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35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对南海西部表层沉积物进行系统取样分析表明,该区黏土矿物总体以伊利石为主,平均含量超过50%,其次为蒙脱石、绿泥石和高岭石含量较低,伊利石和蒙脱石含量变化较大,两者呈负相关关系,而绿泥石和高岭石含量变化较小,两者呈正相关关系。根据黏土矿物组合及其分布特征,南海西部海域大致可以分为A、B、C、D四区,其中A区以高伊利石和低蒙脱石含量为特征,B区伊利石含量明显下降,蒙脱石含量增多,C区以较高蒙脱石含量和低绿泥石、高岭石含量为特征,D区为相对低伊利石,高蒙脱石、绿泥石和高岭石,且往东南方向蒙脱石含量增大,而伊利石含量下降。与邻区黏土矿物组合对比研究表明,高伊利石含量的A区物源,除来自华南大陆的珠江、韩江等大小河流外,可能有相当部分来自东北方向,包括台湾岛及台湾海峡等。越南岸外的陆坡区细粒沉积物与陆架区有明显的继承性,表明其物源主要来自中南半岛,而红河物源对陆坡及深海盆的影响相对较小。南部陆架-陆坡区的物源主要有湄公河和加里曼丹岛,但两者的混合明显。因此,从区域分布来看,来自台湾海峡的细粒沉积物对南海深海盆影响最大,这可能主要是有由于表层环流所致。  相似文献   
22.
南海西北陆架的海相更新统下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生物事件的观点论述和探讨了上新统一更新统界线在南海北部的划分。南海北部陆架有跨越上新统一更新统界线的海相地层,其中莺歌海一琼东南盆地的海相第四系厚达2000m左右,是我国除台湾省外研究海相更新统下界的最佳地点。该盆地钻孔中的浮游有孔虫与钙质超微化石群的垂向序列,与意大利Vrica上新统一更新统界线国际层型剖面可以对比,得出1.64Ma的界线值,但在界线上下岩性和化石群均无明显变化,难以在实践中使用。相反,界线下的Globorotalia multicamerata sensu lato末现面上下,浮游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的比例和壳体保存状况发生剧变,地震剖面上亦显示下削上超的接触关系,代表着大约2.00—2.50Ma前一个重要的沉积间断面,此面还可追索到珠江口盆地和北部湾盆地。西太平洋等地海相地层中与此期相应也有明显的沉积环境变化。为此,建议以此面作为划分南海北部上新统一更新统的界线。  相似文献   
23.
汪品先 《第四纪研究》1991,11(2):97-103
通过末次冰消期国内外实例,说明在气候和环境演变中广泛存在非线性关系,简单地将辐射量增大→气温增高→海面上升→岸线后退视作线性系统,会导致错误的模式和错误的预测。由于非线性反馈的结果,当末次冰消期辐射量最大时,反而出现新仙女木期突然变冷事件,在我国也已发现相应或近似事件的证据;冰后期海面随气候转暖的上升,同样也包含曲折和反复;海面上升在某些河口可以促使沉积加速,岸线并不向后退。  相似文献   
24.
“人类与全球变化”,是本届国际第四纪大会的主题。为了认识现在和预测未来的全球环境变化规律,必须加强对过去全球变化历史的研究;而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的沉积记录,正是研究过去全球变化最有价值的信息库,是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25.
这个专题讨论会是作为INQUA亚太地区地层分委员会的第四次国际专题讨论会举办的。1985年,国际地层委员会(ISC)批准了意大利南部Vrica地区的上新世-更新世界线。此后,1987年在渥太华召开的Ⅻ届INQUA大会通过了更新世地层划分分委员会(主席G.M.Richmond)的建议,即把下更新统-中更新统界线暂定在松山-布容极  相似文献   
26.
南沙海区晚第四纪的碳酸盐旋回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水深200~2 800m范围内的17个沉积柱状样分析结果,讨论南沙海区晚第四纪沉积中碳酸钙相对含量的垂向和横向变化。南沙海区的碳酸盐旋回普遍属于"大西洋型",冰期时含量低、间冰期含量高,反映出陆源物输入量的控制作用。在平面上,南沙海区的碳酸钙含量与纬度几乎呈线性关系,由北向南递减,冰期时趋势不变而梯度加大。南海南部陆坡由于集水盆地处于热带湿热条件而且有大河注入海区,使碳酸钙含量相对北部陆坡为低。  相似文献   
27.
中国浅海现代介形虫的动物地理分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七百多个表层沉积样品分析结果,中国浅海的现代介形虫可以分为五类组合:河口滨岸广温广盐组合,近岸浅水的广温狭盐组合,黄海较深水的冷水团组合,南海北部与东海中、外陆架的暖水组合,以及南海的热带珊瑚礁组合。在介形虫的动物地理学方面,黄、渤海属于北太平洋区,南海南部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而南海北部与东海和日本南部太平洋沿岸一起为中国-日本区。  相似文献   
28.
从微体化石看杭州西湖的历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杭州西湖三面环山,东接沿海平原,不仅风景秀丽驰名中外,而且其特殊的地貌形态吸引着科学工作者的注意。自从竺可桢教授指出西湖按成因类型属于“礁湖”(即泻湖)以来,已有不少文章从地貌角度论及西湖的由来,大多认为它是由海湾—泻湖演变而成。然而,能为西湖形成和演变历史提供确凿证据的,还是西湖的地层及其中所含的化石。为此,我们对西湖湖滨两个钻孔和杭州市区一个钻孔进行了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证明:在第四纪期间,西湖经历了山间谷地—淡水湖—早泻湖—海湾—晚泻湖—淡水湖的演变过程。今日的西湖,是冰后期海面上升与河口泥沙堆积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9.
As a result of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es of foraminifcra from 18 surface scdi-ment samples taken from the Central Pacific Ocean, three assemblages of benthonic foraminrfera in different water depths are preliminarily recognized, namely, (i) shelf assemblage of Amphistegina cenosa (Fichtel and Moll) and Calcarina hispida Brady, inhabiting areas with water depths less than 100 m, (ii) bathyal assemblage of Globocassidulina subglobosa (Brady) and Osangtilaria bengalensis (Schwager), with water depths ranging from 900 to 4800 m, and (in) abyssal assemblage of Cribro-stomoides subglobosum (Sars) and Cystammina galeata (Brady), characteristic of water depths greater than 4800 in. However, the assemblage of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in all 18 sediment samples is quite similar and consists mainly of 26 species, such as Globigtrinoides ritbrr (d'Orbigny), C. saccu-lifer (Brady), G. congloatus (Brady), Globoquadrina dutertrei (d'Orbtgny), Pttllerntina obliquilo-culata(Parker and Jones), etc.  相似文献   
30.
由五大系统11个实验室组成的项目组,2000—2005年开展了以“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为主题的深海基础研究。项目以“热带碳循环”作为核心问题,依靠国际大洋钻探和国内“大洋专项”两大支柱,对西太平洋暖池和南海等海区进行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的研究,已圆满完成计划任务。一方面在南海大洋钻探的基础上,围绕热带海洋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向纵深发展,在“热带碳循环”研究中取得了原创性的成果;另一方面依托国内大洋专项和国内外合作航次,在深海研究和圈层相互作用上朝横向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国际性成果,在我国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深海研究力量。对该项目的设计和进展做了简单而又全面的阐述,对于古环境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将另有续篇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