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53篇
海洋学   32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石永红  林伟  王清晨 《地质科学》2007,42(3):518-531
依据对大别山太湖地区宿松变质杂岩中的石榴斜长角闪岩的岩相学、矿物成份分析和P-T条件评价,将变质作用分为Ⅰ、Ⅱ、Ⅲ和Ⅳ4个阶段,其中Ⅰ、Ⅱ阶段经历了绿帘角闪岩相的变质;Ⅲ阶段为峰期变质,变质条件为T=580℃,P=1.31GPa,为角闪石—榴辉岩相变质;Ⅳ阶段为绿片岩相变质。构建的P-T轨迹显示了顺时针的演化特征,反映了宿松变质杂岩分阶段的、不等速的俯冲和折返过程:早期短暂的迅速俯冲→峰期缓慢俯冲→晚期可能的相对缓慢抬升。研究表明宿松变质杂岩的峰期变质条件偏离“俯冲梯度”线,显示了大幅增温、压力变化轻微的特征,这一增温可能是由于受到扰动的热结构恢复所致。结合前人对高压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条件的研究,认为宿松变质杂岩与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单元至少有0.5GPa的压力差,约15km厚的地壳损失,两者为太湖—马庙断层(F2)所分隔。  相似文献   
82.
石永红  康涛  李秋立  林伟 《岩石学报》2011,27(10):3021-3040
北大别榴辉岩温度条件的精确评价直接涉及到北大别变质单元性质的判定.由于榴辉岩温度分类方案的不同,以及温度估算时温度计选择和绿辉石Fe2+校正方法不同的影响,导致北大别榴辉岩温度评价和分类归属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此,本研究应用5个不同的温度计和4种不同的绿辉石Fe2+校正方法,评价了北大别北东地区榴辉岩的温度条件.研究显示,当应用Kogh (2000)的Grt-Cpx Fe-Mg温度计和设定绿辉石的铁为Fe3+/Fe2+=1∶1时,温度计算较为合理:P标定=3.5 GPa,温度范围为600~740℃或P标定=5.0GPa,温度范围为670~ 810℃.参照Carswell (1990)的温度分类,北大别榴辉岩应属于中温类型.但结合此次榴辉岩的地质特征、岩相学和矿物成分分析,以及前人的研究资料,北大别榴辉岩与中大别和南大别榴辉岩有明显的差异,其可能是在相对高温的条件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83.
以金藻(Isochrysis sp.)、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Parke)、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p.)、东营小球藻(Chlorella sp.)、小球藻(Chlorella capsulata Guillard)等五株富油微藻为实验材料,通过对比研究强弱光驯化后其叶绿素荧光和快速光曲线(RLC)的变化,比较了金藻与绿藻的光适应性。结果发现:弱光驯化后,五株微藻有效量子产量(ΦPSII)随着光照强度(PAR)的上升均呈下降趋势,但是其下降速率在不同藻株之间存在差异,其中以球等鞭金藻下降速率最小,小球藻下降速率最大;两株金藻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rETRm)及半饱和光强(IK)均高于三株绿藻,但是初始斜率(α)小于绿藻;强光驯化后,五株富油微藻的ΦPSII及α均明显下降,但两株金藻下降幅度均小于三株绿藻,而金藻的rETRm及IK始终高于绿藻。同样,不同藻株的快速光曲线下降斜率(β)也都呈下降趋势,但金藻β的下降幅度大于绿藻。上述结果表明:绿藻在弱光下有较强的光吸收能力,但其光利用能力及热耗散能力相对较差,在强光下易发生光抑制;强光驯化后,金藻比绿藻有更好的强光可塑性,属于耐光性强的潜力产油微藻。  相似文献   
84.
