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4篇 |
免费 | 37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篇 |
大气科学 | 2篇 |
地球物理 | 169篇 |
地质学 | 22篇 |
海洋学 | 4篇 |
综合类 | 57篇 |
自然地理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基于1999~2018年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数据,解算并分析了四川“Y”形构造区各周期网格速度场、地壳应变率场,并讨论了近20年尺度的地壳应变场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2008年汶川地震前1999~2007期GPS速度场相对稳定,整体“Y”型构造区地壳运动变化不大,但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发生较大变化,由4.0 mm/a增至10.0 mm/a。2)1999~2007年,整个四川“Y”型构造区应变场演化特征微弱,而汶川地震之后的两个周期,最大剪应变自龙门山山前断裂向西到汶川一带,形成了由高到低、平行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高密度梯度带。龙门山断裂带以ES或EES向的主压应变为主,其量值变化范围为 5.0×10-8 /a~12.0×10-8 /a;鲜水河断裂由震前主拉应变,改为震后近EW向的主压应变特征。面膨胀结果则显示龙门山断裂带由震前低密度梯度带瞬间变为平行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高密度变化区。3)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是最为重要的时刻分割点。近20年的应变率场变化,更似一个“时间—地壳构造运动”的大轮回,目前四川“Y”型构造区整体处于2008年汶川地震前较为稳定的活动周期。龙门山断裂带仍值得我们做出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2.
Dynamic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 deformation and gravity field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Yongdeng M S =5.8 earth quak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ynamicpaterncharacteristicsoffaultdeformationandgravityfieldinthedevelopmentprocesofYongdengMS=5.8earthquakeZAISENJIANG... 相似文献
23.
24.
25.
本文采用关联维的计算方法^[1],对四川西部道孚6.9级地震和青海共和6.9级地震过程中的垂直地形变序列分维数进行了计算,得到了如下初步结论和认识:(1)上述两震区远场地形变序列分维数为0.63~0.73,而近场(震中区)序列分维数为0.12~0.49,近场出现明显的降维现象;(2)孕震期间地形变观测序列分维数为0.32~0.46,而震后时期则为0.72~0.85,孕震过程中地形变序列存在明显的降 相似文献
26.
昆仑Ms 8.1地震前青藏块体北、东缘水平运动变形的关联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块体东北缘和川滇GPS监测区1991(1993)、1999和2001年高精度GPS观测资料揭示:2001年11月14日昆仑Ms8.1地震前,青藏块体北、东缘构造区域水平运动变形场动态演变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特征。即:在继承性运动总体背景下,临近大震发生时两区域运动强度同步减弱且变形状态发生变化。结合地质构造分析研究认为,昆仑Ms8.1地震前,青藏块体边界运动变形的关联性变化与大震孕育后期大范围应力应变快速积累所形成的扰动应力场有关;随着块体内部大震的发生、应变能的大量释放和构造应力场的调整,可能会促使块体边界地带具有较高应变积累的相关构造部位(尤其是未被历史强震破裂贯通的地带)的应力应变的进一步积累或破裂释放。 相似文献
27.
GPS技术应用于中国地壳运动研究的方法及初步结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中主要就中国利用GPS等空间测地资料研究地壳运动、构造变形 ,以及用于地震预测探索方面 ,从方法技术和近年来取得的一些初步结果进行了概要性论述。介绍了利用GPS技术资料研究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水平应变场、建立地壳运动模型等方法研究的进展。由GPS观测给出的地壳水平运动初步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现时水平运动在全球参考系中为整体向东 ,并兼有顺时针扭转运动。西部地区构造形变强烈 ,整个青藏块体及其边界带 ,以及新疆西部是应变值最高的区域 ,水平应变场主压应变优势分布方向为近NE向 ,空间差异显著 ,反映了印度板块碰撞推挤和青藏块体强烈构造运动的影响。中国大陆东部水平运动的差异性不显著。强震分布于地壳运动的大小、方向显著变化的区域 ,大地震通常发生在水平剪应变高值区或其边缘 ,尤其是与区域主干断裂的构造活动背景相一致的剪应变率高值区。 相似文献
28.
昆仑山口西MS
8.1地震前区域构造变形背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青藏块体及其周边地区1991~2000年间的GPS观测获得的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资料,
1998, 2000年重力复测资料, 初步研究了昆仑山口西M 相似文献
29.
30.
用分段线性速率整体动态平差法处理了兰天武地区20多年来的多期水准资料,分析了该区现今大地垂直形变场演化与地壳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垂直形变七十年代曾表现出山间盆地大幅度上升的强烈逆继承性运动;八十年代华家岭等两北部山地上升、东南部盆地下沉的继承性运动增强;而目前基本恢复了正常的继承性运动状态。进一步分析认为:强烈逆继承性运动和继承性运动增强是区域应力场趋于强化的标志;正常继承性运动的恢复可能是应力场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