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82篇
大气科学   18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3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利用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_V4.9),结合轨迹聚类法和气块追踪法,探讨1998年6月12日—8月27日期间长江流域强降雨的水汽输送轨迹、主要水汽源地及其水汽贡献,发现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水汽源地主要为印度洋、孟加拉湾—南海和太平洋;不同降水阶段水汽输送轨迹、水汽源地存在差异。降水第一阶段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南海,水汽输送贡献为35%。降水第二阶段水汽主要由印度洋、孟加拉湾—南海和太平洋三个区域共同提供,水汽输送贡献分别为32%、28%和31%。降水第三阶段则是来自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南海的水汽输送占主导地位,它们对降水的水汽输送贡献分别为33%和41%。降水第四阶段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贡献为40%。强降水过程中大气环流的调整,导致了不同阶段水汽源地的变化及各源地水汽贡献的差异。  相似文献   
42.
位涡外部源汇是驱动大气环流的原动力。文中详细介绍了地表位涡制造和位涡密度强迫的联系,讨论了不同坐标系中位涡密度方程的特点及其在应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还以2008年初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为例,探讨了青藏高原地表位涡密度强迫及东传对下游地区对流性天气发生的影响,拟由此揭示青藏高原位涡密度强迫激发中国东部激烈天气发生的一种新机制。伴随着青藏高原地表正位涡密度的东传,下游地区对流层中高层出现纬向正绝对涡度平流,气旋性环流增强,从而促使低空南风发展,为南方地区提供充沛的水汽条件。另外,南风的增强有利于低空经向负绝对涡度平流的加强,从而使南方地区高、低空形成绝对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大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上升运动的加强又促进低空南风气流的增强,使高、低空绝对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大的环流背景进一步增强,最终导致降水的产生。   相似文献   
43.
A scheme is proposed for predicting NINO-region SST in terms of a generalized canonical mixedregression model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PC-CCA). and into the scheme are introduced such techniques as EEOF, PRESS criterion and consensus prediction. By optimizing physicalfactors and selecting optimal model parameters, experiments were made successful in predicting the LINO SST index for 1 to 4 seasons to follow. The scheme is shown to be stable in operation and its total technical level compares well with that of the model published in NOAA/NWS/NCEP CPC Climate Diagnostics Bulletin. butthe number of factors needed in our scheme is much fewer than that for the CPC's model in dealing with the sameproblems. This makes it possible to establish an operational ENSO monitoring system in China.  相似文献   
44.
利用中国160个台站和NCEP再分析资料,引入综合分析气候反馈的统计方法——广义平衡反馈方法(GEFA),结合EOF、相关合成分析,探讨2009/2010年中国冬季气温异常型的成因。结果表明:2009/2010年中国冬季气温出现的东北冷西南暖分布型与同期海温异常及其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异常有密切的关系。其中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El Ni?o型和赤道大西洋海温异常“正-负-正”三极型模态对2009/2010年中国冬季气温东北冷西南暖分布型有显著的强迫作用。上述海温异常型影响了大气环流异常,中高纬度地面偏北气流将冷空气输送到华北东北地区,致使该地区冬季气温偏低,同时中纬度西风增强,极地冷空气被迫盘踞在高纬,不能影响到西南地区,导致西南地区较常年更暖。   相似文献   
45.
中国西北极端降水事件年内非均匀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基于中国西北五省(区)1960—2004年112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根据百分位值方法定义了不同台站的极端降水阈值,引入了表征时间分配特征的新参数——极端降水事件集中度和集中期,对中国西北极端降水事件的年内非均匀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年极端降水事件集中度及集中期的平均和异常空间分布都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并且其异常空间分布均可分为6个关键区;而从时间演变来看,各个关键区年极端降水事件的集中度与集中期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年代际振荡特征,但各分区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不一致;另外西北东、西部年极端降水事件集中度与集中期表现出反向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6.
利用新一代中尺度研究和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简称WRF)分别耦合多冠层、单冠层和平板模式三种情况进行南京地区2007年8月1日的天气过程模拟,分析不同城市冠层方案对南京气象场的模拟效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模拟效果最好的城市冠层方案,研究南京城市下垫面的变化对其热岛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冠层方案对近地面气温、10 m风场的模拟效果最好;城区的扩张使南京地区近地面气温升高,主要表现为城市区域夜间升温显著,并且导致热岛强度明显增强;城市扩张后,城区白天风速大范围地减小,同时热岛环流更加显著,且具有明显的城市热岛的"下游效应"。  相似文献   
47.
1960—2008年南方地区冰冻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基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提出机载雷达扫描的模拟仿真算法,并建立了仿真扫描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利用数据分层几何投影,处理速度较快、精度较高,可应用于扇形扫描和圆锥扫描。在理想情况下,设计了消除地物回波的算法及多普勒速度退模糊的算法。试验表明,仿真回波可应用于机载气象雷达实际观测前的扫描方式可行性研究,有助于分析机载雷达探测的云雨回波特性。  相似文献   
48.
利用CMORPH卫星降水资料和NCEP风场资料,综合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南京、杭州、上海、苏州等主要城市的降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效应主要表现在对夏半年降水强度空间分布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在700 hPa平均引导气流控制下,城市中心和下风向地区的夏半年降水强度比上风向地区增加5%~15%,最大值通常位于城市中心下游20~70 km。冬半年主要城市周围的降水量、降水时间和降水强度的空间变化都比较小,城市效应对降水分布特征没有明显的影响。长三角城市因地理位置的差异,不同城市降水的下游效应存在差别。夏半年南京、杭州、无锡、苏州、常州等城市的下风向地区比上风向地区降水强度明显增加,城市效应显著。上海和宁波受到海洋影响明显,夏半年低层海风侵入范围较广,夏季降水强度的高值中心偏向海风的下游方位,可能是受到海风环流和城市热岛环流的共同影响。距离上风城市较近的镇江等城市,降水强度的分布受到上风城市降水强度下游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
本文根据中国江淮地区近57 年逐日降水量观测资料,应用二维极值Gumbel-Logistic模型分析区域暴雨最大峰值以及相应暴雨站数的联合分布。文中使用矩法估算分布参数,根据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和条件概率分布,可以推导出联合重现期。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描述区域暴雨峰值及相应站数的联合分布是较为适宜的。  相似文献   
50.
杨金虎  江志红  裴永成 《冰川冻土》2011,33(5):1014-1021
利用1982—2006年欧亚大陆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CAR/NCEP月高度场和风场以及中国西北地区248个气象台站的逐日降水、温度资料,通过SVD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欧亚大陆春季植被同同年中国西北夏季大气环流乃至干湿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欧亚大陆春季植被覆盖状况对预测我国西北地区同年夏季的干湿特征具有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