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大气科学 | 120篇 |
地球物理 | 33篇 |
地质学 | 20篇 |
海洋学 | 1篇 |
自然地理 | 11篇 |
出版年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66年 | 2篇 |
1963年 | 3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地震与地壳形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台站地倾斜资料空间连续性不好 .为此在场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逐步订正法将地倾斜观测资料内插到 1°× 1°的经纬度网格点 ,引入曲面总曲率的概念计算格点上的Gauss曲率 ,并推广到格点化的有限区域上得到表征曲面形态和变形强度的地表形变场 .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以合理地弥补资料不连续的缺陷 ,并在地表形变场上捕捉到一些关键的地表形变特征 ,如地凸区、地凹区、鞍形场等 .为地震分析和预报中如何拓展和利用大范围时空信息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 . 相似文献
42.
赤道太平洋海温的东西振荡及其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37°E剖面不同深度的海温资料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整理和分析,发现热带西太平洋海温敏感区(约在6°N,125~150m处)的海温(WSST)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反位相变化关系.在对赤道太平洋海、气运动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简单的二维海气耦合模式.用此模式模拟出在赤道太平洋中存在一类似于大气中Walker环流的赤道太平洋环流,其强弱变化造成了赤道太平洋海温的东西振荡. 相似文献
43.
44.
45.
多灾种相关性研究进展与灾害综合机理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总结了前人关于旱、涝、震灾害相关性研究的一些进展,介绍了目前关于自然灾害综合机理的一些认识。在此基础上,就地下能量对旱、涝、震灾害可能的影响作用和影响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从多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地下的能量聚散同旱、涝、震灾害可能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之后,指出了多灾种相关性研究现存的一些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6.
47.
48.
祁连山区天气的日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区天气的日变化是一个很古老的问题,目前对不少山系的天气日变化情况有了很多了解,但对世界上最大的山区——青藏高原上的天气气候状况了解得还很不够。本文就所得祁连山区的资料对其天气的日变化状况进行一些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9.
介绍了G.P.Gregori提出的关于日地关系的新因果链:太阳→太阳风(及月球引潮力)→地幔内地磁感应々→“发电机”感应电流→焦耳热→火山(及地热流)→水或其它微量元素进入大气圈→控制长期气候变化。对这种因果链提出的背景知识、资料证明及应用前景作了详细说明。介绍了国内一些学者关于日地关系的看法,并将二者加以比较。提出了对日地关系研究的看法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0.
高原季风的年代际振荡及其原因探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一、高原季风的形成演化史高原季风是高原对大气的冷热源作用冬夏相反,从而引起的对流层中、低层冬季为反气旋环流,夏季为气旋性环流的总称。在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中,到渐新世初(约37Ma.B.P.)其水平尺度开始大于斜压大气地转适应的临界尺度’“,高原季风开始出现“’,全球气候经历了一次大转型,从以纬向分布为特征的准天文气候开始转向季风气候。值得提出的是,在早第三纪(如始新世),陆海分布已基本上是现代格局,海陆季风体系(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应该已经形成,然而东亚、南亚地区非常干燥,为什么当时没有季风雨相伴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