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利用jsp技术开发专业气象服务网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系统是内部网与Internet相结合的新型企业网站,是一个采用java技术建立的专业气象服务网站。它以TCP/IP协议作为基础,以Web为核心应用,构成统一和便利的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对外提供信息服务,发布本单位信息的功能。  相似文献   
22.
2015年夏季(6—8月)山东天气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5年6—8月山东省气温、降水资料以及500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距平场等资料,结合逐日高空环流形势,分析了山东省2015年夏季的天气气候特点、环流特征和主要天气过程,对季内的主要天气及其影响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3.
为研究雹暴结构和大冰雹的形成机制,利用潍坊CINRAD/SA新一代天气雷达、青岛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数据,结合探空、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和实地冰雹调查资料,对2019年8月16日发生在山东诸城的一次罕见强雹暴过程的天气背景、风雹灾害、雷达回波演变、雹云结构及大冰雹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冷涡天气系统影响,...  相似文献   
24.
山东省雷暴大风天气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971-2008年山东省122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对山东省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冰雹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山东省雷暴大风年均为46.6d,区域性雷暴大风年均为15.7d,随年代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山东的雷暴大风主要集中在5—8月,7月最多。雷暴大风的地理分布极不均匀,大部分地区年均在l~3d。雷暴大风的影响范围较大,最多可达87个测站。雷暴大风的极大风力一般在8—9级,最大可达12级,极大风速的风向以西北风最多,但在7月以西南大风最多。雷暴大风与冰雹相比,二者出现月份和影响范围有明显差异,冰雹主要集中在4—6月,冰雹影响的范围远小于雷暴大风。  相似文献   
25.
在《地震科学进展》创刊50周年之际,采用CiteSpace科学文献计量方法,对1979—2020年《国际地震动态》正刊所出版的7151篇文献进行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和关键词共现分析,以期系统性探索过去不同时期《国际地震动态》出版文献的主题脉络、知识演进、历史热点和作者群发展。《国际地震动态》历年载文所体现的主题脉络的持续变化、知识演进的不断前推、历史热点的交换更替,充分体现出地震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介绍科学交流和期刊出版模式演进的基础上,针对地震期刊 “多、散、弱” 的现状,提出整合地震局的科学资源,推进增强型期刊出版,吸引高水平文章在地震期刊首发的解困建议。   相似文献   
26.
为实现对降水粒子的高精准分类,整理3 a机载探测降水粒子图像,构建山东省降水粒子图像数据集(Shandong Province Precipitation Particle Image Dataset, SD-PPID)。结合多维度混和的模型放缩方法,提出一种基于EfficientNet卷积神经网络的降水粒子识别模型(A Precipitation particle Recognition model based on EfficientNet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PREN)。通过多模型、多指标评价对比,验证了PREN模型具有较好的性能和分类识别能力,模型的识别准确率、精准率和召回率均为98%。使用PREN模型分析对流泡降水粒子特征,选取2次典型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的3个时段,结合机载Ka波段云雷达(Airborne Ka-Band Precipitation Cloud Radar,KPR)和DMT粒子测量系统(Droplet Measurement Technologies)分析对流泡内部与外部、不同强度和不同高度的降水粒子形状占比,并研究其降水...  相似文献   
27.
为了更好地认识雹暴等强对流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利用降水现象仪观测资料和CINRAD/SA-D双偏振天气雷达的粒子相态识别和反射率因子等产品,分析2019年8月16日出现在山东北部的一次雹暴降水的雨、冰粒子谱(包括直径2~5 mm的霰粒子和直径大于5 mm的冰雹)的识别以及雨滴谱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济南双偏振天气雷达0....  相似文献   
28.
通过对济南2013年12月—2018年2月PM_(2.5)质量浓度数据分析得出,PM_(2.5)质量浓度平均和最大值均为冬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夏季最低; PM_(2.5)质量浓度值1月和12月最高,8月最低;其质量浓度呈明显的逐年递减趋势。在不同风向上PM_(2.5)质量浓度存在显著差异性,在N风向和ESE(盛行)风向上均出现了质量浓度较大值,一方面与污染物的异地输送有关,另一方面与济南的特殊地形有关。研究表明,无论污染源在山脉的背风侧还是迎风侧,都很容易导致高浓度污染;尤其在冬季,山脉地形还会加重逆温影响,使污染程度加重。通过相关性研究发现,冬季、春季和秋季,PM_(2.5)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和平均总云量均呈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及其距平呈负相关;冬季,PM_(2.5)质量浓度与平均气温及其距平以及最高、最低气温均呈正相关,与平均、最高、最低气压均呈负相关;春季和秋季,PM_(2.5)质量浓度与气温距平值呈正相关;夏季和秋季,PM_(2.5)质量浓度与日降水量呈负相关,而且随着雨强的增大,对PM_(2.5)的洗消作用越显著。上述变量间相关性均通过了P≤0. 01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29.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2021年5月22日玛多MS7.4地震序列中1 434个地震进行重新定位,使用TDMT矩张量反演方法求解玛多地震序列M≥4.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综合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玛多地震序列震中整体走向为NWW-SEE向,与昆仑山口—江错断裂展布方向相吻合,序列总长度170 km,呈NWW向和SEE向双侧破裂,主震西北侧存在NW向条带,可能是此次地震的分支断裂活动,在南东侧存在余震稀疏段以及横穿玛多—甘德断裂的余震分布带,推测可能是地下速度结构差异所致;(2)主震附近地震序列以左旋走滑型地震为主,优势走向为NWW向,倾向NE,倾角较高,与昆仑山口—江错断裂性质基本一致,结合余震定位结果推断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3)主震附近地震序列P轴平均方位角为237°,P轴,T轴平均倾角分别为15°、16°,N轴平均倾角为65°,结合研究区构造特征推断,本次地震是由NEE-SWW向水平挤压应力推动NWW-SEE向断裂发生左旋走滑错动所致。  相似文献   
30.
利用2016年9—11月山东省气温、降水资料以及500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距平场等资料,结合逐日高空环流形势,分析了山东省2016年秋季的天气气候特点、环流特征和主要天气过程,对季内的主要天气及影响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