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107篇
海洋学   40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GPS RTK测量技术以其测量精度高、选点灵活、测站间无需通视、操作简单等特点赢得了众多测量人的青睐,这种技术在天然气管线勘测、施工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推广。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阐述了GPS RTK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探讨了GPS RTK技术在天然气管线测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92.
利用2004年5月以来超声雪深传感器SR-50在青藏高原唐古拉综合监测场获取的实时积雪资料和相关气象数据,评估了SR-50在青藏高原积雪监测中的性能和作用,并对青藏高原腹地多年冻土区积雪变化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超声雪深传感器SR-50对不同时间尺度的地表积雪过程均有较好的监测能力。监测数据清晰地显示唐古拉地区地表积雪深度在夜间相对稳定、在日间迅速降低的特点。唐古拉地区平均年积雪日数为82 d,各月均有地表积雪出现,但夏季的地表积雪较少且持续时间很短。该地区地表积雪总体上呈厚度较薄、消融较快、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2005—2008年该地区瞬时最大积雪深度为22 cm,日平均积雪深度小于5 cm日数占总积雪日数的71.58%。  相似文献   
293.
294.
以弥勒市为例,基于2009年、2017年两期数据,利用ArcGIS、DPS和SPSS软件,通过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研究区2009-2017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并利用区域总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等13个驱动力影响因子分析了各因子对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的影响程度,以期为弥勒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95.
以黄土高原风蚀水蚀交错区六道沟小流域的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土壤氮素含量、氮转化相关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对生物结皮演替的响应规律及其在不同土层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物结皮演替显著增加了结皮层的有机碳(SOC)和NO3--N含量(P<0.05);结皮演替后期阶段的总氮(TN)、NH4+-N含量也逐渐增加;除脲酶、亚硝酸还原酶外,结皮层中固氮酶活性、蛋白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均随结皮演替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微生物量碳和氮(MBC、MBN)亦随生物结皮演替而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细菌、真菌同样在结皮演替后期数量增加。生物结皮层的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等多数指标显著高于结皮下层土壤;生物结皮下层土壤的SOC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裸地下层,但不同结皮类型的下层土壤之间无显著差异;苔藓结皮下层土壤的脲酶活性和MBN最高,显著高于藻结皮和裸地下层土壤。土壤碳氮含量、微生物量与氮转化相关酶活性之间多数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在生物结皮演替过程中,土壤SOC的积累增加了微生物量与细菌、真菌数量,氮功能微生物提高了氮素含量和相关酶活性,在氮素积累和转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植物的繁衍与生长提供了宝贵的养分,促进黄土高原水蚀风蚀区的水土保持与地表稳定。  相似文献   
296.
Since the atmospheric correction is a necessary preprocessing step of remote sensing image before detecting green tide, the introduced error directly affects the detection precision. Therefore, the detection method of green tide is presented from Landsat TM/ETM plus image which needs not the atmospheric correc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an automatic detection of green tide, a linear relationship(y =0.723 x+0.504) between detection threshold y and subtraction x(x=λ_(nir)–λ_(red)) is found from the comparing Landsat TM/ETM plus image with the field surveys.Using this relationship, green tide patches can be detected automatically from Landsat TM/ETM plus image.Considering there is brightness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in an image, the image will be divided into a plurality of windows(sub-images) with a same size firstly, and then each window will be detected using an adaptive detection threshold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discovered linear relationship. It is found that big errors will appear in some windows, such as those covered by clouds seriously.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moving step k of windows is proposed to be less than the window width n. Using this mechanism, most pixels will be detected[n/k]×[n/k] times except the boundary pixels, then every pixel will be assigned the final class(green tide or sea water) according to majority rule voting strategy.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experiments, the proposed detection method using multi-windows and their adaptive thresholds can detect green tide from Landsat TM/ETM plus image automatically. Meanwhile, it avoids the reliance on the accurate atmospheric correction.  相似文献   
297.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夏季积雪中δ18O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支表层和浅层粒雪中δ18O的变化, δ18O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消融和蒸发对粒雪中δ18O的影响. 分析表明: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无高度效应, 受消融的影响, 且有时出现反高度效应; 消融和蒸发的结果使得来自同一降水的表面粒雪易发生稳定同位素的富集, 下伏层中δ18O的变化受上覆雪层中消融水的影响. 采样期间发现, 不同时段采样系列中的δ18O与降雪初始平均温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δ18O/温度梯度随采样时间的滞后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298.
冰碛物ESR测年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末次冰期系列   总被引:8,自引:11,他引:8  
采用ESR方法,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末次冰期的冰碛石英砂进行了测年,下望峰组冰碛层的年代与前人推测的年代不同,是50~70ka BP末次冰期早阶段形成的,分布下限可达海拔2300m左右的红五月桥附近,与AMS的测年结果相比,末次冰期晚阶段底碛的ESR年代与AMS的年代相当,而冰上融出碛ESR年代与AMS的年代相差较大,认为冰下的压碎和磨蚀作用可能导致冰碛中石英砂的ESR信号归零,从而使底碛的ESR测年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99.
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土壤样品中铜的数学模型,分析不确定度产生原因,并对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量化,最终合成标准不确定度,通过乘以95%概率下的扩展因子2,获得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300.
论述了中国班公湖流域区冰川补充编目的结果及冰川特征.1988年公布的中国班公湖流域区总共有冰川834条,冰川总面积642.77km2,冰储量为33.9246km3;经过补充编目,更正了以往部分简易目录后的冰川是959条,冰川总面积665.35km2,冰储量为39.2316km3.冰川数量增加的结果主要是利用小比例尺卫星相片编目时遗漏了面积≤1.00km2的小冰川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