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85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湘中涟源凹陷为晚古生界的负向构造单元。经历了印支、燕山期较强烈的改造,具有较复杂的成藏过程。本区的生烃史以及包裹体的分析资料表明,本区曾经发生过两次较大的生、排烃事件,其中,晚二叠—早三叠世是本区的第一次(主要)生、排烃期,早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为油气的聚集成藏准备了大量的构造圈闭,因此,印支期是本区油气主要聚集期。晚三叠—早侏罗世是本区的第二次生排烃期,早侏罗世末的燕山运动,对印支期的构造进行改造,导致部分油气调整、散失的同时,为新生成的油气和重新分配的油气二次成藏准备了一批新的构造圈闭,是本区油气的改造、调整期。但燕山运动仍未完全打破印支期的构造格局,因此印支期的背斜带依然是本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晚燕山—喜山期强烈的隆升剥蚀,部分背斜带形成“天窗”构造,故印支期背斜带的翼部或倾覆端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带,也是本区上古生界油气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282.
近年来全国城市地价呈明显上升态势。据全国地价动态监测分析.2003年全国城市地价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商业地价平均增长率为6.92%.住宅地价平均增长率为5.17%.工业地价平均增长率为2.56%。和天津、大连、南京等有可类比性的城市比较.沈阳市的基准地价处在中游偏下的水平.这与沈阳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因此.沈阳市的地价仍存在较大的上涨空间。  相似文献   
283.
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多年冻土与寒区环境考察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由于东北地区最近150 a来的显著气候变暖和清朝开禁政策以来强烈的人为活动影响,东北地区冻土和寒区环境已经产生了显著变化.由于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增多和许多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及其寒区水文、生态环境的显著、急速恶化,继20世纪50-60年代大规模经济开发时的冻土研究高潮之后,东北地区冻土和寒区环境问题再次成为国人关注的重要问题.为研究中国-俄罗斯原油管道工程(漠河-大庆段)的气候变化与冻土退化对管道工程地基基础长期稳定性的影响问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2007年7-8月组织了"大兴安岭多年冻土与环境"科学考察,考察的主要区域涉及大兴安岭西坡从漠河(不连续多年冻土区)至阿尔山(多年冻土南界和下界附近)以及东坡从漠河、大杨树(零星岛状多年冻土区)至嫩江平原北部大庆附近(季节冻土区).考察中发现多处重要古冻土遗迹和重新研究了乌玛和伊图里河不活动冰楔群,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以研究第四纪,特别是全新世以来,多年冻土和寒区环境演化和变化.考察过程中,对大兴安岭(漠河-黄岗梁)和长白山的针叶林优势种(兴安松和章子松)树木年轮进行了系统采样,以详细研究小冰期晚期以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考察结果表明: 最近50 a来,受显著气候变暖和强烈人类活动影响,东北多年冻土已经产生显著退化,南界有较大幅度(40~120 km)北移.根据最新预测表明,在未来50~100 a气候变暖情景下,多年冻土将继续退化,但面积上的变化将较慢.这可能归结于东北地区较好的地表覆被条件和丰富的地下冰、雪盖减少,以及可能显著增强的西伯利亚-蒙古冷高压在冬季形成的强大、稳定和广泛的大气逆温层结对兴安-贝加尔型冻土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84.
文章根据实地高程测量资料和调研结果,对大连市防风暴潮能力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目前大连市风暴潮预警报工作和应急响应机制现状,提出加强防潮设施建设、发挥预警报工作的作用、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和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的建议,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5.
我国对水质的评价大多局限于各项指标与饮用水源标准的比较,关注的是超标情况,而对相关指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关注甚少。本文运用美国环境保护署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鲁中南地区的双村岩溶水系统中2种化学致癌物[As、Cr(Ⅵ)]和7种非致癌物(Hg、F、CN-、NO-2-N、NH+4-N、NO-3-N、酚类)引起的健康风险作出初步评价。结果表明,个别采样点的NO-3-N、NO-2-N含量超过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由基因毒物质通过饮水途径所致的个人年健康风险表现为Cr(Ⅵ)As,由躯体毒物质通过饮水途径所致的个人年健康风险表现为NO-3-NFNO-2-NHgCN-NH+4-N酚类,且致癌毒物质的危害远远超过非致癌毒物质,Cr(Ⅵ)为首要污染物。研究区地下水的个人健康总风险值介于5.0×10-5~10.0×10-5a-1之间,风险等级为Ⅳ级(一般),其作为饮用水源应给予必要的关注。  相似文献   
286.
