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早二叠世-中三叠世四川盆地热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板块西缘,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早二叠世-中三叠世是盆地发育及热演化的重要时期,其间经历了区域岩石圈拉张和峨眉山玄武岩活动两个重要构造热事件.本文采用地球动力学模型,分别模拟研究了区域岩石圈拉张和峨眉山玄武岩对盆地热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时期岩石圈在拉张作用下温度场基本上处于增温状态,盆地基底热流也随时间整体呈增加趋势.但由于拉张系数较小,岩石圈的减薄量有限,受到的热扰动也不大.岩石圈拉张造成盆地基底热流升高约20%,最大基底古热流出现在早三叠世,约60~62mWm-2.地幔柱模型显示,地幔柱活动对岩石圈热状态具有很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集中在地幔柱头上方(内带),而四川盆地所处的外带及以外地区受到的影响很小.部分喷发到盆地地表的岩浆对盆地烃源岩热演化会有剧烈的影响,但影响时间和范围均有限.因此,早二叠世-中三叠世四川盆地热演化主要受区域岩石圈拉张控制,并在川西南局部地区又叠加了峨眉山玄武岩的热效应.  相似文献   
22.
热流─生热率线性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流-生热率线性关系的发现被视为理论地热学上的一次重大突破,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定义了数十个热流省。但是,这一线性关系至今仍缺乏可信的理论基础。本文概述了热流-生热率线性关系的发展历史,综合介绍了20多年来在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等方面为正确理解这一经验线性关系的内在涵义而展开的研究,并对现有大陆热流省的资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3.
南海北部陆缘带构造扩张的深部地球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健  汪集旸 《中国科学D辑》2000,30(6):561-567
利用地热学和重力学方法, 计算和分析了南海北部陆缘带岩石圈热结构及流变特征. 研究表明, 南海北部陆缘带岩石圈存在分层变形的物理条件, 上地壳温度比下地壳温度低150~300℃, 而粘滞系数比下地壳高2~3个数量级, 说明上地壳脆性程度较高, 下地壳塑性程度较高. 陆缘带岩石圈之下地幔总体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动, 带动北部大陆边缘向洋扩张、离散和断裂解体. 在向洋离散过程中, 由于上地壳温度低、粘滞性大, 下地壳温度高、粘滞性小, 形成低粘滞通道, 在新生代构造扩张活动中, 岩石圈内出现分层变形, 扩张的陆缘发生差异性块断运动、形成陆缘地堑系.  相似文献   
24.
莺歌海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实测资料计算,莺歌海盆地平均大地热流为 84.1mW/m~2.通过对莺歌海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研究,揭示了盆地在新生代的热演化特征:新生代3期拉张使盆地逐步升温, 5.2 Ma以来盆地达到历史最高温时期,目前处于热流下降期;在新生代,基底热流始终在 50~70 mW/m~2之间,表明 3期拉张并未引起盆地异常高热流,这与盆地尺度及拉张特征有关;盆地地表热流主要受基底热流控制,沉积物放射性生热仅占不足 20%.  相似文献   
25.
应用地震波速度与岩石放射性生热率之间的实验关系,结合地表岩石生热率的测试,对黑水─泉州地学断面东段18条一维地震剖面上的热源垂向分布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维和二维稳态热传导模型.根据干玄武岩固相线公式,估算了上地幔介质部分熔融开始的深度("热"岩石层厚度).模型显示出深部温度场沿断面方向侧向变化显著.莫霍界面温度在400-700℃间变化,相应的"热"岩石层厚度为75-205km.一维和二维温度模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侧向热传递显著的下地壳和上地幔中.温度场的变化与造山带的形成年代或后期叠加构造热事件的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26.
2003年6月、9月和2004年5月三次深入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共考察了10多个不同的沙山和湖泊。观察到湖泊中心存在有泉眼的钙华,另有大片植物钙质胶结散落在干涸湖底。高大沙山沙层表面以下约20cm处为湿沙。对沙漠中的井水、上升泉水、湖水及周边相应地区不同性质的水样进行同位素地  相似文献   
27.
沉积盆地中热的传递和地下水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积盆地中的热传递和地下水活动是盆地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前沿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在给出沉积盆地热传递方程和水流方程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合辽河盆地的实际资料,计算了地下水流速与地表热流和地温梯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8.
黄少鹏  汪集旸 《地震学报》1988,10(3):289-299
攀西古裂谷区11个地表热流数据变化于40——90 mW/m2,平均值为63 mW/m2。 其分布不仅与测点周围的岩石放射性生热率有关,而且与测点到裂谷轴部主干断裂的距离有关。经过分析对比,作者认为这是区内主干断裂自古新世以来持续挤压运动的结果。断裂的压性活动必然伴随着摩擦热的产生,从而引起断裂两侧局部热异常。 摩擦热的大小取决于断裂所处的力学状态,根据盐边-米易-渡口地区的热流资料推测,攀西昔格达断裂昕处的摩擦应力与运动速率v的状态不会超出v=697.4mW/m2和v=396.3mW/m2所限定的范围。   相似文献   
29.
中国南部地温分布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整理和分析了680口钻井测温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南部1000m、2000m和3000m地温分布图和地温梯度图,它们表明地温分布受地壳结构的严格控制,并与区域地质构造的性质有密切的关系;稳定地区和构造活动较强烈的地区,地温分布有朗显的差异,前者低于后者。按照地温分布规律和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可把中国南部的地温场划分为:1)传导型;2)热水对流型;3)深部热源传导对流型;4)下渗径流冷却型。  相似文献   
30.
川东南焦石坝页岩气区现今地温场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区,关于盆地现今地温场的工作,前人已经做过一些研究.而对于近年来页岩气勘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川东南焦石坝地区,现今地温场的研究工作甚少.本文基于川东南高陡褶皱带焦石坝页岩气区新增的3口钻井的稳态测温数据和118块岩石样品热导率数据,计算了研究区的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值.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编制了研究区大地热流等值线图.结果表明,焦石坝页岩气区地温梯度介于24~34℃/km,大地热流值介于60~70mW·m~(-2)之间,与川中古隆起相似,属于地温高异常区.地温高异常缘于隆起区相对高的岩石热导率引起的浅部热流的重新分配.其次,与位于研究区东侧边界的齐岳山大断裂在燕山和喜山期的构造引起的热液活动有关.焦石坝页岩气区地温高异常对页岩气的解吸附速率具有促进作用,对提高采收率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