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篇 |
免费 | 43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49篇 |
地质学 | 54篇 |
海洋学 | 1篇 |
综合类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3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2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7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5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4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美国地球物理学会1980年春季年会于5月22日至27日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举行。这是该学会自1919年创建以来首次在国外并与加拿大的同行学会共同组织的一次年会。与会者近3,000人,盛况空前。我国有4名在美进修工作的科学工作者也参加了会议。 年会共收到论文1,613篇,内容极其广泛。包括高空物理,行星、太阳及星际物理,宇宙线,海洋,水文,气象,火山、岩石及地球化学,构造物理,地磁及古地磁,地震学,大地测量,勘探地球物理等14个学科。除少数共同感兴趣或具有特殊价值的论文在大会宣读外,其他均在各学科分组会上宣读。 相似文献
12.
13.
南海北部陆缘带构造扩张的深部地球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地热学和重力学方法, 计算和分析了南海北部陆缘带岩石圈热结构及流变特征. 研究表明, 南海北部陆缘带岩石圈存在分层变形的物理条件, 上地壳温度比下地壳温度低150~300℃, 而粘滞系数比下地壳高2~3个数量级, 说明上地壳脆性程度较高, 下地壳塑性程度较高. 陆缘带岩石圈之下地幔总体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动, 带动北部大陆边缘向洋扩张、离散和断裂解体. 在向洋离散过程中, 由于上地壳温度低、粘滞性大, 下地壳温度高、粘滞性小, 形成低粘滞通道, 在新生代构造扩张活动中, 岩石圈内出现分层变形, 扩张的陆缘发生差异性块断运动、形成陆缘地堑系. 相似文献
14.
15.
16.
对中国大陆壳体的放射性生热元素丰度的大地热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据《中国大陆壳体的区域元素丰度》一文给出的壳体放射性生热元素铀、钍、钾的丰度,计算出中国大陆三个主要壳体的平均热流值,将其与实测大地热流平均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计算值不满足实测大地热流值的约束,这意味着该文给出的铀、钍、钾的丰度值偏高。我们认为,根据区域地震剖面地震波速推断岩性,再利用出露地表的相应岩石的成分估计地壳或地幔放射性生热元素丰度的方法,缺乏十分可靠的理论或实验基础。同时该文给出的中国大陆壳体的其他强不相容元素的丰度值是否可靠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地热学、流变学和重力学方法,计算了南海岩石层温度结构、流变特征及地幔对流格局.南海莫霍面温度在600—1000℃之间.岩石层底界面温度在1150—1300℃之间,有效粘滞系数为1020—1021Pa·s,与冰期回弹资料确定的地幔粘度吻合,表明南海深部具备产生地幔热对流的物理条件.研究认为地幔物质由北西向南东方向的运移以及印澳-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向洋扩张、离散和断裂解体.在向洋离散过程中,陆-洋岩石层底部地幔局部对流使中央海盆扩张和北部陆缘发生差异性块断运动. 相似文献
18.
同位素水文学与水资源、水环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同位素水文学 (isotopehydrology)是 2 0世纪 5 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主要利用同位素技术解决水文学中一些关键问题 .众所周知 ,同位素是指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那些原子 ,可分为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 2种 .前者指目前尚未发现存在放射性衰变的同位素 ,而后者则指具有放射性衰变的同位素 .存在于自然界的上述 2种同位素称为天然同位素或环境同位素 ,目前在水文学中常用的环境同位素有2 H、3 H、3 He、4He、13 C、14C、18O、3 4 S、3 6Cl等 .不同类型的水 (海水、湖水、河水、地下水 ,… 相似文献
19.
20.
有机质生烃动力学参数研究进展: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烃动力学,作为一种动态的研究方法,在研究有机质生烃机制和解决油气勘探实际问题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于在不同地质背景下形成的不同或相同类型的有机质,其生烃动力学参数存在明显差异,这动摇了以典型干酪根类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传统生烃模式,给实际应用带给困难.所以,必须针对具体盆地特定烃源岩进行生烃动力学实验,求取特定烃源岩的生烃动力学参数,这样才能准确地模拟出盆地的生烃过程.为了逼近地质实际,更加精确地描述有机质生烃动力学参数,应加强对有机质分子结构的研究,探讨温、压共同作用下有机质生烃动力学模型.此外,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生烃动力学的研究将是今后生烃动力学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