该文利用日常业务应用的中央台精细化预报(CMA-thin)、中国T639、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和日本气象厅(JMA)4个预报中心的预报资料,采用均方根误差和预报准确率对各预报中心中影响道路结冰的气象因子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在72 h预报内在不同时刻起报场中,T639在08时起报的相对湿度效果最好;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0℃以下的气温预报准确率EC细网格最高;降水预报以JMA最优。该结论一方面为贵州中西部道路结冰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建设提供最优要素选择;另一方面使预报员在多个数值预报中相对信任某个预报中心的要素预报,缩短了预报员的参考和选择时间。最后通过2012年12月29—31日道路结冰个例进行对比分析,很好地验证了上述检验结论。  相似文献   
287.
本文对新疆巴尔鲁克地区加曼铁列克得岩体花岗闪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研究,探讨其岩石类型、构造背景和岩石成因。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花岗闪长岩的成岩年龄为318.2±3.6 Ma,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岩石高硅、富钠,碱含量中等,Mg#介于53.9~56.6,属于准铝质钙碱性花岗岩类(A/CNK = 0.91~0.97),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且富集轻稀土(LaN/YbN = 8.55~10.10),Eu异常不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K、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同位素特征显示,岩石具有低ISr值(0.703 82~0.704 24)、正εNd(t)值(+6.96~+7.74),年轻的tDM1值为0.74~0.61 Ga,锆石εHf(t)值为+12.6~+14.7,tDM2为519~396 Ma。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认为加曼铁列克得花岗闪长岩为未分异的Ⅰ型花岗岩,形成于晚石炭世俯冲背景下的岛弧环境,可能是由流体参与的新元古代玄武质洋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上升过程中受到楔形地幔物质的混染。  相似文献   
288.
李兆令 《现代地质》2021,35(5):1480-1486
河北小山火山地处渤海之滨,是渤海西岸地壳活动最直接的证据,其典型性、多样性和自然性在国内非常罕见,具有独特的科学研究意义。该火山地质遗迹保护区基本全被第四系覆盖,而高精度磁测方法可研究第四系覆盖区地质特征,是寻找火山遗迹边界、区内典型地质构造的必要手段。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小山火山地质遗迹保护区的磁场分布特征;通过对磁异常进行化极、向上延拓等处理,基本查明保护区内岩浆岩和沉积地层的分布范围,圈定了火山遗迹的边界,并推断存在多条断裂。本研究可为小山火山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对地质遗迹景观点的划分、保护区的整体合理规划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89.
采用过氧化钠熔融消解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同时测定土壤中31种常量、次量和微量元素。筛选了不同溶矿方法和仪器参数条件,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11)低于6.0%;经土壤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分析验证,测定结果与标准值吻合。  相似文献   
290.
西藏东北部比如盆地中生界油气苗的发现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如盆地位于西藏的东北部。野外石油地质考察期间,在比如盆地发现了大量的地表油气苗。油气苗均为干沥青,出露层位集中在中-上侏罗统拉贡塘组与下白垩统多尼组中,其他层位未发现油气苗。镜下观察结果显示,拉贡塘组与多尼组碎屑岩骨架颗粒之间发育有油气包体与不发光沥青。从地表出露形态与特点看,干沥青主要分布于断裂带、裂缝等构造强变形的部位。与青藏高原腹地同类残留盆地对比,比如盆地新生代构造变形更强烈,盆地抬升并遭受剥蚀的幅度更大。由此,提出高原找油可能面临的诸多难题,应该重点关注新生代构造与构造地貌演化对油气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