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对比研究了平原地区井下和地面的地震波记录特征,对其走时关系和振幅关系进行了推导,得出: 1.在层状均匀介质条件下,在地面记录到的地震波走时tc大于在井下记录到的地震波走时th,二者之差为 △t=tc——th=cosic/Vch与此相应,地面震相观测到时Tc滞后于井下震相观测到时Th,其到时差为△T。 2.定义地面振幅Ac与井下振幅Ah之比为 K=Ac/Ah在特定的条件下,K>1。因而称K为地面振幅相对于井下振幅的放大因子。 分析了静海地震台井下和地面的地震观测资料,得到单台的△T和K的对比结果,并将其记录特征分别与基岩地震台的记录特征进行了比较,认为: 1.对于运动学参数,井下较之地面,更逼近于基岩地区的情况。 2.对于动力学参数,统计得出基岩地震台的地动振幅A与Ah,Ac的关系: A=3.50Ah A=0.34Ac。   相似文献   
32.
前言在平原地区,作为半无限空间的地壳表面之上,存在一层松散沉积物(复盖层)。地震波在复盖层中传播,与在地壳内部传播有很多不同。在运动特性方面,对于地震波的震相到时,起到了延迟的作用;在动力特性方面,对于质点振动幅度,起到了放大作用。其表现形式为,在地面观测到的震相到时晚于在井下观测到的震相到时,到时差为△T;在地面观测到的地动振幅大于井下观测到的地动振幅,地面相对于井下的地动振幅放大因子为k_h。△T和k_h都与井下摆的设置深度(摆深)h有关,与地震波传播介质有关。  相似文献   
33.
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发生了6.2级地震,这次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显示出了明显的异常特征,中期预报效果比较成功,对于这次地震没有作出短临预报,这既有地震孕育过程的复杂性和地震预报的高难度问题,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预报技术思路问题。近几年来作者对在北京西北的晋、冀、内蒙古交界地区形成的以地震活动条带为代表的多项地震活动异常给予关注,现反思张北-尚义6.2级地震之前的某些前兆异常现象和预报过程,对于今后的地震预报研究具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34.
华北地区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区,许多人研究了该地区地震活动强弱、密集-平静的韵律交替变化,提出了随时间的周期轮回过程.笔者发现,1900以来华北地区曾出现多次Ms≥5地震平静的现象,其后有相应的强震发生,而且强震的发生具有成组、成丛的连发特征.许多人也都曾注意到了华北地区强震前在震中附近发生的具有前兆特征意义的信号震,有人将其称为逼近地震,尽管各自的解释和定义有所不同,但对这种地震的前兆意义都是肯定的.信号震的发生,在时空上都有逼近主震的含义,从时间上确定了强震预测的中期时段转折,在空间上缩小了预测区域,是"源"区开始进入失稳状态的重要信息.本文从华北地区Ms≥5地震平静异常和信号震发生的时空特征出发,利用空间图像方法,探讨强震前的"场-源"关系,从而分析华北地区Ms≥5地震平静异常和信号震对强震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35.
从块体中心论的角度出发,根据中国活动地块研究的最新成果,对1977—2003年中国大陆强震成组发生的构造和震源机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成组发生的强震大都位于活动地块区(Ⅰ级地块)的边界带上或活动地块区内活动地块(Ⅱ级地块)的边界带上。根据哈佛大学提供的CMT(矩张量)解,同组的强震大都具有相似的震源机制。事实表明活动地块区具有整体活动的特点,而且在动力学与运动学方面存在统一性。这些特征对认识强震成组活动的机理,缩小成组强震预测的空间范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6.
对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伊兹米特7.4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夺前的地震活动性表现出一定的异常。  相似文献   
37.
引言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填空性,地震活动空区是大地震孕震过程中应力集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孕震区长期应力、应变的发展变化。费道托夫(1965)和艾伦(1965)在研究了太平洋板块边缘地震带的地震时空图像后,分别提出了地震活动空区的概念。此后,许多地震学者也对地震活动空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世界上许多国家根据地震活动空区对一些地震危险区作了长期预报。作为大地震的中、长期预报的重要指标之一,地震活动空区的物理机制是什么?怎  相似文献   
38.
对华北地区1970年以来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逐个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了每次地震震前的异常地震活动特点,进而寻找强震前三个月共性的地震活动异常特征。最后用物元分析方法,对地震强度预测综合评判模型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建立了初步的综合物元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39.
生活地地震活跃区的动物通常要遭受偶发的强地震动的折磨,地震动致使洞穴坍塌,卵破裂及海啸活动,造成动物死亡。尽管在动物行为传闻和回顾的报告中指出许多动物都具有察觉地地震即将来临的能力,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合理语气能说明动物行为的进化,这种进化机制需要两个过程,第一,进货 形成一种对震动刺激的上期报警响应能力,在P波和S波到达的间歇起作用,传闻语气表明动物的这种响应已具备,如果前兆刺激也存在,同样的进化过程中仍可赋予动物。使它们能够感觉P波激发的响应的刺激,进而产生一种地震地震报警行为。一个种群数量-基因模型显示这种地震逃和响应系统可以保持而不断随机变异,产生的结果是按时间尺度运行的偶然选择与较大的地震事件具有可比性,因此,当前地震学之外的潜在地震前兆或许可以从动物为,感觉生理学及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来收集,对潜在地震前兆的总体回顾,说明动物对倾斜,湿度,电磁感应系统可能与地震逃生行为系统有联系,本文对几个可检验预报进行了讨论论,并建议在地震活跃地将磁、地电、倾斜及湿度观测纳入监测网络。  相似文献   
40.
东南印度洋脊(SEIR)东部一带的板块运动数据与SEIR西部一带的数据给出的旋转极性不一致。MeMets等(1998)期望在SEIR北部找到小板块证据以解释这一差异。但未能如愿,我们这一假说进行了检验,即假定1998年南极走滑大地震(Mw=8.2)位于SEIR南部小板块(这里称之为巴勒尼)的边界,以此来解释板块运动的差异,由板块闭合构造确定的围绕南极-=巴勒尼欧拉极的一个小环,符合东西向的余震条带,与走滑边界一致,然而,南极-巴勒尼欧拉极预示的是右旋走滑,而地震活动性给出的是左旋走滑,方向相反的走滑不仅否定了巴勒尼板块假说,而且需要其它地方的形变来调节SEIR一带的板块运动差异和南极地地震的应变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