体组分及大气气溶胶在线监测系统(MARGA ADI 2080)观测武汉市2018年1月9—26日大气气溶胶中的8种水溶性离子(NH+4、NO-3、SO2-4、Cl-、K+、Ca2+、Na+和Mg2+),结合气象要素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PCA)、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MF)、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潜在源区贡献(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对霾污染过程中水溶性离子进行了全面的来源解析,探究了霾不同阶段下来源差异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本次霾污染中的8种水溶性离子和4种污染气体,PCA解析出的源和占比分别为二次源和燃煤源的混合源(41.28%)、工业排放和土壤扬尘混合源(27.73%)和机动车排放源(9.63%),PMF解析出的源和占比分别为燃煤与土壤扬尘混合源(18.57%)、机动车排放源(20.74%)、二次源(18.30%)、光化学污染源(22.24%)和燃煤源(20.15%)。(2)霾在不同阶段下水溶性离子和4种污染气体的来源存在差异,在清洁天和霾消散阶段,光化学的贡献最高,占比分别为31.42%和36.07%;在霾发生阶段燃煤与土壤扬尘源的贡献最高,其贡献为40.94%;在霾发展阶段,最大的控制源为二次源,贡献占比为37.51%。(3)此次武汉市霾污染中PM2.5浓度和NH+4、NO-3和SO2-4的潜在源区为皖豫鄂三省和赣湘鄂三省交界处。霾污染中PM2.5的主要影响范围是武汉市南部和北部省份,NO-3、NH+4和SO2-4的主要影响区域为武汉市东北方向的城市、湖南省和江西省。 相似文献
218.
自地图出版社研制成功“快速转印符号”后,在测绘、设计等部门引起了极大的兴趣。我们在学习运用这项工艺中体会到,这项技术是先进的,但就目前的工艺方法还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在运用中对以下几个问题做了一些摸索。 相似文献
219.
冲积扇沉积体系是我国陆相沉积的重要的沉积类型,目前缺少专门针对冲积扇储层的建模方法.冲积扇储层中的辫流水道具有河道的几何形态,因此,可以用基于目标的层次模拟Fluvsim算法对其进行建模.Fluvsim能够较好地刻画河道的几何形态,但是无法刻画辫流水道翼部单侧沉积的沉积模式.通过对Fluvsim的改进,形成了一种针对这种沉积模式的建模方法,模拟结果较好地刻画了辫流水道翼部单侧沉积的沉积模式,更真实地刻画了河道几何形态,为精细描述河道沙体的空间展布以及地质储量计算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20.
SYS-0803孔取于南黄海西北部(35°02'N、121°45'E,水深49.00 m),其60.30 m长的柱状样记录了约140 ka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对248个样品中25个底栖有孔虫变量的Q型因子分析得到4个主因子,累计方差贡献为93.0%。通过底栖有孔虫组合分析,在140 ka以来的沉积中共发现4个海相层和4个陆相层,其中MIS 6晚期海侵层(孔深53.06~50.28 m)中以含典型暖水底栖有孔虫为特征,推测该时期可能存在有暖流;MIS 5e期高海面海相层(孔深33.76~30.55 m)中的微体化石群以典型的冷水底栖有孔虫和介形虫占优势,推断当时的黄海与现代一样,发育有强盛的冷水团。在冰后期海侵层位中发现了以短期海退为特征的YD事件(孔深13.80~12.91 m,12 460~11 572 cal.aBP)。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