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59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网络的空前应用,使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信息业和企业关注的焦点。对威胁网络安全的主客观原因进行了分析,列举出近几年威胁网络安全的种类和常用工具,以及各种威胁可能会给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醒地震科技工作者积极防范。  相似文献   
52.
介绍了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用Visual Basic 6.0开发的短水准服务程序,叙述了该程序的主要功能和使用方法.指出,该程序经1 a多的试用,运行稳定,解决了小数进位等问题,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3.
选取了2007年6月至2009年1月山西数字测震台网“九五”、“十五”两套系统记录到的496条可交地震和2002-2006年的部分ML3.0以上较大地震,对其进行了重定位。将两套系统的五大定位参数:发震时刻、震中经纬度、震级、震源深度进行了统计、对比。结果发现,发震时刻偏差小,基本满足速报与编目要求;震源深度基本在8~10km之间,不便用此做进一步的应用研究;震级上,同一事件“九五”、“十五”两套系统的平均震级整体差别不大,但与邻省定位结果相比,基本偏大0.2~0.4。  相似文献   
54.
山西代县震群尾波Q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6年4月至5月间山西代县及邻区发生了一系列小震(本文简称代县震群),依据Sato单次散射模型原理和朱新运等开发的Q值软件,对雁门关数字地震台记录的代县震群波形资料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尾波衰减特征.结果表明,代县震群的QC值变化较为稳定,总体上拟合的误差较小,表明该地区当时的构造运动并不活跃,原震区短期内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55.
依据sato单次散射模型,对山西北部(北纬380-41^0)2001年至2011年13个数字遥测子台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进行计算和分析。拟合尾波窗长40S时尾波Q值对频率的依赖关系,得到山西北部地区Q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式。其中,阳原台Q。值最高,大同台Q0值最低。研究区多数台站都表现为低Q0值,高q值,符合Q值与频率的依赖关系,表明该地区地下介质非均匀程度高,构造活动强烈;另外,研究区大同台、右玉台和偏关台相对于本次研究的其他台站为低Q0值区,这一区域正好位于我省西北部NNE走向的口泉活动断裂处,中间以盆地为分割,与恒山、六棱山断裂分开,表明研究结果与研究区活动断裂和沉积厚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6.
山西断陷带是我国最大的新生代大陆裂谷,其强烈的断陷作用和断陷的不均衡发展、深部构造与深部动力学特征及周围构造环境的巨大影响使汾谓裂谷既具有世界上典型大陆裂谷的一般共有的地质构造特征,又具有自身的地质构造特点。  相似文献   
57.
2010年1月24日山西河津-万荣Ms4.8地震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2010年1月24日山西河津-万荣Ms4.8地震序列特征,利用P波初动及振幅比和波形反演CAP两种方法计算震源机制解,结合本次地震的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活动背景、震源机制、余震分布、极震区长轴方向等分析,结果表明,隐伏的西辛封断裂为发震构造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58.
2009年3月28日山西原平ML4.5地震的地震序列余震发育,序列多个指标表明本次地震类型为主震-余震型。主震视应力值接近背景水平,推断震中周边地区近期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59.
对2010年4月4日发生在山西大同-阳高的4.5级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分析了其波形特征,对精度进行探讨,并应用其波形进行反演,得到该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解。这一研究对发生在该地区的地震速报参数产出提高了效率,用波形反演得到的地震矩张量解为判定断层的发震构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0.
山西地区地震震源深度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山西数字地震台网地震震源深度资料,采用网格滑动平均法,对2001—2011年2 535个定位精度为Ⅰ类(t≤0.5 s)、Ⅱ类(0.5 st≤1.5 s)且ML≥2.0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特征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山西地区地震的平均震源深度为0—40 km,中小地震震源深度以6—20 km为主,个别区域有深度20 km以上的地震分布。从剖面图可见,山西地区震源深度分布集中,基本可见大同、忻定、太原和临汾盆地震源深度下界。分析可知,很多深源地震发生在盆地内部,此区域地震活动性高,震源深度范围大,与山西地堑的拉张构造吻合;山西地区地震震源深度由北向南逐渐变深,意味着山西省地堑的形成是从南向北逐渐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