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7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5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亚造山带大陆动力学过程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中亚成矿域是我国资源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陆壳增生显著、壳幔作用强烈、陆内改造复杂、成矿类型多样4大特征.中亚成矿域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中亚造山带增生改造过程中的壳幔作用与大规模成矿机理.  相似文献   
52.
与埃达克岩石有关,在环太平洋地区发现了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本文提供了一个产于中亚成矿域新疆西天山的莫斯早特铜矿床研究的实例.含矿岩体为石英钠长斑岩,岩体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点与埃达克质岩石一致富Na、Al;高Sr,低Y;Sr/Y>40,亏损HREE;La/Yb>20;Eu为正异常(δEu/Eu*为~1.27).全岩40Ar/39Ar年龄268±5Ma,Rb-Sr年龄248±12Ma,K-Ar年龄254.5Ma,属中晚二叠世.矿体呈脉状、网脉状;围岩蚀变为绿帘石化、青盘岩化和黄铁矿化.铜品位1%~5%,主要工业矿物为辉铜矿、斑铜矿.矿石富含Ag(5.35~240μg/g)、Pb(0.01%~0.16%)、Zn(0.26%~2.40%)、Au(0.02~0.16μg/g).矿石矿物S同位素δ34S为-6.0‰~5.81‰,平均-0.28‰;辉铜矿、斑铜矿和孔雀石的207Pb/204Pb为15.46~15.77,206Pb/204Pb为18.01~18.42,属造山带与地幔Pb之间;矿石矿物包裹体的818O-2.54‰~-8.11‰,δDH2O-68.9‰~-98.8‰,属岩浆水与大气降水之混合.矿石矿物的(87Sr/86Sr)i为0.70596,(143Nd/146 Nd)i为0.512403,εNd(t)为+1.5,其Sr-Nd同位素组成及同位素年龄与合矿埃达克质石英钠长斑岩一致.含矿埃达克质石英钠长斑岩形成于后碰撞阶段,属由碰撞、挤压向伸展、拉张转变的构造动力学格架转折期.埃达克岩浆的较高温度、压力、富挥发分、较高氧逸度和岩浆快速上升,可能是其成矿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53.
新疆北部广泛分布晚古生代橄榄玄粗岩系火山岩和埃达克岩,它们均明显富碱,与区内同时代碱性花岗岩共同构成新疆北部富碱火成岩省。橄榄玄粗岩系火山岩和埃达克岩同位素年龄为250-280Ma,143Nd/144Nd比值高,εNd(t)值为正值,Nd模式年龄低(tDM<1.0Ga),较低而变化范围较大的(87Sr/86Sr)i(0.7040-0.710),这些特点均表明它们的源区物质为底侵幔源玄武质岩浆,并可能受到下地壳混染。结合区内地球物理资料,如加厚的地壳、复杂的莫霍面结构、高热流值及广泛分布的基性岩墙群和碱性花岗岩,均一致表明在晚古生代(晚石炭-二叠纪)新疆北部发生过较广泛的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陆壳发生了明显垂向增生。  相似文献   
54.
超临界地质流体是富溶质的浓稠流体,它们既有含水熔体的组成和结构,又有接近富水流体的密度和粘度,因而具有超强的元素溶解和迁移能力。目前从俯冲板片脱出并引发地幔楔熔融和弧岩浆活动的流体性质还模糊不清,阐明板片流体的性质及其对元素迁移的关键控制因素,特别是对超临界流体研究程度的提高,可能为俯冲带元素迁移、物质循环和成矿等过程和机制的理解提供新的认识和视角。本文回顾和剖析俯冲带流体和超临界流体的形成以及它们对元素(特别是难溶元素)的迁移能力和关键控制因素的实验研究现状,提出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55.
西天山特克斯北中酸性火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朱志敏  赵振华  熊小林 《岩石学报》2012,28(7):2145-2157
新疆西天山特克斯县城北部伊特公路沿线和库勒萨依出露大量中酸性火成岩,伊特公路沿线为石英钠长斑岩,库勒萨依为石英闪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前者为典型的岛(陆)弧带火成岩,而后者具有埃达克岩的成分特征,两者均为古亚洲洋壳在俯冲过程中岩浆活动的产物。早先俯冲的较冷洋壳板片在深处脱水诱发上覆地幔楔熔融,熔体上升并经历壳幔相互作用等过程引发伊特公路一带弧岩浆活动; 由于洋壳持续俯冲,后来新形成的靠近洋脊的年轻板片由于高热在较浅处直接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岩浆,并上侵至库勒萨依一带。库勒萨依斑岩体SIMS锆石 U-Pb年龄为342.5±2.3Ma,属于早石炭世。两组中酸性火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古亚洲洋(南天山洋)在早石炭世还未完全闭合,洋壳向北的持续俯冲过程造成伊犁-中天山板块南缘广泛的岩浆活动,此时西天山陆壳增生方式主要为侧向增生,增生物质主要为洋壳板片(埃达克岩)和洋壳板片流体交代的地幔楔成分。  相似文献   
56.
