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利用数据库提供的文献详细信息,从文献计量分析的角度,基于对1979-2009年《冰川冻土》刊载论文的数量、学科分类、研究地域、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等指标的年际分布量化,分析了该刊所关注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变化,探讨了国内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组织机构分布与研究人员组成的区域变化.结果表明,31 a来《冰川冻土》的论文发表数量总体呈波动性快速增长趋势,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这种增长尤为明显;相关研究机构具有明显的地域相关性,主要集中冰川冻土分布区周边,近来东部地区的部分综合性院校的加入表明国内对冰川、冻土及相关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强;冰川地貌、多年冻土、气候变化、青藏高原和青藏铁路为该刊出现频次最高的5个关键词,其中气候变化作为最高频年度关键词出现11次,反映了《冰川冻土》关注的研究热点.《冰川冻土》刊载的论文被CSCD和SCI引用频次和期刊影响因子不断提高,说明了学界对冰川、冻土及相关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加强.另外,由于新兴研究力量的兴起和研究者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需求,导致该刊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这对未来我国冰川冻土研究成果的国际推介和期刊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2.
“2011.7.14”沈阳短时强降水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更好的预报、预警超级风暴单体引起的短时强降水,利用沈阳棋盘山多普勒雷达、营口多普勒雷达和自动站及地面、高空等气象资料,对2011年7月14日沈阳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辐合线和切变线提前于降水2 h产生,而且地面辐合线和切变线的位置与风暴的生成位置重合。强对流风暴具有超级单体风暴特征,风暴出现弓形回波;速度图上存在“v”型入流缺口,相应速度场上出现中气旋,营口雷达基本反射率最大值达到61 dBz,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出现弱回波区和回波悬垂。当雷达回波发现中气旋,并预计此中气旋能维持1 h左右或者雷达回波发现弓形回波,沈阳棋盘山雷达基本反射率强度超过45 dBz时,可发布短时暴雨或雷雨大风等强对流气象灾害预警。  相似文献   
13.
大庆地区P-SV波地震资料处理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三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大庆油田在P-SV波处理方面的经验,给出了P-SV波资料与常规纵波资料处理上的不同点.并对大庆探区汪家屯区块采集的P-SV波资料进行了处理,所处理的P-SV波资料主频达到20Hz.  相似文献   
14.
全球冰川消融加剧使人类环境面临威胁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1  
沈永平  梁红 《冰川冻土》2001,23(2):208-211
随着气候变暖,全球覆盖的冰川及其它各类冰体消融越来越多,近几十年来冰消融呈加速趋势,冰川的消融会影响到全球气候,使海面上升,引发区域淹没、冰雪灾害、冰川洪水自然灾害等,这些都威胁着人类居住的环境安全,并可能改变着许多的动植物种群的习性和生境,不断加剧的冰冻圈变化已影响到我们的生存环境,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相似文献   
15.
梁红  王元  钱昊  隋东 《气象科学》2007,27(3):253-258
T213 L31模式(简称T213)是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T106L19谱模式的基础上建成的第四代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它于2002年9月1日起投入业务使用。本文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基本系统委员会(CBS)1985年特别会议推荐的数值预报标准化检验方案,采用欧洲中期数值预报模式ECWMF和国家气象中心T213数值预报模式的500 hPa位势高度、850 hPa温度预报格点资料和客观分析实况格点资料,对东亚区域2002年和2003年夏季时段内两种模式的预报能力进行对比分析检验。所得结果表明,ECWMF预报的环流场中的低压槽在102°E以东的我国中东部(102°E以西的我国西部)比实况值偏弱(偏强),高压脊偏强(偏弱);而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T213模式预报的低压槽偏强,高压脊偏弱。  相似文献   
16.
