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2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当有机物在进行炭化作用的时侯,其本身物理及化学性质即发生变化。但有机物一般与某种矿物不同,不同的原始物质所具有不同物理及化学性质即随温度、压力、时间的变化而在不断变化着。因此在决定煤的炭化程度时就利用这类性质的变化。在这里面一般以镜质组反射率为测定炭化程度的标准参数。  相似文献   
92.
为研究冰川的补给及亚洲大陆腹部的水文特点,进行了在1981年7月中旬到8月中旬采集的降雨及冰川水样品的氧同位素成分测定。在考察期间,天山气象站(北纬43°06′,东经86°50′.海拔3539米)及博格达峰地区大本营(3640米)每半日降雨同位素(δ~(18)O)的平均值为-10‰~-11‰,变化幅度-1‰到-16‰。日降雨的δ~(18)O平均值随日平均气温的降低而减小。冰川水与雪的δ~(18)O值低于夏季降水的δ~(18)O值。降水与冰川水δ~(18)O值的差异是由于氧同位素的成分与气温有关。  相似文献   
93.
太行山区土岭、石湖金矿区地球化学及其找矿标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讨论了土岭、石湖金矿区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标志。认为该矿区成矿物质—Au具有多源性;As、Sb、Ag、Au、Cu、Pb、Zn、Co、Ni为找矿指示元素;Hg是远程指示元素,而Au则是直接指示元素。指示元素的轴向分带序列为:As—Ag—Sb—Cu—Zn—Au—Pb—Ni—Co,并以此建立了预测矿体埋藏深度关系式:H=38.790As/Co+442.842 LnH=0.0923Ln[(As.Ag.Sb)/(Au.Co.Ni)]+6.3116  相似文献   
94.
石英与金矿床关系十分密切,石英中含有众多的信息.通过对它的研究,可提取出许多找金矿的信息或标志.石英热发光曲线反映金的矿化强度,矿体中的石英热发光曲线呈双蜂或多峰;而矿化带中则呈包含多种隐伏峰的单蜂曲线.与成矿有关的石英红外吸光度D_2、D_2/D_1可定性地评价其含金性.含金石英中的Al_2O_3、K_2O、Na_2O、H_3O~(+)的含量随着矿体埋藏深度的增大而增加,可用其判别矿体的埋藏深度.  相似文献   
95.
河北省灵寿县土岭、石湖金矿赋存于太古代阜平群变质岩系中。矿体严格受构造破碎带制约,控矿构造具有多期性、复合性特点。岩浆岩发育,麻棚岩体属I型花岗岩,其金的丰度值为9.7ppb。硫、碳、氧和铅同位素特征反应成矿热液来源于岩浆岩。黄铁矿中Co/Ni为2.59,Au/Ag<0.5。成矿温度190~373℃。石英包裹体成分中Cl~->F~-,Na~+>K~+。金可能以[AuCl_2]~-、[AuCl_4]~-或[AuS]~-、[AuS_2]~-等络合物形式迁移。太行山区土岭、石湖金矿床为岩浆期后热液脉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96.
长江流域稻田生态系统的水分和养分转换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间模拟施肥进步和灌溉模式的定位试验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进行。结果表明施肥制度和水分管理模式显著地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转化过程和生产效益。单施N的产量效应为4.5 kg/kg,而NP或NPK配施养分总的产量效应分别为8.8 kg/kg和8.0 kg/kg;有机物料循环的增产率为56.8%,在有机物料循环的基础上配施NPK化肥最大的增产率可达到80.1%;化肥应用的进步可使水稻产量增长62.5%或通过施肥实现的水稻产量中由于化肥应用所占的贡献份额为38.4%,有机无机肥配合水稻产量增长80.1%,或通过施肥达到的产量中有机无机肥配合所占的份额为44.4%。本区双季稻年灌溉需水量为5838 m3/hm2,年变异C.V = 8.3%。晚稻灌溉占全年的71%,7~9月是灌溉需水高峰期,占全年灌溉量的68%。生产灌溉效率 (灌溉水量与产量之比):生物量3.67 kg/m3,精谷量1.48 kg/m3。常规管理田间水分分配为:蒸散占1/2,翻耕整地占1/6,植物构成占1/21,田间渗漏占1/14,其它环境耗水 (维持) 占1/5。耕灌雨养管理翻耕整地和田间渗漏比例过高。不同灌溉处理试验表明:双季稻生产的灌溉,以早稻保持水层灌溉,晚稻按需配额灌溉的模式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