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鲁西地区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主要分布在沂沭断裂带西侧鲁中隆起区济南、莱芜、金岭、潘店等地。济南地区铁矿资源丰富,亦是鲁西四大接触交代型铁矿成矿区之一。铁矿床形成于中生代燕山晚期中偏基性侵入杂岩与奥陶纪马家沟群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上。济南地区杂岩体受齐广断裂控制,铁矿体在空间上严格受接触带的控制。通过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分析,结合精细锆石LIMS U-Pb测年,发现济南地区中生代侵入杂岩形成时代约为130 Ma,属早白垩世燕山晚期,岩石类型具有同源岩浆演化特征;岩浆活动过程中有早期壳源物质参与,原始母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与下地壳,是在源区与早期拆沉的下地壳物质混合熔融所形成的产物。鲁西地区中生代燕山晚期侵入杂岩体源岩及围岩为铁矿提供铁质及矿化剂并提供热动力条件,各类构造为矿液运移提供通道及容(储)矿空间,接触交代变质为成矿提供动力条件,从而在该地区形成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  相似文献   
72.
广东大冰雹风暴单体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2004—2012年广东省12个大冰雹风暴单体为样本,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计算了最大反射率因子及其高度等多个雷达参数,分析了三体散射、旁瓣回波和环境温度层上回波特征以及大冰雹与非冰雹风暴单体间的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差异。结果表明:大冰雹风暴单体发展均非常旺盛,最大反射因子多超过65 dBZ,对应高度几乎都达到5 km。除受周围大范围雷达回波影响外,大冰雹风暴单体均观测到了三体散射或旁瓣回波特征,并具有一定的预报提前量;在0℃和-20℃层高度上的最大反射率因子均超过54 dBZ。大冰雹风暴单体与非冰雹风暴单体相比,低层回波迅速增加,强核心区垂直伸展更深厚,回波垂直递减率更小。  相似文献   
73.
针对黄土隧道开挖过程中不同部位(拱顶或拱腰)处围岩表现出的变形及强度各向异性情况,以宝鸡-兰州客运专线王家沟隧道原状黄土为例,着重探讨原状黄土结构强度各向异性问题。分别取王家沟隧道原状黄土水平与竖直方向进行抗剪、无侧限抗压及抗拉强度试验研究,考虑结构性对各向异性的影响,并对王家沟原状黄土进行电镜扫描,从微观结构上分析原状黄土具有各向异性的原因,最后探讨了原位状态下黄土各向异性的发生机制。结果表明:水平与竖直向应变比随围压的增大而减小,随归一化偏差应力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峰值点随归一化偏差应力呈幂函数递增。提出原状黄土结构强度各向异性几何模型,并给出原状黄土各向异性强度参数指标。  相似文献   
74.
75.
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地震时极震区产生了严重的地震地质灾害,其中强烈地震动造成的岩体动力破坏是造成灾害的根本原因。从极震区含义、地震动特征、岩体地震动力破坏概念、地震松动岩体和方法论等方面初步探讨了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问题。极震区是未来地震的潜在震源区,区内的地震属于直下型。极震区地震动具有不同于非极震区的地震动特征,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的复合性特点就是地震动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对极震区岩体动力破坏概念的理解应考虑地震动的特点。地震松动岩体是极震区地震动造成的一种特殊破坏类型,是形成震害次生灾害的重要原因。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等学科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为研究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这一命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预测和评价极震区因岩体动力破坏造成的工程震害和地质灾害,减轻和预防未来地震时的灾害损失,是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76.
利用地基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提出机载雷达扫描的模拟仿真算法,并建立了仿真扫描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利用数据分层几何投影,处理速度较快、精度较高,可应用于扇形扫描和圆锥扫描。在理想情况下,设计了消除地物回波的算法及多普勒速度退模糊的算法。试验表明,仿真回波可应用于机载气象雷达实际观测前的扫描方式可行性研究,有助于分析机载雷达探测的云雨回波特性。  相似文献   
77.
刘晶  杨莲梅 《气象》2017,43(6):724-734
2015年6月26—28日中亚低涡造成天山北坡出现暴雨天气,本文利用常规观测、NCEP再分析资料及9站地基GPS遥感的大气水汽总量资料(GPS-PWV)对这次天气过程水汽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降水前,500 hPa阿拉伯海水汽经青藏高原向中亚低涡输送,低涡增湿明显;降水期间,500 hPa低涡向北移动并减弱成槽东移,700 hPa孟加拉湾经四川盆地、河西走廊的偏东水汽输送通道建立,与低涡自身偏南(东南)气流在暴雨区上空汇合,暴雨区中低层增湿剧烈;(2)深厚低涡造成的强降水前测站GPS-PWV均存在1~3 d增湿过程和1~2次跃变过程,强降水发生前GPS-PWV跃变均超过5 mm·(4 h)~(-1);(3)在同样水汽输送、辐合条件下,干旱区测站GPS-PWV急剧增幅越大,地面雨强越强,在一定程度上,水汽输送和水汽的辐合与GPS的剧增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4)中亚低涡造成的乌鲁木齐强降水发生前4~5 h的GPS-PWV增幅达到4 mm以上,GPS-PWV峰值往往达到气候平均值2倍左右。  相似文献   
78.
运用墨西哥帽函数(Mexican Hat Function)小波分析方法对太行山山前平原典型地区的栾城站40年来的降水量以及当地典型作物冬小麦不同生育期阶段的降水量进行了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分时段的降水量并无一个稳定的周期,而是变周期。该区全年降水量变化在40年尺度上可分为1980年前的偏多期和其后的偏少期;10~30年尺度上可分为60年代末以前的偏多、1997年以后的偏少和这期间的动荡期;在较小时间尺度上存在5~7年的周期变化,今后10年内年降水量的总体趋势依旧偏少,5年内为少中有稍偏高于平均降水量的趋势。冬小麦全生育期均存在较明显的4个阶段的交替变化,1967年以前的偏多期、1967~1983年左右的偏少期、1984~1994年左右的偏多期、1995年以后的偏少期。  相似文献   
79.
通过对青藏块体东北缘重力观测资料进行整体平差计算,系统分析了1992~2001年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结果表明:利用统一起算基准获得的青藏块体东北缘重力观测资料,较完整地反映了青藏块体东北缘孕震过程中出现的流动重力前兆信息. 在地震孕育发生阶段,重力场出现较大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并产生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局部重力异常区.重力场动态图象较清晰地反映了区域重力场的有序性演化与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80.
简要论述了钻孔应变观测在人类对地壳运动的研究中扮演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种观测已经被美国、日本、秘鲁、澳大利亚、南非、冰岛、意大利等国家用于对板块运动、地震、火山、水库、油田等众多方面的观测研究. 指出这种观测日益成熟,迅速向多分量和综合探头发展. 介绍了根据这种观测结果,地震应变阶、慢地震、地震前兆以及火山喷发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