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7年   6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61.
在前寒武纪沉积中发现了许多植物化石,主要的是微体浮游植物,根据其外壳形状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球状的(shaeromorphida),梭形的(scaphomorphida)及规则的四面体和八面体形状(Edomorphida)。除此之外,还有毛状藻及有机薄膜的外壳。研究前寒武纪的微古植物对于生物地层,古地理环境和地球历史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2.
本文阐述ΠC-64型计数装置的简单改装方法。经过改装,可以提高仪器的分辨时间和工作的可靠性。在实验室中广泛采用的ΠC-64型计数装置所具有的分辨时间为50微秒,它的计数率可达到6400脈冲/秒。为了提高上述参数和仪器工作的可靠性,可以把计数装置加以改装。这种改装很容易,其实质是改变触发器[注二]和输入部分的线路。  相似文献   
63.
在水文地质调查时岩石的渗透系数值是借着在专门为此目的布置的钻孔中进行抽水实验来确定的。被钻孔所揭露的每一个含水层,一般来说都进行渗透性能的确定,因而在钻探过程中要求分层止水。分层止水是借助于增加套管穿过含水层来实现,采用粘土或水泥止水。因此,这样钻孔的钻进就需要:1.专门的钻孔结构,加大开孔直径。2.增加放入钻孔中套管的长度。3.因为必须多用大的口径钻进和进行特殊的止  相似文献   
64.
(1)属于一个或几个地理地带的某个地域的自然地理区划问题,现在还不能最终地解决。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大家公认的、能够完全适合于区划任何等级(从最大分类单位到最小分类单位)的区划原则和标志。在苏联的地理科学中,只有在划分最大地  相似文献   
65.
本文简要介绍了可能的核废处置场地水运动的同位素示,并以^36Cl为例,说明了该方法在示踪非饱和带中降水的入渗作用、了解饱和带水流运动情况,测定地下水及溶质迁移速率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66.
在1979年夏末,15°N以北的欧亚地区温度分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300mb上,大约8月23日欧亚地区沿 20°—25°N平均的纬向平均温度急剧地减小。南亚(50°—100°E)夏季风的撤退是造成这种纬向平均温度减小的重要原因。300mb纬向平均温度的突然减小在8月18日也发生在中纬度大范围地区(40°—55°N),这比南亚夏季风的撤退约早5天左右。 在夏到秋的过渡时期,南北方向垂直环流的强度和位置在欧亚地区也经历了明显变化。在20—25°N,过渡时期(8月18—27日)纬向平均的上升气流明显减弱。减弱的综向平均加热率可能是造成这种减小的主要因子。在45°N,过渡期纬向平均的下沉气流和冷却(辐射)率显著增加有关。 在15°N附近,300mb近于以40天周期准周期地脉动。这种脉动似与40天过滤的绝热冷却(加热)和欧亚平均经圈环流有关的非绝热加热(冷却)之间小的不平衡有联系。  相似文献   
67.
针对多尺度匹配中同名实体位置偏差较大,无法直接通过面积重叠法获得候选匹配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外包矩形(MBR)组合优化算法的多尺度面实体匹配方法。本文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MBR组合优化和简要的形状特征来筛选1∶1、1∶NMN候选匹配,然后构建多因子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来评估候选匹配。试验选取浙江省舟山市1∶2000岛礁基础数据和1∶10 000陆地基础数据中的居民地与设施面进行匹配算法的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相对于基于面积重叠-神经网络的匹配方法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对存在位置偏移的匹配数据准确率和召回率分别达到了达到96.5%,达到89.0%,且能够识别所有匹配类型。  相似文献   
68.
利用1959—2012年湘潭3个观测站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普查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湘潭市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将大雾发生的天气形势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全市大雾年平均日数为18.9天,辖区内湘乡最多(25.7天),韶山最少(11.8天)。所辖3站的大雾日数整体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变化速率在1.13天/10a~2.42天/10a,1977—2002年为大雾多发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前每年代以4~6天的趋势递增,进入21世纪后年大雾日数呈下降趋势。湘潭连续大雾天气过程最长持续时间为12 d,80%的连续大雾为2 d。低空有下沉逆温、地面有辐射逆温,是连续大雾产生的重要条件。形成大雾的500 h Pa形势场特征主要有NW型(槽后西北气流型),SW—NW型(低槽过境型),W型(持续平直气流型),SW型(槽前西南气流型),NW—W型(由脊转槽型)等5种;地面形势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地面上受小高压控制或处于均匀场中,另一种为地面高压底后部、低压倒槽中或弱冷锋前。  相似文献   
69.
气温、降水量和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植被NDVI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气温、降水量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植被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的影响,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区,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和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法研究了长江流域气温、降水量和植被NDVI变化特征,同时利用相关分析法和残差分析法探讨气温、降水量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60—2015年长江流域年平均温度显著上升,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并不显著;1982—2015年流域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1982—2015年流域NDVI与气温的相关性较高,然而与降水量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人类活动使流域NDVI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流域北部、东南和西南部分地区,而使NDVI下降的区域位于流域中西部区域和长三角地区.气温对长江流域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大于降水,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0.
为研究下荆江河段古河道演变过程及特征,利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的历史地形图、1954年航片、1968年美国KH-4B军事卫星影像及2016年国产GF-1卫星影像,结合古籍资料,全面分析了下荆江古河道的演变特征并反演了其明万历年以来400多年的历史变迁过程.下荆江河段的古河道横向摆动频繁,受河道坚硬岸坡和人工护岸工程约束,空间上为20~32 km的古河道平面摆动带,形态上分为沿主泓线侧向渐变式摆动和河道突变迁徙两种古河道类型,它们是反演下荆江河段古河道的定位依据.历史上,下荆江塑造经历了漫流、支汊分流、单一顺直河道形成和曲流演化发展等复杂过程.明弘治年间,曲流主要出现在监利-城陵矶段,石首至监利段仅微弯;明末清初,东港湖弯道和濠河弯道均自然裁弯取直,下荆江蜿蜒型河道已全面上溯到石首境内,并形成了一系列河曲弯;19世纪中叶,下荆江的河曲发展突出表现在横向移动、河曲颈变窄、凹岸环流侵蚀后退、凸岸堆积淤高推进等特点.此后,下荆江没有出现大的变迁.下荆江河段近代河弯的演变模式有凸岸淤积推进、凹岸崩坍后退型,凸岸撇弯切滩、弯顶消减型和心滩漂移并岸、凹岸串沟过流型.河流的本身作用是其演变的主要原因,但人工修建大堤与大规模围垸是重要外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