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184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采用VB 6.0并结合架空输电线路测量内业数据整理的特点,编制了输电线路测量辅助处理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编辑处理,生成各种成果表和归档资料,同时提供与架空送电线路软件的数据接口。该软件实现了架空输电线路内业数据处理自动化的,已在架空输电线路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2.
王宇 《贵州气象》2009,33(5):19-21
利用常规资料和数值预报资料分析了贵州省一次大暴雨过程,分析表明:此次贵州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在稳定的环流形势下发生的。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势力强弱是决定此次强降水落区的重要因素。昌都附近出现高压,对于中低层横切变南段的移动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3.
王宇  乔琪  杨秀庄 《贵州气象》2008,32(6):16-17
针对2008—01—13-02-02发生在贵州省中东部地区持续21d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过程,结合MICAPS资料,分析了大气环流形势演变、低层冷舌形成、地面静止锋位置、冷空气强度和水汽条件等因素,总结出导致此次罕见冰冻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4.
研究表明,作为早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中原地区的两次农业模式转变,极大地提升了该地区的农业产量和抗灾能力,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崛起.第一次是在早期复杂社会形成时期(2500~1600BC)率先由单品种农作物制度向多品种农作物制度过渡,第二次是在商代(1600~1046BC)之后逐步地由依赖粟黍向以种植小麦为主的旱作农业模式转变.为此,文章选择商王朝建都和统治核心区域的郑州地区首次发现密集而排列有序的一处商代晚期墓葬群(郑州黄河路109号院墓地)出土的30例人骨和7例殉狗为研究对象,展开考古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商代晚期郑州地区的绝大多数先民仍以C4类(粟黍)食物为主,不同时期、性别、年龄和经济地位先民的食物结构差异并不明显,但是C3类(水稻和小麦)食物增多.此外,文章通过梳理多个遗址的考古稳定同位素和植物浮选结果发现,多品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在商代主要存在于都城级别的高规格等级遗址中,推测与其推广难度有关,体现了商代晚期中原地区农业制度的先进性和复杂性,为早期中国(1250~1046BC)农业制度的优越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35.
王宇  艾芊  李建林  邓华锋 《岩土力学》2019,(4):1341-1350
实际赋存环境中损伤岩体普遍存在,选取典型砂岩进行蠕变、饱水损伤模拟,进行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的岩样损伤变量分析计算,并进行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的损伤砂岩卸荷破坏试验,利用ST400型三维表面形貌仪对损伤砂岩卸荷破坏表面进行形貌特征参数对比分析,探讨蠕变、饱水损伤对卸荷破坏面形貌变化影响机制。通过损伤变量分析表明:弹性模量法能较好地反映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的岩样损伤程度;而超声波检测法对水敏感性强,不能准确描述蠕变劣化岩样饱水后的损伤程度。不同损伤程度试样卸荷破坏面形貌高度特征参数及分形参数分析表明:蠕变、饱水损伤增加了破坏面的整体粗糙程度,使破坏面形貌的离散性和波动性较大;蠕变、饱水损伤导致试样破坏面形貌平整度较低、各向异性显著,且分形维数随着试样由负损伤向正损伤转化出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对比分析两组试样可知,蠕变损伤后的饱水作用对试样破坏面形貌特征影响不显著,蠕变损伤仍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6.
王宇 《中国岩溶》2019,38(6):823-830
岩溶地区地表水流域与地下水流域边界的分异形式有三类,即:地表分水岭与地下水流域边界在平面分布上基本一致;地表分水岭超出了地下水流域边界;地下水流域边界超出了地表分水岭。岩溶区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流域的顶界为地表水流域的水面及下垫面,底界为浅循环潜水含水层或潜水—承压含水层下伏的隔水层顶面,在大厚度岩溶含水层分布区,可以弱岩溶发育带的顶面作为底界。其中地表水与地下水两个子系统间的次级边界,为地表水流域的下垫面。结合专门调查(勘查)评价和区域调查评价的特性,提出评价单元划分的原则及方法。这有助于在新一轮自然资源调查评价中,以流域为单元系统地开展水资源及环境调查评价,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及环境的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37.
刘鑫  王宇  李典庆 《工程地质学报》2019,27(5):1078-1084
边坡失稳是涉及土体大变形的动态演化过程,该过程往往决定了滑坡失事后果。传统的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如极限平衡方法与有限元方法难以模拟边坡失稳演化过程,尤其是失稳后的土体变形破坏过程。边坡失稳受到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土体参数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在考虑土体参数的空间不均匀分布情况下,本文采用一种随机极限平衡-物质点法研究边坡不同破坏模式的动态演化过程,同时利用极限平衡方法简单、高效的优点和物质点方法模拟土体大变形破坏的能力。以一个两层不排水土坡算例为例,识别了4种不同的边坡破坏模式(即浅层、中层、深层和渐进),研究了它们的演化过程与土体参数的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边坡的破坏模式演化过程与土体参数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强调了岩土工程勘察信息对充分表征土体参数空间变异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8.
ITRF2014通过对多种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解的联合处理,在ITRF2014建立过程中首次对非线性运动建模,包括季节性变化的估计和震后形变(PSD)模型的应用。针对基准定义、输入数据和数据处理策略等方面介绍ITRF2014实现的基本情况,并对之前版本进行优化改进。  相似文献   
39.
国外水文和工程地质近年来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和解决严重的环境问题,一些与水文和工程地质相关的新学科生长点正在形成。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法规的思想已从单独的资源利用转变到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上来。涌现出一批调查、评价、预报和处置环境污染及地质灾害的新方法和仪器。  相似文献   
40.
针对近海表层沉积物粒度组分空间变异的尺度差异性,提出了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残余kriging的沉积物粒度组分空间预测方法,并以海州湾沉积物粒度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其在沉积物粒度组分空间预测和底质类型制图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残余kriging方法能够获得比普通kriging方法更高的沉积物粒度组分空间预测精度,并且其底质类型的总体空间预测精度达到85%以上,相应的Kappa系数也在0.8以上,显示底质制图的预测类型与样本的实测类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新方法对于开展定量化的沉积物粒度组分空间预测和底质类型制图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