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是研究生态系统组成与功能的重要手段,有助于认识湖泊食物网的基本组成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过程.本研究选择了云南省东部地区营养水平不同的10个湖泊,开展了高等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的空间调查,分析了不同生物在碳、氮稳定同位素信号与元素组成上的分布模式.在碳稳定同位素信号的分布上,漂浮植物在4种生物类型中最为偏负且变化幅度最小,为-28.99‰±0.86‰;浮游动物碳稳定同位素(-20.85‰±2.70‰)的分布特征与浮游植物(-21.88‰±2.97‰)显著相似;而沉水植物的碳稳定同位素显著偏正且变化范围较大,平均值为-12.04‰±4.57‰.结果表明,碳源及其传输途径的差异是导致湖泊生物体内碳同位素信号不同的主要驱动过程.在氮稳定同位素信号上,同为初级生产者的沉水植物(5.43‰±5.84‰)、漂浮植物(5.58‰±7.38‰)与浮游植物(7.26‰±3.83‰)较为相似,而浮游动物氮同位素信号(11.02‰±3.18‰)显著高于浮游植物且平均富集约3.46‰,反映了湖泊生物随着营养级的增加出现较为明显的同位素分馏效应.在空间分布上,湖泊生物碳同位素信号受到水温、水深等因素的明显影响,氮同位素信号则随湖泊营养水平的增加而逐渐偏正.与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相比,云南湖泊生物的碳、氮元素含量总体偏高;同时,代表内源有机质组分的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C/N质量比值都小于20.因此,本研究揭示的生物碳、氮同位素信号与元素组成特征可为评价高原湖泊食物网组成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地理数据库引擎数据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Geodatabase、Oracle Spatial等常见的地理数据库引擎数据模型进行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地理数据库海量地理数据存储和查询优化理论,应用目前较为热门的对象-关系数据模型技术以及三层客户/服务器体系框架,提出了满足海量、多源、多分辨率地理数据高效无缝存储和管理的较为理想的地理数据模型,并对该数据模型的特点进行了详细说明.实现了GIS开发和应用从以系统为中心到以数据为中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夏季东北冷涡与副高、鄂海阻高的遥相关关系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梁红  王元  郭正强 《气象科学》2009,29(6):793-796
利用1958-1997年每年的6月、7月和8月,共120个月NCAR/NCEP再分析月平均500 hPa位势高度格点资料,在全球范围内用一点相关法计算了东北冷涡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之间的遥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夏季,东北冷涡与鄂海阻高之间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是互为生消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鄂海阻高之间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是互相制约的;东北冷涡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虽然也有负相关关系,但显著性不是很好.  相似文献   
19.
辽河流域是中国七大流域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水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采用1961—2009年辽河流域境内水文、气象观测数据,研究气象、水文要素历史变化特征,并采用同期和滞后相关分析,建立气象要素与水文要素的最优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辽河流域气候变暖明显,增温幅度远高于全球和中国的同期增温幅度;辽河流域降水量增减趋势不明显,总体上为略减少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少—多—少—多—少5个阶段性变化。辽河流域蒸发量为略减少趋势,春季、夏季是蒸发量较大季节。近50 a辽河流域径流量为减少趋势,经历了偏多—偏少—偏多—偏少4个阶段的变化,1996—2009年经历了年径流量最少阶段,平均年径流量仅为16.2亿m3,只达到多年平均径流量的58%、径流量最多年代的32%。一年之中,7月和8月径流量最大,两个月径流量占全年的50%。辽河流域降水量与径流量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在年尺度,径流量与铁岭、法库等地区降水量相关系数为0.60;在日尺度,日降水量与降水发生后第2日经流量相关程度最好,在所有等级上两者相关系数为0.70或以上;在日降水量大于等于25 mm等级上,相关系数最高为0.85。  相似文献   
20.
沈阳市夏季不同下垫面温度特征及其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菁  梁红  姜晓艳  杨雨春  陈罡 《气象科学》2008,28(5):528-532
在炎热的夏季里,城市不同下垫面温度变化及其对人体影响的研究,对于人体贴身条件的生态控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2005年6月1日至8月31日沈阳市的3个不同区域、不同下垫面温度的实测记录和沈阳观象台温度、云量资料,分析其相关性,并绘制出点聚图,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夏季高温预报方程式.并从生物意义上分析了在沈阳城区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炎热感" 与"可能中暑"等问题,提出了关于"炎热感" 与"可能中暑"事件发生的预报预警方法,为沈阳市专业气象预报产品的研发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就城市高温变化情况及其生物意义的研究,依据生态学原理作了说明,指出了目前尚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发展并提出进一步开展类似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