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篇 |
免费 | 37篇 |
国内免费 | 84篇 |
专业分类
大气科学 | 184篇 |
地球物理 | 1篇 |
地质学 | 9篇 |
海洋学 | 3篇 |
自然地理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利用SRES A2情景下IPCC AR4的13个模式资料,结合我国月平均温度观测资料对当前和未来我国气温的分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961-1990、2021-2050年和2071-2097年三个时段年平均气温分区在我国西部变化不大,而在我国东部发生了显著变化。1961-1990年我国东部被华北分区带分为南、北两个区;2021-2050年由于1961-1990年间的华北分区带北移,而在两广以北同时出现另一分区带,使得该时段我国东部分成东北区、华北和华中区以及华南区三个区,在2071-2097年北方分区带消失,而南方的分区带北移至长江一带,使得该时段我国东部仍可分为南、北两区。通过比较三个时段不同分区年平均温度时间变化发现,导致分区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不同时段各分区年平均温度的变率和增温幅度不一致所致。 相似文献
72.
着重论述极值统计分布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重大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意义,综述该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例如,基于超门限峰值法(POT)的广义帕累托分布(GPD)和基于单元极大值法(BM)的广义极值分布(GEV)及其参数间的理论关系;采用极值分布模型与多状态一阶Markov链相结合构建降尺度模型模拟局地极端降水事件,推算一定重现期的极端降水量的分位数;探讨极值分布模型分位数估计误差问题,多维极值分布理论及其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73.
基于时空结构指标的中国融合降水资料质量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引入空间、时间技巧评分以及结构函数3种指标,通过对比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制的逐日融合降水资料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气候预测中心卫星反演降水资料(CMORPH)、热带测雨卫星反演降水资料(TRMM)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和误差分布,着重考察融合降水资料的质量。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平均的融合降水资料时空精度远高于CMORPH和TRMM卫星降水资料,且融合资料和卫星资料在夏季的质量优于冬季;在中国东南区域的模拟精度普遍好于西部地区,融合降水质量最高的两个区域为江淮和华南,较差的区域则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融合后降水资料比融合前CMORPH卫星降水在空间及时间技巧评分均有较大提高,其提高幅度冬季大于夏季。通过计算结构函数,发现在中国江淮、华南、华北和东北等地区,随着网格区域内任意两点距离的增大,融合产品与观测降水的结构函数曲线始终十分接近。在西北、青藏高原等区域,融合产品与观测降水的结构函数则偏离较大。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卫星资料无法精确反映实际降水情况,高密度观测资料尤为重要。江淮、华南、华北地区的融合降水结构函数曲线增长率大于东北,也从侧面反映江淮、华南、华北地区降水分布的非均一性比东北强,降水可能受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4.
我国南方输电线路覆冰极值序列重建试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基于我国南方有覆冰数据记录的气象站冰厚年极值及同期气象要素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多种气象因子对覆冰年极值形成条件频次分布的影响,归纳出了最易于出现覆冰年极值的温度、风速和湿度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西南地区威宁、金佛山、峨眉山和三穗4站覆冰年极值与其相应气象变量的进一步分析,建立了覆冰极值序列的回归模型。根据现有气象站电线结冰资料及其对应时段的常规气象要素资料,对气象站电线结冰年极值序列进行重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气候背景下覆冰极值序列的回归模型有显著差异。独立样本的交叉检验结果显示,威宁站年极值序列的回归模型效果较理想,重建序列能够较好地模拟覆冰的极值序列。 相似文献
75.
76.
STUDY ON CANONICAL AUTOREGRESSION PREDICTION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 FIEL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rough extension of canonical correlation to the analysis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 fields(MEF), a concept from combination of canonical autocorrelation with canonical autoregression(CAR) is developed for short-term climatic prediction of MEFs with a formulated scheme. Experi-mental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cheme is of encouraging usefulness to a weak persistence MEF,i.e., rainfall field and, in particular, to a strong persistance one like a SST field. 相似文献
77.
陕西省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时空分布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同地区北部的天镇(1958年-2004年)、南部的灵丘(1960年-2004年)和中部的大同市区(1955年-2004年)年平均气温和四季平均气温及平均最高(低)气温序列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大同地区的气温在逐步上升,市区和天镇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增温过程,灵丘的增温过程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市区、天镇和灵丘三地增温最显著的季节都发生在冬季,但从全年来看,市区白天和夜间对增温的贡献相当,灵丘夜间增温大于白天,天镇白天增温大于夜间。 相似文献
78.
中国不同纬度城市群对东亚夏季风气候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工作利用中尺度模式(MM5),通过在中国东部不同地区设置城市扩展区,进行了东亚夏季风气候的模拟对比试验,以研究不同纬度带上城市化对东亚夏季风气候的影响,并试图了解不同气候背景(不同纬度)下大规模城市群(带)的气候效应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城市下垫面扩展使得扩展区及其周边地区的降水减少、气温升高,总体上呈现出干、暖化的趋势.城市化的气候效应通过大气环流的传输可以传播到较广阔的范围.而且不同地域(纬度)的城市下垫面扩展对大范围气候的影响也具有明显差别,北方城市带扩展比南方城市带扩展对东亚气候的影响更为显著.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城市扩展造成的下垫面改变相对不敏感,因而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比较适合发展大规模城市群,而在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平原地区,则应该对城市化的规模进行适当控制,以减小城市化发展对东亚区域气候产生的不利影响.该工作的模拟结果还表明,城市带扩展对东亚夏季风有明显影响,但由城市扩展激发出的次级大气环流具有较强区域性的特点,因而难以将城市带扩展对夏季风强度的影响概括为整体增强或减弱. 相似文献
79.
中国东部地区人为气溶胶影响东亚夏季风爆发和推进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使用一个高分辨率的公用大气环流模式(CAM5.1)研究我国东部地区人为气溶胶对东亚夏季风爆发和推进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CAM5.1模式能很好地模拟出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大尺度环流的季节性转变。南海夏季风在中国东部地区人为气溶胶的影响下提前2候爆发,并且可能是影响1993年后南海夏季风提前爆发的重要原因。人为气溶胶使得低纬度地区的东西风分界线在5月中旬明显向东扩展,南海地区出现显著的西/西南风差值气流,同时赤道纬向西风提前向北增强。人为气溶胶中硫酸盐和黑碳气溶胶含量的季节变化通过改变大气的热力结构,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大气低层环流场,减弱夏季风前期北上的西南风暖湿气流,而相反地增强了其盛期在华北地区的偏南风分量,造成东亚夏季风北边缘从5月上旬—6月初缓慢北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后在7月中旬加速向北推进,且到达的最北位置要偏北1个纬度。 相似文献
80.
国外有关海气系统年代际变率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近期国外有关年代际变率机制的诊断和模拟研究作了综合评述 ,着重介绍形成年代际变率的 5种主要机制 ,即热带海洋的强迫作用、中纬度的海气相互作用、温盐环流的作用、热带—中纬度的相互作用、海气之间的随机强迫作用机制 ,并简单阐述了作者的有关看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