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26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11.
在许多地震触发研究案例中,不少学者都利用大地震造成的库仑应力变化研讨其对后续地震的影响,但众多结果中存在的共同规律尚未得到很好的统计与归纳。基于库仑应力变化理论,通过统计多个地震序列与典型事件中库仑应力研究结果,分别从震级,触发距离,触发地震库仑应力变化(ΔCFS)以及触发时间4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静态库仑应力的最优影响范围在5~50 km间,触发地震的应力条件多在0.01~0.4 MPa,触发地震震级与距离和主震震级无明显对应关系;动态触发的作用范围在100~2500 km间,主震震级通常较高,触发地震的震级都小于主震震级,在几个典型远程触发的事件分析中,主震震级与可触发距离呈正相关,但触发次数与其他所分析因素均无关;震后应力转移的三种机制,从理论上合理地解释了长时间尺度延迟触发的现象,但精确计算应力转移的量值可能对库仑应力变化与触发地震之间关系的更合理解释有推动作用,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12.
新疆东天山哈密五堡地区中奥陶世大柳沟组是研究区出露的最老的火山岩地层,大地构造属于准噶尔板块-大南湖复合岛弧火山岩带。大柳沟组火山岩以钙碱性系列为主,大离子亲石元素(LIL)的Ba、Th等富集,呈现正异常;高场强元素(HFS)Nb、Ta、Zr、Hf和Ti呈负异常。中基性火山岩的稀土配分曲线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型式。其常量和微量元素特征总体上具岛弧火山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3.
在海洋浮体平台设计初期,为了快速评估设计方案的结构强度水平,需要研究高效的简化方法。本文基于正交异性板理论,综合了平面应力和横向弯曲两种承载方式,改进了板架结构的正交简化评估方法。改进方法克服了原来只针对单一载荷型式的局限性,可以满足组合载荷状态下板架参数的等效变换。为了验证改进方法的适用性和精度水平,分别采用常规方法和改进方法,针对某案例平台的局部板架结构和整体结构开展了强度评估。评估结果表明,采用改进方法得到的结构区域应力水平误差在15%以内,满足初始阶段总强度评估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14.
台盆相间是桂东北泥盆纪和石炭纪沉积的重要特色,而D/C界线又是台盆相间沉积最突出的一个时段之一。文章回顾并评述了桂东北D/C界线的研究历程、相序划分、主要代表剖面,认为桂东北D/C界线可划分为碎屑岩相序和碳酸盐岩相序以及它们的过渡类型。通过对20条典型剖面的岩性组合特征对比,恢复了桂东北D/C界线海平面相对下降期的岩相古地理,结果显示桂东北在该时期主要存在柳州、桂林两大台地以及多个小型台地,台地间普遍发育快速相变的台沟、盆地沉积,石炭纪初期海水变浅,台地分布范围显著扩大,江南古陆供给增强,台盆相间格局迅速发展。为了进一步探讨桂东北D/C界线的演化过程和背后的控制因素,文章分析了广西整体的台盆相间演化的阶段性、同沉积构造作用以及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梳理了台盆相间演化过程中沉积环境分异与构造运动- 海平面的关系,认为在滇黔桂裂谷盆地在持续断陷发展的前提下,桂东北D/C界线沉积分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受冈瓦纳大陆冰川形成与消融导致的海平面异常波动,以及柳江运动引发的局部同沉积断陷强度差异变动影响,且构造和沉积要素在D/C界线的耦合作用达到最强,最终促进桂东北台盆相间格局在D/C界线达到鼎盛。在此模式下,可以将台盆相间的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早泥盆世中期—晚期为台盆相间格局的孕育期,早泥盆世晚期—中泥盆世晚期沉积开始分异,为台盆相间格局的发展期,晩泥盆世—早石炭世台- 盆出现强烈分割,海平面异常下降和柳江运动同时作用于沉积,为台盆相间格局的鼎盛期,早石炭世之后,台盆相间沉积维持了一定时期的强度,晚石炭世开始海水逐步恢复正常后台盆相间逐渐减弱,为台盆相间格局的衰退期。  相似文献   
115.
为明确海拉尔盆地侏罗系油气来源,通过岩心和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和锆石U-Pb测年分析,对红旗凹陷侏罗系进行了岩性和时代校正,明确地层年代和归属;通过饱和烃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开展油源对比,明确油气来源。结果表明:红旗凹陷钻遇的一套原为下白垩统铜钵庙组的饱含油砂砾岩层,其岩性应为粗面质火山角砾岩,年龄为(146.90±0.93) Ma,应归属于晚侏罗世。侏罗系油气来源有两种:(1)油气层下部的侏罗系源岩,与油气层构成下生上储成藏模式;(2)油气层侧向的白垩系源岩,构成上生下储、侧向运移模式。其上生下储模式说明上覆白垩系源岩具有向下伏侏罗系储层供烃成藏的可能性和普遍性。在以往侏罗系油气勘探以寻找自生自储和下伏源岩为主要方向的基础上,兼顾上覆白垩系源岩与下伏侏罗系储层的成藏匹配关系,可为侏罗系油气勘探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6.
