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3篇 |
免费 | 40篇 |
国内免费 | 4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9篇 |
大气科学 | 76篇 |
地球物理 | 39篇 |
地质学 | 108篇 |
海洋学 | 45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19篇 |
自然地理 | 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1.
CO2地质储存是减少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经地热勘探与综合研究,黑龙江林甸地区埋藏深度940~2062 m的中生代白垩系泉头组三四段、青山口组和姚家组砂岩层状地层中蕴含丰富的咸水,溶解性总固体可达2000~9000 mg/L,孔隙发育较好,水流速缓慢,其上盖层以白垩系嫩江组、四方台组、明水组的层状泥质岩为主,厚度为800~1300 m,未被主要断裂带穿透,封闭良好,决定了其可以作为储存CO2的良好地质储体。同时,大庆市紧邻林甸地区,化工企业众多,碳源集中且充足,规模大,距离短,为研究区的CO2地质储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林甸地区油气资源匮乏,缺少石油井,本次工作首次利用地热勘探井,根据CO2地质储存技术机理,采用国际权威潜力评估公式,开展了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储存的潜力评估。结果表明,其深部咸水层CO2理论储存量为478.91×108 t,有效储存量为11.49×108 t,储存潜力较大,未来可作为大庆、齐齐哈尔等邻近城市减碳的地质储存场所。此项工作的开展,为林甸地区下一步实施CO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目标靶区筛选和场地选址及示范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12.
为了避免条带噪声去除过程中丢失影像细节,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分法去除遥感影像条带噪声。首先,对含有条带噪声的遥感影像进行小波分解;其次,通过构建的条带保留变分模型(SPVM)去除低层高频分量(含条带噪声)中的细节信息而保留条带噪声,从而有效分离出低层高频分量(含条带噪声)中的细节信息;通过构建的条带去除变分模型(DVM)去除高层高频分量(含条带噪声)中的条带噪声,从而有效地保留高层高频分量(含条带噪声)中的细节信息;最后,通过小波重构,获得去噪影像。试验证明本文方法在去除条带噪声的同时基本没有丢失影像细节,去噪后的影像对比度及质量都是最优的。 相似文献
313.
基于黑龙江地质矿产工作对黑龙江各时代矿产地球动力学背景的研究需求,以近30年来黑龙江基础地质研究进展为基础,依据黑龙江最新地质构造划分方案,将黑龙江Ⅰ级成矿单元(成矿域)重新划分为古亚洲洋成矿域(Pt3-P1)、古亚洲洋和古太平洋叠加成矿域(D1-P3)、蒙古-鄂霍次克洋成矿域(P2-K1早期)、古太平洋成矿域(D1-K1)、滨太平洋成矿域(K2-Q). 对各Ⅰ级成矿单元(成矿域)影响时限、范围进行探讨,为东北地区找矿战略行动实施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14.
结合海南省气象局中尺度自动站网络建设实际案例,介绍了基于GPRS技术和SDH网络的APN组网原理,并详细讲解了其组网的配置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315.
316.
317.
318.
在调兵山地区,选择已用GPS定位技术求得大地高的76个已知点作为原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两种数学模型建立大地水准面,模型包括二次曲面法和最小二乘配置法,这两种模型是在不分区拟合和分区拟合两种情况下进行的。通过实例发现,拟合点的选取及位置对拟合模型有很大影响,在平坦地区,采用不分区拟合时,二次曲面法和最小二乘配置法的模型所求的检验点高程异常的精度要好于分区拟合时的情况,二次曲面法比最小二乘配置法在求高程异常时精度要高,而在分区拟合和不分区拟合时都能满足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319.
康定雅拉河无名沟崩滑坡面泥石流峰值流速流量的沿程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崩滑坡面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和其峰值流速流量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以康定雅拉河无名沟1995年的百年一遇泥石流为研究示范,在了解该流域的基本特征,分析该次泥石流的形成,容重、颗粒组成等基本特性的基础上,用弯道超高的理论和用古乡沟泥石流建立的流速计算公式,计算测量断面的流速及泥石流峰值流速沿程变化,用形态调查法分析计算不同断面的泥石流流量,并分析其沿程变化,通过分析可知崩滑坡面泥石流峰值流速与流量在整个流通过程是逐步变化的,在靠近物源区,流量随着物源的加入逐步增加,而流速随着能量的消耗逐渐减少,在靠近堆积区由于坡降的减小,流速与流量呈减小的趋势,崩滑坡面泥石流峰值流速泥石流流速也有一个相对的匀速段,但这个匀速段的长度较短,崩滑坡面泥石流峰值流量过程的沿程变化曲线接近于正态分布,此类泥石流防治中的拦挡措施要注意充分利用其在坡降减小的过程中流速和流量迅速降低的特征,而其排导措施要注意到此类泥石流的高阻力特征,注意保证排导槽的足够坡度。 相似文献
320.
泸沽湖是云贵高原上典型西南季风区的一半封闭湖泊, 本文通过研究水深69.3m处长度为18.3m岩芯中15个样品的陆源高等植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碳同位素组成, 揭示了湖区木本/草本植被和C3/C4植被的变化历史, 并试图探讨C3/C4植被变化的可能影响机制。在末次盛冰期至全新世早期, 正构烷烃含量及(C27+C29)/2C31比值逐渐增加, 正构烷烃(碳数>C25)的平均碳链长度(ACL)值逐渐减少, 指示木本植物比例相比草本植物较多且呈逐渐增加态势, 表明气候逐渐向暖湿方向发展; 而同一时期, 陆源高等植物正构烷烃(C27、C29和C31)δ 13 C值均逐渐偏正, 无法用气候变化来解释, 应该反映了C3/C4植被变化, 由此, 通过二元模式计算得出的C4植物比例从19.6 % 逐渐增加至31.9 %, 上述结果表明该时期温度升高对C4植物增多起了主要作用。到全新世中期, 正构烷烃分布特征表明木本植物比例依然较高, 表明此时气候温暖湿润, 而δ 13 C值则呈偏负的趋势, 我们认为这是降雨增加和C4植物减少协同导致的。在全新世晚期, 正构烷烃分布特征指出草本植物比例相对增加, 而该时期的δ 13 C值则稍微偏正, 这可能是因为气候变干所导致的。陆源高等植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所揭示的植被变化可以与研究区域孢粉记录进行较好对比。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温度是C4植物出现的主控因素, 而在温度满足要求时降雨的增多会降低C4对C3植物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