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78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150篇
海洋学   67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浙西南早元古代花岗质岩石的年代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用单颗粒锆石U-Pb稀释法获得的浙西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中花岗质岩石的年龄为:下际二长花岗岩1975±80Ma,里庄二长花岗岩1870±36Ma,田后花岗闪长岩1832±80Ma,三枝树混合岩1963±44Ma。这些年龄数据证实本区基底岩石在1875±100Ma时期经历了一次广泛强烈的岩浆热事件,表明八都群(麻源群)岩石的形成应早于2.0Ga。三枝树地区“鹤溪群”中混合岩年龄为1863±44Ma,斜长角闪岩全岩矿物Sm-Nd等时线年龄为2071±48Ma,表明景宁三枝树地区变质岩的时代应为早元古代,并非原来所属“鹤溪群”划归的晚古生代,这套变质岩可能是浙闽变质基底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12.
应用液态 CO_2洗井,是清洗深井的一项洗井新技术。本文介绍液态 CO_2洗井原理、方法、工艺与注意事项,并以实例论述清洗深井的效果。  相似文献   
413.
利用黔东南州16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测资料和MICAPS常规资料,从天气形势、降水、气温、相对湿度、风速、主要火源等方面分析了2008—02—29—03—06全州境内森林火灾频繁发生的气象条件。得出:前期降雨量偏少,高空到地面均为有利于天气晴好的环流形势长时间控制,使各地气温持续偏高、相对湿度持续偏小,空气十分干燥,火险等级急剧飙升到5级,并维持达一周之久,加之年初1月中旬到2月初,黔东南州遭受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重创后,山地草木枯死,大量林木折枝断干,林内可燃物急剧增加,是大范围森林火灾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14.
山西山阴、应县一带砷中毒区砷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王敬华  赵伦山 《现代地质》1998,12(2):243-248
通过对山西省大同盆地砷中毒区的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对病区环境中砷的来源、价态及砷的迁移、富集、转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周边岩石、煤系地层为富砷岩系,构成砷的原生物源。自然和人为作用将环境中的砷释放出来,在第四系含水层湖冲积物中富集成次生富砷储集层,为水砷的直接来源。由于含砷水在黄水河构造凹地的深层滞留,加之干旱蒸发使水中砷进一步浓集成高砷水,富炭质含水层的还原环境促使As5+向As3+转化,提高了水的毒性,加剧了砷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415.
华北断块区中、新生代地质构造特征及岩石圈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华北断块区是我国最古老的岩石圈断块。它经历了前古生代的形成及古生代的平稳发展阶段而进入中、新生代的激发阶段。我们运用地质历史分析与地质力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该区中、新生代的建造和改造历程、地壳和岩石圈结构,探讨了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建立了岩石圈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416.
土地变化科学中的尺度问题与解决途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陈睿山  蔡运龙 《地理研究》2010,29(7):1244-1256
尺度问题是土地变化科学中的关键问题。总结国内外近10年来土地变化研究中尺度问题的进展表明:土地变化研究中的尺度问题多集中于数据处理、格局与过程的表征、驱动力的影响、模型运用、生态环境效应以及土地政策与可持续管理等方面。尺度问题主要产生于地理现象的异质性、地理系统的等级性、响应与反馈的非线性、干扰因素的影响及主观认识的局限等。土地变化中尺度问题研究的一般途径为尺度选择-尺度分析-尺度综合;尺度选择时应该以问题为指向,数据为基础,选择适宜的尺度;尺度分析中需要从更大尺度和更小尺度同时开展分析,找出重要的变化动态,防止信息的遗漏或夸大;尺度综合是认识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纽带,可将其分为尺度上推和尺度下推,在尺度综合中方法是主导,目标是寻找各尺度之间的"连通性"。模型有助于深刻理解土地利用系统动态,发展嵌套式模型是目前尺度综合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17.
