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89篇
地质学   194篇
海洋学   85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4 毫秒
41.
余伟健  李可  刘泽  郭涵潇  安百富  王平 《岩土力学》2022,43(Z2):382-391
煤层顶板为弱胶结岩体时稳定性差,常在煤炭回采过程中或巷道掘进时发生大变形或失稳等现象,维护难度较大。针对煤巷弱胶结粉砂岩顶板力学特征与变形控制等问题,以广西林场煤矿煤巷弱胶结粉砂岩顶板支护工程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调研、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现场调研,发现研究巷道有顶板岩层自承能力差、受水环境影响、支护结构失效率高、底板受水影响底鼓量大、受采动影响等特征;顶板岩石点荷载试验表明,其单轴抗压强度仅为1.9~ 2.3 MPa,采用电镜扫描发现,弱胶结粉砂岩以粗粒矿物为骨架;在普氏理论的基础上,推导了巷道顶板和两帮承压极限表达式,提出了提高巷道围岩整体强度和承载能力、确定合理的锚杆支护参数、顶板设计锚索加强支护等弱胶结巷道围岩控制要点。依据试验分析与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以注浆加固为基础,锚杆和锚索联合支护的控制方案,并在林场煤矿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现场监测数据表明,设计的支护方案可以有效地控制煤巷弱胶结粉砂岩顶板变形。  相似文献   
42.
李章林  吴冲龙  张夏林  翁正平  王平 《地球科学》2015,40(11):1796-1801
作为一种常用的矿石品位估值方法, 距离幂次反比(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 简称IDW)计算结果的可信度难以评估.对此, 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学理论的解决途径. 将参与IDW估值的样品品位视为指示化阈值, 推导得出估值过程中其分配到的权重, 即为待估点取这样品值的概率. 基于这一结论构建出IDW估计值对应的条件累计分布函数(conditional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 简称CCDF), 从而完成待估位置矿石品位不确定性的建模. 以一典型矿区的实际矿体勘探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对比测试. 针对每个估值点的CCDF进行了中位数、期望、方差等信息的提取, 验证表明这一方法的计算结果与样品数据的实际情况之间存在较好的吻合度.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它在IDW品位估值结果不确定性评价方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3.
扬子板块北缘中段多期褶皱构造的变形特征及叠加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子板块北缘在中生代期间经历多期构造变形,早期形成的构造样式多被后期的构造变形改造破坏,仅在大巴山弧形断裂和大洪山弧形带之间的南漳一带较好地保存了早期的构造变形样式。笔者通过对当阳复向斜北段发育的褶皱构造的构造要素测量统计和褶皱叠加关系的解析,在扬子板块北缘中段南漳一带识别出三期走向不同的褶皱叠加构造,按发育早晚顺序分别为NW-SE走向褶皱、NE-SW走向褶皱和近EW走向褶皱,分别对应扬子板块向北俯冲以及后期转入陆内变形、江南–雪峰褶皱逆冲带向NW逆冲推覆和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期间大巴山向SW推进等构造变形过程。  相似文献   
44.
陕西镇巴火焰溪剖面位于大巴山西段,临近川陕交界、交通便利。那里晚泥盆世地层出露完好,层序清楚,化石丰富。本文就该剖面法门阶牙形刺动物群、泥盆系石炭系的界线进行了研讨,建立了该区法门阶的两个浅水相牙形刺生物组合带。  相似文献   
45.
46.
主要介绍了GPS工程的拟合的原理与方法,结合具体说明了GPS水准高程在大比例地形测量中的可行性,并对其方法的精度进行分析讨论,为以后GPS在地形测量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在地形测量中提高GPS的精度提出了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47.
以长春市3.8 km~2实验区为例,介绍了地名地址数据采集的工艺流程、采集要求及实际采集遇到的问题为全面展开市区地名地址数据采集和数据库建立积累了经验,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8.
“7.15”宜昌大暴雨的地形影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英莲  吴翠红  王继竹  王平  王珏  吴涛 《气象》2012,38(1):81-89
湖北地形复杂,受地形影响产生的局地强降水造成的灾害很多。2010年7月15日宜昌地区的强降水是在满足大尺度降水条件下受地形作用加强的局地暴雨。本文利用实况高空、地面、加密自动站、雷达以及LAPS再分析资料对背景场、低层流场、雷达回波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冷空气南下和副热带高压的加强促进低层风场的调整,在大尺度降水条件下,地形对低层风场的辐合作用触发了局地强降水的发生。此次过程中地形对降水的触发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为地形迎风坡抬升触发作用,另一方面为地形对近地层流场的影响造成的辐合触发。  相似文献   
49.
1955-2005年中国稻田甲烷排放估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稻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和GIS空间化数据库结合,模拟估计了中国大陆1955-2005年水稻生长季稻田甲烷排放量。结果表明:中国稻田甲烷排放总体呈增加趋势,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和1990年代年均排放量分别为(3.18±0.53)、(4.71±0.27)、(5.22±0.24)和(5.79±0.34)Tg,2000-2005年平均排放量为(6.25±0.36) Tg。1960-1975年增加最快,速率为0.167 Tg/a;自1970年代中期开始增加速率减缓,为0.054 Tg/a。中国稻田甲烷排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江苏和安徽省,约占全国稻田甲烷排放总量的73.2%。自1980年代初以来,东北三省稻田甲烷排放增加显著,这主要归因于该区水稻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   
50.
鄂东一次下击暴流天气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家国  王平  吴涛 《气象科学》2010,30(2):239-244
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网资料,计算了逐分钟地面散度场,并将散度场等与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叠加形成综合分析场,对2007年7月27日鄂东地区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地形辐合线对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触发和加强起到重要作用。MCS发生发展期间,多普勒天气雷达上相继有两个弓状回波形成。第一个弓状回波在速度图上因弓状回波移动方向与雷达波束有较大夹角后部入流急流特征不明显,但强度图上有弱回波通道特征;第二个弓状回波沿雷达径向移动,后部入流急流特征明显。武汉地区灾害性雷雨大风是一个强盛的多单体风暴所产生的系列下击暴流造成的,它位于第二弓状回波向前突出的位置。系列下击暴流发生期间,地面附近强辐散峰值与多单体风暴强回波高度显著下降的时间和位置基本一致。除弓状回波特征、后部入流急流、中层速度辐合及回波重心高度下降等特征外,弱回波通道、风暴相对速度图上沿雷达波束方向的正负速度对等也是下击暴流发生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