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17篇 |
免费 | 2079篇 |
国内免费 | 239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95篇 |
大气科学 | 1880篇 |
地球物理 | 1866篇 |
地质学 | 5837篇 |
海洋学 | 1274篇 |
天文学 | 136篇 |
综合类 | 659篇 |
自然地理 | 9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8篇 |
2023年 | 311篇 |
2022年 | 357篇 |
2021年 | 371篇 |
2020年 | 313篇 |
2019年 | 422篇 |
2018年 | 439篇 |
2017年 | 271篇 |
2016年 | 335篇 |
2015年 | 363篇 |
2014年 | 575篇 |
2013年 | 455篇 |
2012年 | 481篇 |
2011年 | 444篇 |
2010年 | 461篇 |
2009年 | 441篇 |
2008年 | 445篇 |
2007年 | 427篇 |
2006年 | 454篇 |
2005年 | 424篇 |
2004年 | 389篇 |
2003年 | 343篇 |
2002年 | 348篇 |
2001年 | 309篇 |
2000年 | 321篇 |
1999年 | 282篇 |
1998年 | 317篇 |
1997年 | 379篇 |
1996年 | 360篇 |
1995年 | 301篇 |
1994年 | 300篇 |
1993年 | 250篇 |
1992年 | 268篇 |
1991年 | 246篇 |
1990年 | 231篇 |
1989年 | 202篇 |
1988年 | 114篇 |
1987年 | 113篇 |
1986年 | 102篇 |
1985年 | 102篇 |
1984年 | 102篇 |
1983年 | 74篇 |
1982年 | 79篇 |
1981年 | 55篇 |
1980年 | 36篇 |
1979年 | 25篇 |
1978年 | 12篇 |
1959年 | 13篇 |
1958年 | 30篇 |
1957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农业科技园技术扩散的机制与模式研究——以杨凌示范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科技园是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崭新模式,园区不仅要解决自身发展问题.而且肩负着技术扩散和推广的使命。通过技术创新一中介平台一技术受体之间关系的分析,构建了农业科技园技术扩散系统,分析了园区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和主要类型,并以杨凌示范区为例.归纳和总结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园技术扩散的成功模式,以图为我国农业科技园的技术扩散和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2.
利用GPS和GRACE观测数据研究了日本MW9.0地震的震后变形特征.GPS观测显示,区域震后位移呈现随指数函数变化特征,变化速率符合大森公式的衰减特性;近五年的震后水平位移累积已达到东向60~165 cm,南向20~65 cm的量值,距震中较远站点已超过同震变化量,且震后变形仍然持续.GRACE观测到显著的震后重力变化,地震破裂两侧的重力变化总体均呈上升趋势,但海洋侧的变化速率较快.联合震后余滑和黏弹性位错理论对震后变形进行了模拟,探索了GPS和GRACE观测的综合应用方法.研究发现,综合考虑震后余滑和黏滞性松弛效应可以对日本地震的震后变形做出较合理的解释,震后初期余滑起主要作用,1至2年以后逐渐减弱,黏滞性松弛作用逐渐增强.在震后变形模拟和区域黏滞性结构反演中形成GPS和GRACE观测结合应用的方法,先基于震后GPS形变估算区域黏滞性结构,而后利用GRACE观测修正深部的黏滞系数,并综合利用这两种观测微调浅层黏滞系数,最终确定区域黏滞性结构.基于该方法反演了日本震源区的地幔黏滞性结构,地震断层破裂两侧的流变参数存在差异,大陆侧的地幔顶层黏滞系数在1.0×1019 Pa·s量级,而海洋侧的则略小于大陆的,在6.0×1018 Pa·s量级.
相似文献204.
勘探实践发现,双龙地区砂岩型铀矿受绿色蚀变控制,与东胜地区相似。为明确区内层间氧化带的地球化学识别标志,通过对研究区直罗组下段砂岩后生蚀变的宏观表征观察和酸解烃、Th/U、Fe3+/Fe2+及有机碳等的地球化学研究,并与东胜铀矿床对比,探讨了双龙矿床绿色砂岩的成因,并讨论后生蚀变作用对铀成矿的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原生灰色砂岩各类烃含量高于绿色蚀变砂岩和氧化蚀变砂岩,绿色蚀变砂岩介于两者之间;Th/U、Fe3+/Fe2+和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在0.37~1.82,0.06~5.09,0.01%~1.24%之间,氧化蚀变砂岩与绿色蚀变砂岩皆具有高Th/U值、低有机碳的特征,而绿色蚀变砂岩的各地球化学指标介于氧化蚀变砂岩和原生灰色砂岩之间。总之,双龙地区直罗组下段的蚀变砂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绿色蚀变是砂岩处于一种相对较强的还原状态下形成的产物,即还原性流体的二次还原作用,早期的层间氧化作用为铀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后期的二次还原作用则保存了矿体的完整性。这一研究对该区层间氧化带的判别及划分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并为砂岩型铀矿成矿规律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5.
206.
本文选择了位于生态脆弱区的汾河上游为研究区域,运用"系列横剖面"、"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等方法,对历史时期流域生态安全问题进行了尝试性探索。研究表明:与历史时期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人类对环境的干预及应对环境变迁的能力较低,故历史时期流域生态安全也存在波动变化;研究历史时期生态脆弱地带的流域生态安全,人口数量、耕地数量、畜牧业开发程度、国家政策、战争频次等应是主要指标;在"压力-状态-响应"评价体系下,压力、状态指标安全指数呈下降趋势,响应指标安全指数反之,民间控制行为的出现反证了生态演变程度的加剧。本文研究复原了历史时期汾河上游生态安全演变态势,但如何量化不同阶段的流域生态阈值,并进行生态安全性的判别等,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7.
前言滑石的定量分析,以前都是采用化学方法,是以镁的硅酸盐含量来确定滑石的含量,此法对于共生矿物组合为碳酸盐矿物(白云石、菱镁矿及方解石等)形成的滑石矿床既简单又准确。然而,在多数情况下,与滑石伴生的矿物,除碳酸盐矿物外,还有镁的硅酸盐的透闪石、透辉石、绿泥石及蛇纹石等矿物。因此,用化学方法难以准确测定滑石的真正含量。在X射线衍射中,衍射峰的强度与被测相的含量成正比。并与其他物质的存在无关。所以,根据滑石某一特定衍射峰的强度,来测定滑石的含量,可以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8.
韧性剪切带元素的聚集和离散行为及其定量化,是变形地质学研究一个重要方面,所有这些定量研究涉及一些理论和计算方法。剪切带内物质平衡计算就是这方面突出的例子。本文就是介绍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这对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9.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