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57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在吉林磐石七间房剖面上部的两个样品( Lqt 22 和Lqt 26) 中发现了牙形刺Declinognathodus bernesge,D. inaequalis、D. noduliferous s. l. 及D. praenoduliferous。这一动物群的时代清楚地表明七间房剖面鹿圈屯组上部的时代为晚石炭亚纪巴什基尔期( Bashkirian) 的早期,可精确确定为D. praenoduliferous 带晚期至D. noduliferous 带早期。吉中地区石炭系的中间界线无疑在鹿圈屯组内部。  相似文献   
12.
再论华南志留系红层的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牙形刺P.eopennatus带的确立和P.celloni带、P.amorphognathoides带的细分,使华南Llandovery统的划分和对比发生了变化,以往归入P.celloni带的地层,极大多数都要归属到P.eopennatus带,层位变低。依据牙形刺生物地层的分析,溶溪组(下红层)的时代可能为埃隆期晚期,...  相似文献   
13.
蒙古古生代地层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国古生代地层的研究以往主要侧重底栖大化石的研究, 很多地层的时代划分、归属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底栖化石的地方性很强,不能与国际直接对比。 牙形刺是古生代地层的主导化石, 很多古生代地层问题都可以用牙形刺解决并进行可靠的洲际间对比。2001年笔者在蒙古南戈壁采集了158个样品, 经分析发现了大量牙形刺标本, 解决了很多蒙古的重大地层问题。Arynshand组应当归入下石炭统, 泥盆-石炭系界线在Arynshand组之下, 而不是在此组的内部。Mushgai地区Bayan-Khoshuu Ruins剖面的Mandalovoo组Gavuu 段的上部应属早泥盆世早期, 而不是以前所确定的早志留世, 称为奥咯诺伍德组(Olonovoot Formation);Gavuu段的下部仍归早志留世。Mandalovoo组应提升为Mandalovoo群;Gavuu段应提升为Gavuu组。南戈壁Shine Jinst地区Tsakhir剖面Tsagaanbulag组的时代是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 而不是中晚志留世,Ulaan-Shand剖面Tsagaanbulag组的时代也是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Chuluun组的时代为早泥盆世晚埃姆斯期。Tsagaankhaalga组的时代为早艾菲尔期。Indert组为早石炭世。蒙古古生代海相地层大部分是浅水相地层, 并可能存在5个间断:志留系的文洛克统和罗德洛统的下部,下泥盆统布拉格阶的一部分,中泥盆统艾菲尔阶上部,泥盆-石炭系界线地层。蒙古国南部和中部很可能缺失上二叠统的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14.
新疆库车地区早泥盆世早期牙形刺的发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 1985年,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综合大队在研究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河泥盆系剖面时,在原归中泥盆统的阿拉塔格组发现了早泥盆世早期的delta带的牙形刺。库车河泥盆系剖面,位于库勒湖南、夏合布拉克之北(图1)。张守安,易荣龙等在野外观察时认  相似文献   
15.
乌苏里地区构造新探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乌苏里地区中苏合作对比研究,对该区的构造有了以下一些新的认识:若干地体的拼贴奠定了东北亚大陆边缘的构造格局,地体的拼贴在时空上是有规律可寻的,这一规律解释了地槽学说对该区构造解释中的疑难问题。通过那丹哈达-比金地体外来岩块的地层对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层序,在利恢复地体漂泊的历史。通过对比还发现苏联远东溪海地区和中国延吉地区可能同是不凯地体二叠纪的活动大陆边缘,三叠纪也经历了共同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6.
四川广元志留系Ludlow统的再研究兼论车家坝组的含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四川广元地区志留纪晚期地层曾被划分为金台观组、车家坝组和中间梁组,后被厘定合并为一个组,即车家坝组。通过对岩性组合特征和生物化石群面貌的分析,广元地区晚志留世地层在岩性、生物化石生物群面貌方面具有一致性,赞成将三组归入同一个岩石地层单元——车家坝组,代表近岸、正常浅海(平均浪基面以上)沉积(BA2—BA3)。对比分析表明,该组的牙形刺Ozarkodina crispa应鉴定为Ozarkodina snajdri。这是O.snajdri牙形刺带在中国的首次报道。依据牙形刺化石,车家坝组的时代被修订为中Ludlow世晚期—晚Ludlow世早期。该组上部发现几丁石Sphaerochitina sp.组合,可与O.snajdri牙形刺带和bohemicus tenus-kozlowskii笔石带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7.
微体化石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成源 《地质论评》1993,39(6):515-521
多数微体化石仅是生物体的一部分,我国微体古生物学家对生物整体或器官的研究不够,相当多的作者仍在命名大量的形态属种,落后于世界古生物学的发展现状。微体化石是重要的,但微体古生物学家不能过份强调微体化石的重要而忽视与大化石和岩相研究的结合。在化石处理和鉴定过程中,由于微体古生物研究者对混杂问题注意和警惕不够,以至混入现代生物,误作化石。我国小壳化石的新属中,至少有5个属都是现代植物的种子或颖果,有的属  相似文献   
18.
四川若尔盖早泥盆世普通沟组的牙形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我国早泥盆世地层及志留、泥盆系的分界,已引起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重视.国际上,关于志留、泥盆系的分界已作出决议,即以笔石Monograptvsvniformis三叶虫Warburgella rugolosa rugolosa和牙形刺Icrlodus woschmidti的同时出现作为泥盆纪的开始.在欧洲,早泥盆世牙形刺分为7个带,北美分为6个带,牙形刺早已成为洲际间泥盆纪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在我国广西下泥盆统的那高岭组、郁江组、二塘组和四排组均已发现了牙形刺,并已确立了由Eognathodus sulcatus到Polygnathus serotinus的5个牙形刺带.  相似文献   
19.
<正> 广西那坡县三叉河泥盆系剖面,位于那坡至靖西公路线的三叉河至平恩村,西北距那坡县城33公里,东南距靖西安德13公里。剖面所通过的岩层是其间一个古喀斯特溶洞陷落后的南缘(图1)。为了补充坡脚组和达莲塘组的接触关系,我们在剖面附近的照阳水库东侧,补测了一段坡脚组顶部和达莲塘组底部的剖面(图2)。综合上述二个剖面,其层序如下(图3)。  相似文献   
20.
尽管弗利亚斯和费施特(FLAJS&FEIST,1988)在生物地层和沉积方面出色地论述了拉塞尔剖面时(the LA SRREE section)“证明”了从Siphonodella Praesulcata向S.sulcata演化的过渡类型,但我们仍然不相信1988年5月召开的科特玛克谢利会议(Court-macsherry)提出的无原则妥协的一揽子提案(package proposal),将拉塞尔剖面作为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