为探讨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入侵对三沙湾光滩、红树林湿地的生态影响,分别于2013年10月和2014年9月在三沙湾选择了2条互花米草断面、2条红树林断面和1条光滩进行底栖生物生态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的时空差异、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经鉴定,该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共68种,隶属于7门40科,其中短拟沼螺(Assiminea brevicula)为互花米草区优势物种;宁波泥蟹(Ilyoplaxningpoensis)为光滩的优势物种;巴林虫(Barantollasp.)为红树林区优势物种。对各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组成进行双因素无重复方差分析(two-way ANOVA),结果显示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差异极显著(P<0.01),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后,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稍有下降,但是互花米草入侵光滩后,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有所增加;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差异极显著(P<0.01),栖息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利用大型底栖动物的ABC曲线分析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显示光滩群落结构稳定,互花米草入侵...  相似文献   
418.
叶亦克幅、黑石北湖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发现了3条蛇绿混杂岩带,并以此对本区的构造地层单元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在碎石山、拜惹布错一带发现了较为典型的蛇绿混杂岩,从而为西金乌兰-金沙江结合带的西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认为库牙克断裂与阿尔金断裂为同一条断裂,并首次提出库牙克断裂的断距约80 km.在原侏罗系雁石坪群中发现了大量二叠纪化石,为地层的正确划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19.

在黑龙江流域上游图强、中游友好和下游洪河湿地采集3个典型泥炭剖面,基于210Pb/137Cs法建立剖面年代学框架,利用有壳变形虫指标,借助转换函数法定量重建人类世以来流域湿地水位变化历史,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黑龙江流域图强、友好和洪河湿地泥炭柱芯年代均涵盖了人类世的时间尺度,且不同区域湿地中有壳变形虫的物种组成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根据约束聚类结果,黑龙江流域湿地水位变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1)人类世早期(1915年左右),黑龙江流域湿地生境较为湿润,有壳变形虫以喜湿物种为主,如附石/泥炭藓截口虫(Heleopera petricola/sphagni)、凤蝶茄壳虫(Hyalosphenia papilio)等,但水位埋深逐渐增加,湿地生境呈现变干的趋势。区域气候变化是影响湿地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2)1915~1990年左右,黑龙江流域湿地水位变化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图强湿地水位埋深显著降低,喜湿物种增加,以指示湿润生境的凤蝶茄壳虫(Hyalosphenia papilio)、针棘匣壳虫类(Centropyxis aculeata type)为主;而友好和洪河湿地水位埋深逐渐增加,湿地持续变干,指示湿润环境的物种显著减少,指示干燥环境的顶足法帽虫(Phryganella acropodia)、小匣三角嘴虫(Trigonopyxis arcula)、苔藓鳞盖虫(Assulina muscorum)丰度增大。图强和友好湿地因人类活动影响较弱,区域气候变化仍然是湿地水位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洪河湿地水位则受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3)1990年以来,黑龙江流域湿地水位变化因受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上游和中游湿地水位埋深增加,湿地生境持续变干,顶足法帽虫(Phryganella acropodia)、苔藓鳞盖虫(Assulina muscorum)和半空鳞盖虫(Assulina seminulum)占优势;而下游湿地因农田开垦,农田退水使其水位埋深呈现降低的趋势。黑龙江流域人类世以来湿地水位变化受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在上、中和下游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420.
王尧  陈睿山  夏子龙  郭迟辉 《地质通报》2020,39(10):1650-1662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十分重要。基于ArcGIS、Google Earth Engine等平台,以黄河流经市域生成流域范围,对2000—2015年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评估,揭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强弱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状况,提出生态地质调查工作建议,为黄河流域国土空间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依据。评估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以水文调节、气候调节、土壤保持调节服务为主,空间分布上呈"南高北低、上下游低、中游高"的空间特征。15年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增长了33.4%,呈现"上游玉树-阿坝一带山区明显减少、中游黄土高原区显著增加、下游轻微降低"的空间格局特点,但总体上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处于低度协调状态,下游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空间不匹配问题。建议动态评估流域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聚焦关键过程、关键区域、关键要素,部署生态地质调查工作,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优化流域国土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