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9 毫秒
11.
模糊逻辑理论在矿区勘探与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模糊逻辑理论及其在矿区勘探与解释中的应用,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及应用模糊逻辑理论预测某金矿远景区的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12.
在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取得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对在百里店地区进行的一次寻找隐伏矿床的勘探成果进行了分析这是在对全国宏观研究、区域研究的基础上,分层次地筛选出有利于成矿的地区.在该地区综合地球物理勘探工作采用高精度磁力、微重力、激发极化及CSAMT方法,并与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相结合,以提高反演结果的可靠性.还对百里店地区寻找隐伏矿床的实例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给出了大量实验室数据与物性测量结果,建立了百里店地区低磁、高密度、高极化率、低电阻率的综合地球物理找矿模式,同时给出了研究与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3.
应用重力资料估算东海冲绳海槽地壳厚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东海地区的重力资料,并参考在该地区进行的地震测深结果,应用线性公式估算了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分析了研究区地壳结构特征,根据与中国东部地球物理场、地壳结构的对比,指出东海大陆架地区应是中国大陆的自然延伸.对冲绳海槽的地壳性质进行了探讨,指出冲绳海槽应该为东海大陆架的自然终结.  相似文献   
14.
天然气水合物的海洋地球物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赋存于大陆边缘的天然气水合物是20世纪后期海洋地球物理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本文从地震,测井,地热,岩石物性4个方面阐述天然气水合物的海洋地球物理研究现状,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南北构造带及邻域地壳、岩石层速度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重力数据采用Parker-Oldenburg方法反演了南北构造带及邻域地区的地壳厚度,同时采用体波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研究区的地壳至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根据计算结果对研究区的地壳及岩石层结构进行了探讨,力图揭示南北构造带及邻域地壳、岩石层变形特征,并且对青藏高原边缘活动带壳幔构造演化的深部成因、研究区的上地幔流变性及其动力学意义进行了相应的讨论.通过分析研究表明南北构造带地区为地壳厚度剧变区,西侧为地壳增厚区,东侧的鄂尔多斯、四川盆地为地壳稳定区,而再向东为地壳逐渐减薄区.中国岩石层减薄与增厚的边界基本被限定在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大巴山—武陵山一带,这也是东部陆缘带和中部扬子、鄂尔多斯克拉通地区深部构造边界的分界线,其两侧不仅浅层地质构造存在较大的差异,上地幔深部的物性状态和热活动也明显不同,这说明研究区的岩石层和软流层结构以及深部物质的分布存在横向非均匀性.中部地区和青藏高原深部构造边界的分界线位于东经100°—102°左右.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部大陆与东海海域地质构造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分析了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和东海海域地球物理场、大地构造、地球动力学特征.根据分析得出;东海海域的重磁场特征与中国大陆重磁场特征密切相关.分布趋势与走向均与大陆边缘重磁场相同,是大陆地球物理场向海域的延伸.东海陆架盆地地区具有大陆地球物理场特征.东海东部边缘、海槽具有大陆边缘地球物理场特征.根据研究区的重磁资料计算了该区莫霍、居里界面深度与分布.地壳结构特征表明:莫霍界面在中国东部的主要走向为NE—NNE向,与东海莫霍界面的走向基本一致,说明是大陆地壳向海域的延伸.在冲绳海槽以东海域,地壳厚度由十几公里迅速减薄到几公里,表明地壳由过渡壳向洋壳的转变.因此;中绳海槽应该是大陆地壳的自然终结.中国大陆东部居里界面的差异,反映了地壳结构的不同。陆区及陆架区的磁场特征主要反映了上地壳的磁性结构,相应的也形成了不同的磁场特征与居里界面特征.地球动力学特征表明:东海海域地球动力学特征与中国东部大陆地球动力学特征关系密切,这一地区是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结合地带.构造活动十分强烈.是研究中国大陆及其邻域构造运动,进行地球动力学特征分析的极为有利、重要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南海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分布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对南海海域的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分布有个整体而全面的认识,本文开展了南海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通过岩石物性分析,综合重、磁、震等地球物理方法,利用正演与反演方法,分区计算并求取了南海的重力基底和磁性基底埋深,得到了中生界及前中生界残余厚度,给出了整个南海前新生代残留盆地的宏观格架与残余厚度分布特征并讨论了...  相似文献   
18.
环渤海地区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大陆东部强震的多发区,也是我国地震重点监测地区,环绕渤海地区已经开发并投产了包括辽河、冀东、大港、胜利以及渤海海域在内的一系列油田,因此环渤海地区一直是我国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科的研究重点.本文利用重力数据结合人工地震探测剖面应用调和级数法对该地区的莫霍面深度进行了反演计算,并应用地质、重、磁、地震层析成像、人工地震探测、地热、应力等方面的成果资料,对研究区的地球物理场、地壳结构、地球动力学特征进行了探讨,希望对环渤海地区的深部结构、地球动力学、油气资源等研究有所帮助.通过反演计算结果和动力学特征的分析,得到了以下的认识:1)该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主要特征为从陆地向海洋,异常从负异常向正异常变化,反映了地壳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变薄的总体特征.磁异常在研究区北部地区变化较为剧烈,呈正负交错状.大部分海域地区表现为负磁异常场区.重、磁异常走向主要为NE、NNE向;2)研究区地壳厚度在31~40km,总体趋势为自西向东逐渐减薄,通过与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比较,两个结果十分吻合;3)渤海盆地动力学机制应是周边各个板块水平运动的远程效应所造成的多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多方向的伸展、拉张而成,渤海湾盆地的形成是四个时期、两种动力作用交替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由首席科学家高抒、李家彪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 973项目 )《中国边缘海的形成演化及重大资源的关键问题》于 2 0 0 0年 9月 2 6日至 9月 2 7日在浙江省杭州市玉皇山庄召开了项目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及第二次项目工作会议 ,来自中科院、国家海洋局、中国地质大学等八个单位共 48人参加了会议。各课题的负责人及主要研究骨干 ,项目专家组成员参加了会议 ,项目依托单位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此次学术研讨会共提交了 40篇研究论文的详细摘要 ,38位科研人员在会议上以边缘海的形成演化为主题宣读了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涉及与边缘海形…  相似文献   
20.
东海冲绳海槽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回顾与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对东海海域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历程与研究状况,并对国内外学者的有关东海冲绳海槽地壳性质的主要观点及结论进行了分析对比和归纳,希望能对今后东海及邻近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