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统计分析了南海的海底温度、地温梯度资料,建立了海底温度与水深的关系,并分析了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影响因素。利用天然气水合物的相平衡曲线和南海海底温度- 水深关系曲线求出天然气水合物保持稳定的温度、压力条件,结果表明:在南海甲烷水合物  相似文献   
62.
南海深部地球动力学特征及其演化机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热学、流变学和重力学方法,计算了南海岩石层温度结构、流变特征及地幔对流格局.南海莫霍面温度在600-1000℃之间.岩石层底界面温度在1150-1300℃之间,有效粘滞系数为1020-1021Pa·s,与冰期回弹资料确定的地幔粘度吻合,表明南海深部具备产生地幔热对流的物理条件.研究认为地幔物质由北西向南东方向的运移以及印澳-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向洋扩张、离散和断裂解体.在向洋离散过程中,陆-洋岩石层底部地幔局部对流使中央海盆扩张和北部陆缘发生差异性块断运动.  相似文献   
63.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靶区深部温度预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两口先导孔中地热测量和岩石样品热物性参数,对5000m深钻的可能钻遇温度进行了预测.先导孔中地温梯度介于1-26℃/km;岩石热导率变化为2.64-8.81W/(m@K),平均(3.4±1.26)W/(m@K);实测热流值为76-80mW/m2;30块岩石样品放射性生热率变化为(0.0-2.17)μW/m3,450m深度以上层平均(0.76±0.5)μW/m3,以下层段平均(0.48±0.2)μW/m3,生热率随深度递减,但变化趋势难以明确判定.分别对热流和热导率取上、下限,采用不同的生热率随深度的分布函数,区分考虑或不考虑热导率的温度相关性,分别计算出5000m深度内可能的温度分布剖面.计算结果表明,超深井于5000m垂直深度上的温度将达到110-140℃,2000m深度的探井钻遇温度将介于54-64℃.此外,考虑热导率的温度效应后预测的温度一般高于未考虑热导率温度效应5-8℃.  相似文献   
64.
汪洋  汪集旸  邓晋福 《地球化学》2001,30(2):186-193
大地热流值是大陆地壳和岩石圈U,Th,K丰度的直接约束;根据地球化学元素丰度值推算出的大地构造单元的区域地壳热流值,必定不能大于区域的平均热流值,根据700余个实测大地热流数据,对目前发表的中国大陆地壳和岩石圈的化学成分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多数模型不能满足大地热充约束,如黎彤等的关于中国大陆及其内部构造单元的地壳和岩石圈成分模型,倪守斌等提出的新疆北部地壳生热率模型,以及高山等提出的扬子地台北缘地壳成分模型,这些模型的U,Th,K丰度值不太可靠,其他强不相容元素的丰度值的可信程度亦值得怀疑,而迟清华,鄢明才提出的华北地台地壳成分模型和高山等建立的中国东部及华北地台和秦岭造山带的地壳成分模型通过了区域大地热流的检验。  相似文献   
65.
漳州热田温度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漳州热田属对流型地热田,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目前所见温度最高(90m深处121.5℃)的一个。温度场研究表明,热田中心区具有最高温度和最大的地温梯度,此乃漳州盆地的排泄区。在盆地补给区,由于岩体中的热量被冷的地下水“冲刷”带走,该区见到低地温和低的地温梯度。显然,漳州热田温度场与盆地地下水活动密切相关。在分析研究152个钻孔测温资料的基础上,本文着重讨论了地下水的垂向和水平运动对热田温度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6.
天然气水合物目前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一个研究热点,而我国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起步则相对较晚,通过阅读国内外有关文献,总结了天然气水合物在海底的分布特征,聚集和形成机制,产状及其形成机理,甲烷羽的形成过程,天然气水合物在沉积物中的聚集位置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较浅的沉积物(海底以下几米)中,受控于泥底辟,泥火山,断层等;二是较深的沉积物(海底以下几十米,甚至更深)中,受控于流体,当断层延伸至海底时,通常在水合物聚集处的上部发现甲烷羽,天然气以溶解气,游离气或分子扩散的形式运移,在温,压适宜的沉积物中,即水合物稳定带内聚集并形成水合物,水合物的形成过程是:最初形成晶体,呈分散状分布于沉积物中,之后逐渐聚集,生长成结核状,层状,最后形成块状,在细粒的浅层沉积物中,通常以较慢的速度生长,形成分散状的水合物;而在粗粒沉积物中,水合物通常呈填隙状,并且这种产状可能位于较深层位中,我国南海在温度,压力,构造条件,天然气来源等方面都能满足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并且在南海也发现了一些水合物存在的标志,如似海底反射层(BSR)以及孔隙水中氯离子浓度的降低。因此,天然气水合物在我国南海海域可能有很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67.
关于地热带分类及地热田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地热活动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高温地热活动仅分布在相对比较狭窄的地壳活动地带,目前已公认为是地壳岩石圈板块的边界;而低温地热活动则广泛分布于板块内部。分布在板块边界的高温地热活动及分布在板块内部的低温地热活动,其热源性质、地表地热显示、区域地温场及热流以及水热系统的温度和水化学特征等,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这是由它们  相似文献   
68.
辽河裂谷盆地地幔热流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辽河盆地是一个在前中生代基底上发展起来的裂谷盆地,实测大地热流平均值为65mW/m2,变动于44-83mW/m2之间。在给出地壳结构模型并确定各岩层放射性生热率的基础上,采用“剥层”法从地表开始,自上而下,由浅及深地扣除各岩层所提供的热量,从而得出地幔热流值。结果表明,辽河裂谷盆地地幔热流为41mW/m2,占整个地表总热流量的63%。可见,本区热量大部分来自地幔。与世界上其它地质构造单元相比,辽河裂谷盆地无论地幔热流绝对值或其与地表热流之比值,都具有介于稳定地区和构造活动区之间的特点。作者认为,辽河裂谷盆地地幔热流的上述特点,乃是中、新生代以来本区长期地质历史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69.
近年来,在陆上进行热流测试或钻孔地温测量过程中,人们发现一些地区近地表数十米以至上百米的地温曲线发生某些“扭曲”或“畸变”现象,在排除了可能造成这些现象的各种因素诸如岩性变化、地形、植被以及地下水活动影响之后,地温曲线依然与稳态地温  相似文献   
70.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地热流是地球内热在地表最为直接的显示,并能给出发生于地球内部深处各种作用过程间能量平衡的信息,因而日益引起地球科学界的广泛兴趣和普遍关注。我国大地热流研究始于60年代,易善锋(1966)曾报道过东北中生代盆地的三个热流数据。1979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热组正式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大地热流数据25个。近十年来,不同单位和作者在华北、东北、攀西、西藏等地区又先后获得了一批热流数据。最近,本文第一作者受国际热流委员会的委托,负责将我国大陆地区热流数据进行汇总并作统计分析,以便纳入“世界热流数据汇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