浅成-次火山岩黑云母Cu,Au成矿示踪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浅成-次火山岩是许多斑岩型和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矿质和流体的重要来源,斑岩体初始岩浆的Cu,Au丰度,CI,F含量及岩浆结晶时的氧逸度是其能否最终形成含Cu,Au流体的关键因素。黑云母是浅成-次火山中酸性侵入体中最常见的铁镁矿物,含有较丰富的Cu,Au及挥发分CI,F其Fe^3 /Fe^3 (Fe^3 Fe^2 )比值可以反映其结晶时岩浆的氧化还原状态,尤其是斑晶黑云母往往形成于岩浆流体出溶和去气作用发生之前,它能灵敏地指示其母岩浆的初始Cu,Au丰度和CI,F含量及氧化还原状态,因此,可以作为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来源的理想示踪矿物,并可用于浅成-次火山侵入人体的成矿潜力。在一些斑岩型铜、金矿床和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铜矿床分布区开展浅成-次火山侵入体黑云母的成矿示踪研究,对于解决矿床成因和指导找矿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7.
Many of the Yanshannian intermediate-acid intrusive rocks related to Cu-Au mineralization in the Eastern Yangtze Block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Al2O3, Sr contents, while low in Y, Yb contents, thus with high Sr/Y, and La/Yb ratios, and variational isotope signatures in particular, e.g. εNd(t) = -11.92-1.96, (143Nd/144Nd)i = 0.5120-0.5125, TDM = 0.70-1.71 Ga,(87Sr/86Sr)i = 0.7043-0.7076.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rocks suggest that: (1) these rocks are geochemically similar to adakite, which might have been stemmed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thickened basaltic lower crust due to basalt underplating; and (2) the high pressure (1.2-4.0 GPa) and high temperature (850-1150℃) surroundings of the lower crust favor both the fluid and adakite-like magma to generation. Not only can the adakite-like magma carry abundant fluid and Cu-Au ore-froming materials, but also can it bring them to the shallow part with ease and contributes to the Cu-Au mineralization.  相似文献   
58.
钠长花岗岩—H2O—HF体系中流体/熔体间氟的分配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在p=100Mpa,在770℃≤t≤800℃和WF=2%-6%条件下进行了钠长花岗岩-H2O-HF体系液相线附近线体/熔体间氟的分配实验。对淬火玻璃的主要元素和氟含量进行了电子探针测定。用质量平衡法计算了流体中的氟含量,所获得的氟的流体/熔体分配系数DF均不盱1.0随体系氟含量的增加DF有所增大,表明在花岗岩岩浆一热液体系,氟优先进入熔体相,含氟花岗岗岩结晶晚期流体释放阶段残余熔体仍保保持富氟特征  相似文献   
59.
富锂氟含稀有矿化花岗质岩石的对比和成因思考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Li-F花岗质岩石以超酸性、过铝、富含H2O、F、B、P等挥发性组分和富含Li、Rb、Cs、Be、Ta、Nb、Sn、W等亲石稀有金属元素为主要特征,以黄玉-锂云母-钠长石花岗岩为典型代表。从该类岩石地质产状的多样性和可对比性、空间分布的规律性、矿物岩石的结构构造、硅酸盐-熔体包裹体特征以及实验岩石学的研究成果等方面,综合论证该类岩石主要是从经过分异演化而形成的残余熔浆中直接结晶而在的;充分的分离结晶作用,是产生这种残余熔浆的主要机制;岩体的空间分带特征和各带之间的渐变过渡关系,为分离结晶作用的途径和演化方向提供了重要信息;熔体中挥发性组分的大量存在,是分离结晶作用能充分进行的关键因素;亲石稀有金属元素在流/熔配分中倾向于进入熔体相,是残余熔体中逐步富集这些稀有金属元素的主要原因;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出溶的流体相与已晶出的共存固相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了广泛的交代蚀变现象;残余熔浆在不同地质和物理化学环境中的侵位、结晶和演化,造成了Li-F花岗质岩石在产状、结构构造和矿物组合等方面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0.
通过对野外11条勘探线剖面,72个钻孔岩心的地质编录和室内500多块薄片的系统观察,将岩背锡矿围岩蚀变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蚀变带,即黄玉石英化带,绿泥石黄玉石英化带和绢云母石英化带,并对各蚀变带主要蚀变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蚀变岩氟含量很高,热液中氟的存在有利于Sn,W,Cu及REE的迁移和富集,含氟流体是导致蚀变岩Sn,W,Cu的富集和REE含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