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8篇
  免费   208篇
  国内免费   246篇
测绘学   93篇
大气科学   194篇
地球物理   137篇
地质学   671篇
海洋学   12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6篇
自然地理   17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通过对新安1979-2008年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到了新安气温和降水量的年际及季节变化的一些特征:近30 a新安气温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均气温以每10 a 0.46 ℃的速度上升;极端最低气温以每10 a 1.06 ℃的速度上升;冬季低于-5 ℃的天数以每10 a 7.29天的速度减少.近30 a新安的降水量以每10 a 34.99 mm的速度减少.  相似文献   
962.
一次强雷暴阵风锋和下击暴流的多普勒雷达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吴芳芳  王慧  韦莹莹  王群 《气象》2009,35(1):55-64
利用江苏盐城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自动气象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7年7月25日苏北兴化等地的一次雷雨大风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风灾是由两种不同类型的雷暴大风产生的.一种是阵风锋,产生于风暴前沿,影响时地面产生7~9级大风.另一种是下击暴流,产生于多单体风暴中,其反射率因子核初始高度高于-20℃等温线高度,有中层径向辐合和反射率因子核下降的特征.影响时风暴内部下沉气流在地面强烈辐散,产生10级以上的大风.阵风锋上空有新生单体合并进原风暴,风暴发展加强;当下击暴流产生、风暴减弱后,阵风锋上又有新生单体补充进原风暴,导致下击暴流连续产生,阵风锋持续影响.  相似文献   
963.
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盐城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地面自动站等资料,对2006年8月6日下午发生在江苏盐城中北部地区的一次由强降水(high precipitation,HP)超级单体产生的大暴雨和龙卷过程进行详细分析。风暴回波演变的形态可分为"条状—肾形—弓状"3个阶段:在条状回波阶段,产生龙卷伴随强降水,中气旋在变粗的中段前侧生成,其内有一个垂直涡度约为8×10^-2s^-1的龙卷式涡旋特征(tor-nadic vortex signature,TVS),高层悬挂回波下有低小的有界弱回波区(bounded weak echo region,BWER),位于BWER之上高层17 km风暴顶为强烈辐散,辐散值约为1.2×10^-2s^-1;在肾状回波阶段,产生短时大暴雨,低层前侧有包含一个中气旋V字型入流缺口,其后是粗胖的高反射率因子钩状回波区,速度图上中气旋位于中尺度辐合线之中;在弓状回波阶段,产生短时暴雨,风暴减弱后与另外回波合并前侧又有中气旋生成,其后低层右后侧为较大的高反射率因子回波区。在上述3个阶段,该风暴具有HP超级单体风暴共同特征:中气旋、阵风锋位于前侧,强降水包裹着中气旋,沿着预先存在的东南风速辐合线移动。HP超级单体产生的主要天气背景是副热带高压边缘形势,一个东移的高空槽、强烈的热力不稳定和较大的垂直风切变。盐城中北部地区午后地面风场上形成的,与东南海风有关的一条南北向湿热边界层辐合线,对HP超级单体沿着此辐合线发展并维持长生命史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64.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3维数据获取技术、海量数据动态可视化技术的迅速发展,3维GIS逐步从视觉表现的应用范畴走向专题应用。3维GIS已成为当前GIS界的研究发展方向,应用前景广阔。鉴于此,本文探讨了以ArcGIS 10为基础建立的3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关键技术、系统架构、数据建模,以及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965.
新疆松湖铁矿床位于伊犁地块东北部,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火山碎屑岩中.目前共圈定5个矿体,L1、L2出露,IJ3、L4、L5矿体隐伏,其中L1规模最大,也是该矿床主要矿体.矿床主要矿石矿物为磁铁矿,次为赤铁矿、黄铁矿和褐铁矿.矿石构造类型主要为浸染状、块状、角砾状和条带状构造.蚀变类型主要有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阳起石化和钾长石化.矿床形成经历了隐爆一矿浆成矿期和热液成矿期2个阶段.该矿床成因类型属于受热液作用交代改造的火山岩型铁矿.  相似文献   
966.
青藏高原气温变化及其异常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47,自引:16,他引:31  
利用青藏高原81个气象台站近30年年平均气温、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EOF、REOF、气候线性趋势分析以及累积距平法等方法对青藏高原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异常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空间变化在具有很好的主体一致性的同时,存在着南北及东西分布的差异,大地形特别是高原主要山脉走向对气温的空间分布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其年际波动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生过突变;其空间异常类型主要受地形和冷空气活动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967.
沙尘暴期间戈壁沙地起沙率的观测结果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1  
利用中日合作"风送沙尘的形成、输送机制及其对气候与环境影响(ADEC)的研究"项目敦煌站的沙尘粒子数浓度观测资料,估算了2002年4月敦煌地区两次沙尘天气过程中戈壁沙地的起沙率和起沙量,并分析了地面起沙量(质量通量)的尺度分布。在两次强度较弱、持续时间较短的沙尘天气过程期间,戈壁沙地的平均起沙率为1.58×10-8和9.95×10-9kg·m-2·s-1,最大起沙率为2.77×10-8kg·m-2·s-1。地面沙尘释放量的73%以上为d>5.0μm的大粒子。最后讨论了起沙率与摩擦速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968.
浙皖赣相邻区加里东期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浙皖赣相邻区在加里东时期受到华南加里东构造事件的影响,前震旦纪基底及早古生代早期盖层强烈隆升并褶皱变形,皖浙赣邻接部位早-中石炭世地层直接覆盖在中元古代浅变质岩系之上,东端清凉峰一带的中石炭统覆盖在上寒武统之上,但尚未见到有加里东期岩浆活动的证据.同时,古陆南侧及东侧震旦纪-早志留世盖层向南(东)滑脱,接触带附近与基底一并形成倒转产状及倒转褶皱;北侧向北滑脱形成滑覆褶皱及临溪盆地、兰田残留向斜盆地.印支、燕山事件对加里东构造形迹产生了不可忽略的改造,最终形成了基本延续至今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969.
川西北高原山地灾害垂直地带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形成山地灾害的多种自然因素具有垂直地带性,尤其作为主要动力因素的水,超过一定高度后由液态成为固态,从而也造成了山地灾害的垂直地带性,从高到低可分为冰雪型、冻融型和流水(含地下水)型等三个山地灾害垂直带,高低两带之间主体界线在川西北高原地区为4900m和3500m。各带均有其特有的山地灾害,其中冰雪型山地灾害主要有冰崩、雪崩、冰面湖崩决等;冻融型山地灾害有冻融土流、冻融滑塌、冻融坍塌、融冻泥流、寒冻岩屑流和冰湖溃决等;流水型山地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山洪、泥石流坝和滑坡坝溃决等。认清这些灾害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对于在相应地带进行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时,避免、减轻或妥善处治其危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70.
2003年7月到2004年8月,连云港市灌南县地震局监测到一起电磁波异常,引起了市地震局分析预报人员的高度关注。对这起异常进行了追踪分析和预测,并对3次预测的结果进行反思,对震前电磁波短临异常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