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14篇
海洋学   72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五种/株原甲藻核糖体小亚基(18S rRNA)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分子克隆及序列比对的方法,对五种/株赤潮原甲藻18SrRNA基因全长序列进行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并从GenBank上下载13个原甲藻18SrRNA基因接近全长的序列,用NJ法和ME法构建了原甲藻属的系统树。结果表明,五种/株原甲藻18SrRNA基因扩增序列长度为1782—1783bp,其中来自南海(中国海域)和来自美国海域的两株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minimum)的序列完全一致;东海的赤潮原甲藻(Prorocentrumsp·)与具齿原甲藻(P·dentatum)的序列也完全一致,与微小原甲藻只有5个碱基的差异;而海洋原甲藻(P·micans)与微小原甲藻和具齿原甲藻的序列差异较大,分别为27个和28个碱基。通过NJ法和ME法构建的系统树基本一致。由系统树可以看到:原甲藻属大致分为两支,本实验的微藻全部分布在同一支上。18SrRNA基因序列还将有助于有害赤潮藻快速鉴定的特异性分子探针的研制。  相似文献   
312.
对东海、黄海的近岸、远岸海区空气中陆源性和海洋性微生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比较了不同测区间空气微生物含量的差别,分析了它们的昼夜变化状态,以及气温对这些变化的影响。认为测区空气微生物状态指示海洋与陆地、人类活动及环境污染与海洋空气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13.
在浙江以南沿海采用海上网箱养殖美国红鱼,6月份放养,当年可达商品规格,成活率大于80%,当年鱼年均日增重大于2.0g,最大生长速度5g.d^-1左右。  相似文献   
314.
南极冰藻Chlorophyceae L-4抗氧化酶活性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在UV B辐射增强的胁迫下,南极冰藻ChlorophyceaeL 4细胞内保护酶系统对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对不同辐射强度下ChlorophyceaeL 4细胞中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自由基的产生速率和相应的保护酶系统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UV B辐射增强的初期(1~3d),ChlorophyceaeL 4中丙二醛含量的迅速提高,但随后很快降低,在低强度UV B(35μW·cm-2)辐照下保护酶活性能够恢复到基本水平。在UV B辐射增强的胁迫下,ChlorophyceaeL 4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明显比对照组的高,而且在高强度(70μW·cm-2)的辐照下,酶活性更高。ChlorophyceaeL 4中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在UV B辐射增强的胁迫下略有升高或变化不大。本研究结果表明,保护酶系统在南极冰藻适应南极强辐射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15.
口虾蛄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人工苗种生产技术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综述了口虾蛄形态与生态习性,摄食与生长,交尾繁殖等生物学特性。介绍了亲虾蛄的选择和培育技术,产卵及其护理行为,口虾蛄幼体发育特征,幼体培养等有关苗种技术。  相似文献   
316.
大西洋牙鲆胚胎发育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掌握大西洋牙鲆早期发育的规律,2005年2月在实验室利用显微镜和显微数码摄像显示系统观察测量拍摄大西洋牙鲆受精卵胚胎发育和初孵仔鱼的形态特征,描述并记录其发育过程和时间。大西洋牙鲆的卵为球形游离的浮性卵,卵径平均977μm,单油球,偶见2或3油球,油球径180μm。在水温19~20.8℃时孵化,大约受精后50 min胚盘形成,5 h30 min进入囊胚期,8 h后进入原肠胚期,21 h左右进入胚体器官分化期,40 h后尾部游离,心跳开始,胚体搐动,51~52 h孵出。实验表明,大西洋牙鲆受精卵的孵化进度与水温相关。孵化时间(Ht)与水温(t/℃)关系方程为Ht=3 154.8t-1.333 6(R2=0.925 4)。  相似文献   
317.
星斑川鲽形态特征及相关参数的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星斑川鲽的分类和种质鉴定提供基础资料,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对人工养殖星斑川鲽的外部形态性状及内部组织器官系统地进行了观测和描述,采用生物统计法对星斑川鲽可量性状进行回归分析。星斑川鲽可量长度性状之间为线性关系,全长与体长回归方程为lt=1.386 4lb-0.303 5;体重与可量长度性状之间为乘幂函数关系,体重与体长回归方程为m=0.033 9lb3.060 6。结果表明不同地方种群间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星斑川鲽的头颅骨骼特征具有鲽形目鱼类的共同特征,在筛骨区和眼区骨骼向有眼侧偏移,尾舌骨呈弓形。左右下咽骨前半部分愈合在一起,下咽齿小;具一对较薄的耳石,有5~6个乳状突。星斑川鲽属"I"型胃,幽门垂有2~4个;解剖的左眼型星斑川鲽肝脏全部在有眼侧,而右眼型星斑川鲽肝脏多在无眼侧,部分在有眼侧。  相似文献   
318.
通过构建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cDNA文库并进行大规模测序,获得了1282条高质量的ESTs序列,对这些序列进行拼接,获得了包括650条序列在内的244组片段重叠群(Contigs)和632个单一序列(Singletons).使用BlastX软件对876个Unigenes(Uniger...  相似文献   
319.
为掌握犬齿牙鲆早期发育的规律,2006年3-6月在实验室利用显微数码摄像系统,通过电脑观察、测定、拍摄犬齿牙鲆仔、稚、幼鱼各期的发育时间及早期的形态特征.犬齿牙鲆室内人工育苗的培育水温19~21 ℃,S为30,pH为8.2,光照度为500 lx左右,饵料依次为经过强化的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配合饲料.初孵仔鱼全长2.2~2.5 mm,身体透明,至4~5日龄,卵黄囊缩小,开始摄食,6~7日龄卵黄囊吸收完毕进入后仔鱼期;至29日龄全长9.0~9.4 mm,冠状幼鳍形成完善,开始进入稚鱼期;43日龄时全长15.0~16.0 mm稚鱼右眼完全迁移至左侧,变态完成,营底栖生活进入幼鱼期;幼鱼期鳞被形成完整,基本具有成鱼的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320.
“瓦拉亚窟”洞穴系统地处怒江峡谷,岩溶发育动力条件优越,在滇西北及青藏高原南延区域约4 km2的狭小范围发育了垂向分布超过五、六百米,洞系总长达27 km以上,洞体巨大,岩溶发育演化地史形迹丰富,是滇西北及青藏高原南延区域规模巨大的迷宫式溶洞系统。具有空间上分层、分支及形变复杂多样,溶蚀、沉淀、侵蚀、搬运、沉积形态和物质丰富多彩的景源特征,对“三江并流”区喜山运动以来的地质演化、岩溶作用与水文地质研究等皆有重要的价值。笔者根据前人探洞考察资料,结合新的区域地质、环境地质和旅游地质调查等资料,以及现状考察了解获得的信息,以地质学、自然资源学和美学理论为指导,对“瓦拉亚窟”洞穴系统的形成条件、结构体系和景观、形成及演化历史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述,评价了地质旅游资源价值,提出了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