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测绘学   81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224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依据新型基础测绘的服务要求,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图库一体化的生产路线,总结了注意事项,研究开发了图库一体化的质检工具,提高了基础测绘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为新型基础测绘“按需服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2.
为了探究不同加载方式下煤岩体孔隙周围的应力分布规律,通过CT三维重建技术构建含有不同孔隙形状的煤岩体骨架模型,并利用ABAQUS软件进行单轴、三轴压缩实验模拟。结果表明,球状孔隙结构在单轴压缩条件下,上下区域表现为拉应力集中,左右区域表现为压应力集中。不同倾角的椭球状孔隙结构其长短轴区域的应力集中类型不同。单轴压缩过程中,轴向加载速度影响球状孔隙周围的Mises应力峰值和σ1应力的变化;三轴压缩过程中,孔隙结构依然经历了压密、弹性、塑性和破坏4个阶段,较低的围压条件使得弹性阶段“应力-应变”曲线与“应力-时间”曲线高度重合。从微观角度为煤岩体力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93.
对2018年8月秦皇岛风暴潮期间3个入海口岸基站及邻近海域浮标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风暴潮导致入海口水体中COD、总磷、总氮和氨氮含量均明显升高;风暴潮2 d之后,3个入海口邻近海域均发生赤潮,此次赤潮的发生与风暴潮导致陆源入海污染物骤然大幅升高有关。此次风暴潮导致秦皇岛人造河口、大蒲河口和七里海3个岸基监测站的COD监测日均值最高分别达到15.83 mg/L、8.70 mg/L和7.92 mg/L,约升高至前期的2倍、1.5倍和2倍;人造河口总氮变化不大,大蒲河口和七里海总氮升高30%左右;大蒲河口总磷变化不大,人造河口总磷为前期的3.5倍,升高幅度最大,七里海总磷为风暴潮之前两日的2倍,但未超过前一周的最高浓度;风暴潮当天及第二天,人造河口、大蒲河口、七里海氨氮日均值陆续达到最高,分别为2.34 mg/L、1.11 mg/L和0.12 mg/L,分别为风暴潮前两日的7倍、3.5倍和10倍。风暴潮过后,入海口临近海域发生赤潮,浮标监测到叶绿素a最高值为76.4μg/L,pH和溶解氧也大幅升高。分析表明,此次风暴潮导致的入海口污染物突然大幅升高为风暴潮之后的赤潮发生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基础。  相似文献   
94.
根据北戴河西海滩人工养滩后实际监测数据,对养滩工程中潜堤岬头的养滩功效进行分析,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潜堤岬头起到了很好的消浪促淤效果。岬头建成后,沙滩整体以淤积为主,局部岸段发生侵蚀,但侵蚀量不大,低潮滩以上沙滩平均单宽淤积量为21.3 m^3/m,其中,M4剖面单宽淤积量最大,为98.3m^3/m;数值模拟结果肯定了岬头的消波减能功效,其预测的岸线形态与实测岸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5.
潮水盆地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古生代-中新生代叠合盆地,也是中国重要的产煤-油-铀盆地之一。盆地经历了中侏罗世伸展断陷,晚侏罗世挤压抬升阶段;早白垩世拉分断陷,晚白垩世全面抬升阶段;中新世全面沉降,上新世抬升剥蚀阶段。盆地西部铀成矿整体表现为同沉积预富集、叠加后生氧化改造的成矿特点。通过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关系的研究,结合相关资料,分析认为大红山断陷主要找矿目的层为下白垩统庙沟组,断陷南缘强烈抬升区是泥岩型或砂岩型铀成矿的有利区域;跃进山凸起长期处于抬升淋滤状态,是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成矿的有利部位;南部凹陷带长期处于沉降断陷状态,主要形成泥岩型、膏结岩型铀矿化。  相似文献   
96.
以DOME-A区域第24次南极GPS测量为案例,进行了GPS测量精度与起算点分布、观测时间长短、以及数据处理软件关系的实验,统计分析了不同情况下的GPS控制点坐标精度误差,探讨确定了其精度等级和应用范围,最后的结论可供南极测量GPS用户参考.  相似文献   
97.
本报讯日前,黑河市召开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会议,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市政府副市长胡东胜对212作进行部署。  相似文献   
98.
大井矿冶遗址冶炼产物的输出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井矿冶遗址是我国北方发现最早的一处古铜矿遗址。本文利用ICP方法,测试了该遗址的铜矿、炼渣和辽西地区出土的部分青铜器。结果显示,遗址的冶炼金属产品Ag、As、Sb、Bi、Co、Zn等元素含量偏高,Mo含量偏低。同时发现,这批辽西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样品微量元素特征明显不同于铜绿山和皖南的铜锭,而与大井铜矿很相似,其铜料来源很可能来自大井古铜矿或其周边铜矿。这一结论,对探讨大井古铜矿冶炼产品的使用范围和辽西地区的冶金历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
樊春  王二七  王刚  王世锋 《地质科学》2008,43(3):417-433
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构成了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重要构造边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新生代晚期,除了存在逆冲推覆之外,龙门山的中段和南段还发生了明显的右行走滑活动。对龙门山北段的青川断裂进行的系统研究发现:断裂具有明显的右行走滑特征,沿断裂发育大量不同规模的水系位错,其中嘉陵江水系位错规模最大,据此可确定青川断裂的最大位移量为17km。进一步的野外工作证实断裂的走滑位移在尾端发生构造变换,位于断裂南西端的轿子顶穹隆是叠加构造,吸收了青川断裂的部分位移量;位于断裂北东端的汉中盆地则是处于伸展应力环境下的断陷盆地,吸收了其大部分位移量。  相似文献   
100.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同震滑动断层泥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付碧宏  王萍  孔屏  郑国东  王刚  时丕龙 《岩石学报》2008,24(10):2237-2243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内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产生了近300 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震后地质科学考察发现地表变形以逆冲为主,并伴有右旋走滑。地震地表破裂带大多沿古生代碳质泥岩、页岩和三叠系煤系地层内的滑动面出露地表,这些软弱地层为地震破裂带冲到地表提供了超低摩擦滑动带。我们发现在同震垂直和水平位错达6m左右的地表破裂带,地震的同震滑动发生在厚度约0.5~2cm 的狭窄滑动带内,以发育新鲜的灰色断层泥为特征,这些断层泥是地震断层快速滑动过程中岩石—流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