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9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74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贵州关岭创孔海百合新材料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采自贵州关岭地区三叠系小凹组的2块海百合化石标本的研究,认为该标本与以前发现于该地区相同层位的Traumatocrinus hsui Mu在冠部和茎部结构特征均有较大差异,并据此建立新种Traumatocrinus strumiformis sp.nov.。  相似文献   
72.
奥陶系/志留系界线之交生物的绝灭与复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奥陶系/志留系界线之交三类代表性生物(笔石、腕足和牙形石)的绝灭与复苏事件,认为persculptus笔石带的底界是一条显著的生物演替界面,从而以宜昌王家湾剖面和persculptus带的底界作为厘定后的全球O/S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是符合生物演化规律的。  相似文献   
73.
奥陶纪末期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适应高精度地层对比的需要,特别是对相当于凝缩沉积的黑色笔石页岩相之间对比的需要,在生物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岩石和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在奥陶系/志留系界线附近共识别出3类层序界面:Ⅰ型界面、Ⅱ型界面和一个由δ(^13C)的变化曲线识别出来的位于Tangyagraptus typicus亚带之底的无沉积间断的层序界面。并据此将奥陶系五峰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而依据δ(Ce)的变化规律,又可以将上述2个三级层序进一步划分为5个四级层序(Psq1-Psq5),从而提高了地层划分对比的精度。  相似文献   
74.
奥陶纪笔石体的复杂化及其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陶纪笔石体演化历程经历了四次复杂化事件,研究表明:笔石体复杂化现象的出现和消失与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关系密切,即笔石体的复杂化大致始于最大海泛面上,而终结于海退的开始。  相似文献   
75.
在宜昌黄花场剖面弗洛期原Oepikodus evae带牙形刺生物地层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等讨论了Stolodus stola,L.gladiatus,O.intermedius,Oepikodus communis,Prioniodus honghuayuanensis等重要的多分子器官种分类问题。认为Oepikodus evae带上部时限范围内并未见Oepikodus evae分子,所以与国际地层指南(2000)关于间隔带和延限带的含义相悖。本文通过对黄花场剖面牙形刺样品补充采样、系统检查和厘定原O.evae带内一些牙形石属种分类,分析了牙形刺垂向分布特征。厘定了原Stolodus stola亚带的首现层位,修订了原Oepikodus evae带的含义。在此基础上,以牙形刺带分子首现为标志,将红花园组上部—大湾组下段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间隔带和3个亚带。其中4个间隔带为:Prioniodus honghuayuanensis带,O.evae带,Trapezognathus diprion带和Baltoniodus cf.B.triangularis带。其中Prioniodushonghuayuanensis带,Trapezognathus diprion带,Baltoniodus cf.B.triangularis带为新建化石带。并在Trapezognathus diprion和Baltoniodus cf.B.triangularis带时限范围内划分3个亚带:Stolodus stola亚带,Oepikodus intermedius亚带,Microzkodina sp.A.亚带;其中Oepikodus intermedius亚带,Microzkodina sp.A.亚带为新建亚带。由于黄花场剖面中Trapezognathus diprion带-Baltoniodus cf.B.triangularis带时限范围内发现丰富的Reutterodus andinus,Oepikodus intermedius,Juanognathus variabilis等暖水型牙形刺,故此这两个间隔带可为北美中大陆地区同期地层划分对比提供良好的标准。这一划分方案也为进行洲际间不同生物地理分区的精细地层划分对比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76.
根据对我国扬子地台中部奥陶纪几丁虫生物地层及其壳壁光性特征和反射率的研究,联系华南及塔里木盆地有关的资料,系统总结了我国奥陶纪、志留纪几丁虫生物组合序列的划分及其对比,探讨了几丁虫的光性特征。指出几丁虫在所切光面上具有各向同性的光性特征,只有反射率而无双反射率;在相同成熟度情况下,几丁虫的随机油浸反射率较笔石高,而较虫牙和疑源类低。通过对几丁虫反射率与同层或邻近层位中所测Ica、笔石反射率,尤其是分散有机质红外光谱分析所获等效镜质组反射率的对比说明,几丁虫的随机反射率R0为104%~170%,>17%~31%和>31%~41%时,分别相当等效镜质组反射率(R0,eq)09%~135%,>135%~22%和22%~30%,依次指示含几丁虫母岩有机质演化处于成熟、过成熟早期和过成熟晚期阶段。尽管这个对应关系还需要在今后研究中去进一步证实,但至少说明,几丁虫反射率随有机成熟度增加而增加,对于不含镜质组的晚志留世以前地层来讲,它们可以作为有机质成熟度的指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