中国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松科1井北孔连续取四方台组岩心心长209.02m,岩心收获率为97.5%,是迄今获取的最连续完整的沉积记录。文章对此进行了厘米级(分层厚度2~5cm)沉积地质描述。四方台组沉积时期对应中一晚坎潘期。通过对松科1井四方台组岩心的精细描述,揭示其岩性-岩相-旋回的沉积序列及其过程。四方台组共识别出8种...  相似文献   
117.
松辽盆地昌德气田登娄库组三、四段是深层主要产气层位,但井震地层界面不一致阻碍了该区油气勘探。从岩性、测井和地震等方面对登三、四段主要特征及关键界面特征进行综合研究,获取各段界面主要特征,并据此进行了对界面确定的调整。登三、四段岩性以泥岩为主,发育湖相和曲流河相。登三段电阻曲线呈高频中高幅指状或箱型,底面为一套砂岩组底界,泥岩组顶面,GR 负台阶,电阻正台阶,地震剖面上具有上超和顶超的特征。登四段电阻曲线呈中高频中幅指状夹箱型,底界面为泥岩地层底界、砂岩地层顶界,GR 正台阶,电阻负台阶,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整一。井震对比统层后,登三段底面有12 口井,登四段底面有8 口井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18.
松辽盆地乾安地区青山口组三段沉积微相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乾安地区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长岭凹陷的东北部。本区发育青三段高台子油层,顶界最浅埋深1518m,底界埋深2072m,青三段厚度平均97m,最大244m。青三段上部主要为泥岩,中、下部以粉砂岩为主和少量细砂岩、中粒砂岩和含砾砂岩,为一套湖泊三角洲相沉积。利用360口井的声波时差、自然电位、自然伽玛和视电阻率等曲线和20余口井的录井资料,识别出研究区青三段的沉积微相类型有: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远砂坝、水下扇、河道间和前三角洲,总结了各微相特征,并建立了沉积微相地质—测井综合模式,完成了青三段早、中、晚期三期沉积微相平面图,分析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规律。早、中期三角洲为叶状三角洲,在此沉积时期,湖岸线相对稳定,河湖均有一定能量。物源供应较丰富,湖盆水体对河流带来的沉积物也有一定改造作用,属一般建设型三角洲。晚期三角洲体为伸长状三角洲,为典型的河控三角洲。在此沉积时期,湖盆开始较快速地水退,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搬运能力增大,物源供给充足。而湖能很弱,对河流带来的沉积物改造作用小。在不同的沉积时期,物源方向也有明显变化,说明保康沉积体系在此沉积期间物源的不稳定性。早期,物源来自南部;中期,物源来自西部;晚期,物源来自西北部。  相似文献   
119.
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核形石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中首次发现核形石灰岩,见于细砂岩、粉砂岩和泥质岩层系中。核形石有三种类型:环状、石笋状和姜状核形石。多数核形石由核心和多环纹层组成,少数具不明显核心或呈单层环状。该套核形石形成于湖泊三角洲前缘分流河口砂坝侧翼的水下分流间湾环境。地形坡度和三角洲前缘的生长,致使核形石普遍发生准同生变形。由于核形石出现于青山口组二、三段,处于温湿向干热气候转变时期,因此核形石可能作为重要的古气候变迁标志。  相似文献   
120.
严珺  郑琴  周仕政  王璞 《气象科技》2017,45(5):829-835
目标观测是有效提升观测效能和观测质量的一种观测策略,其核心部分是敏感区的识别。本文在Lorenz-96模式上比较了奇异向量法(SVs)、集合变换卡尔曼滤波法(ETKF)和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法(CNOP)识别敏感区的优劣,并尝试揭示ETKF方法性能不稳定的原因与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在312h内的不同预报时刻,CNOP方法识别的敏感区范围较小且对预报效果的提升率最高;SVs方法识别的敏感区对72h内的预报有较好的改进,但72h后改进程度急剧下降,到120h后基本失效;ETKF方法识别的敏感区在72h内不如其他方法的效果好。此外,在ETKF方法识别的敏感区与随机选取的敏感区对比中发现,由于ETKF方法操作时采用顺序观测资料处理方案搜寻敏感区,本质上忽略了观测资料间的相关性,导致ETKF方法识别出的敏感区并不一定是全局信号方差最大的区域,对预报效果的改善有限,这也说明了如何优化敏感区搜寻方案是提高ETKF方法效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