闽江河口芦苇和短叶茳芏沼泽土壤磷分级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是湿地生态系统必需的和重要的限制性养分元素,对比不同湿地植物土壤磷元素分级特征,对进一步认识湿地磷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在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选取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沼泽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全磷、有机磷和无机磷含量,并根据Chang S和Jackson M L的无机磷分级方法,将无机磷分为铁吸附态磷、铝吸附态磷、钙吸附态磷和闭蓄态磷,对比分析两种植物沼泽土壤磷元素特征。结果表明,无机磷是两种植物沼泽土壤磷的主要形态,其含量分别占芦苇和短叶茳芏沼泽土壤全磷含量的68.79%和59.29%。两种植物沼泽0~10 cm深度土层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10~50 cm深度土层的全磷含量则表现为芦苇沼泽显著高于短叶茳芏沼泽(p0.05)。芦苇沼泽10~50 cm深度土壤无机磷含量显著高于短叶茳芏沼泽,这是造成两种植物沼泽土壤全磷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无机磷分级进一步表明,芦苇沼泽土壤无机磷含量较高,由各形态无机磷(尤其是铁吸附态磷和闭蓄态磷)含量共同贡献。此外,不同形态磷含量与土壤p H、电导率、容重以及全氮和全碳含量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85.
安徽省宿松变质杂岩岩石学特征和锆石U-Pb年龄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石永红  王次松  康涛  徐旭峰  林伟 《岩石学报》2012,28(10):3389-3402
宿松变质杂岩的变质程度和变质年龄一致为人们所关注,且争论较多.为此,本次研究选择了宿松变质杂岩中3个石榴云母片岩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岩相学分析显示,该杂岩至少经历了3期变质事件,峰期变质矿物组合为石榴石+白云母+黑云母+斜长石+石英+帘石+金红石+方解石+磷灰石,没有任何超高压或蓝片岩相变质特征的印迹.温压评价表明,宿松变质杂岩峰期变质条件为T=460~540℃和P =0.85~1.10GPa,属于绿帘角闪岩相变质范畴.对这3个岩石标本的锆石U-Pb测年研究则表明,宿松变质杂岩具有4组年龄,其中来自锆石核部的年龄有3组,年龄分别为2.38 ~2.56Ga、1.97 ~2.19Ga和0.78~0.9Ga,均为碎屑锆石年龄,反映了该杂岩的物源的构成复杂性.来自锆石边部的年龄范围为248~255Ma,其Th/U比值为0.01~0.05,均<0.1,CL图显示边部锆石为片状和云雾状,为典型的变质增生锆石.根据矿物包裹体的拉曼光谱和岩相学分析,这些变质增生锆石为峰期变质阶段形成的,其加权平均年龄251±4Ma应为宿松变质杂岩的峰期变质时间.结合前人岩石学、年代学和构造背景的分析,宿松变质杂岩的北界应位于柳林-麻石沟-山龙一线.  相似文献   
86.
微藻生物柴油研究现状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建国  龙元薷  黄园  庞通  林伟  李凌 《海洋科学》2013,37(10):132-141
  相似文献   
87.
亚洲树轮稳定氧同位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轮稳定氧同位素作为一种高精度的古气候代用指标,在亚洲地区的发展起步晚进步快。树轮稳定氧同位素比率(δ18O)对区域气候信息有较强的记录能力,且与水汽循环关系密切,对于理解复杂的亚洲气候起着重要作用。亚洲地区树轮δ18O对温度的响应主要出现在高纬度地区,中低纬度树轮δ18O主要记录与水分(降水、相对湿度、PDSI等)有关的信号。对亚洲地区已发表的树轮δ18O与气候要素(温度、降水、相对湿度)的相关分析显著性统计显示,生长季气候对树轮δ18O至关重要,树轮δ18O 与温度的显著相关关系呈正相关,与降水和相对湿度的呈负相关,温度和降水通过降水δ18O影响树轮δ18O,但各自的信号强度存在区域差异,而相对湿度信号则广泛记录在不同区域不同树种之中。亚洲树轮稳定氧同位素研究集中于中低纬度地区,因而对大气水文循环的响应主要侧重于对亚洲夏季风和ENSO的研究,对季风降水的记录反映了季风活动的变化特征以及与之有关的环流信息;季节分辨率的树轮稳定氧同位素研究限于低纬热带亚热带区域,但对于理解区域气候和季风活动的年内变化、挖掘年轮不清晰树种的树轮学研究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8.
大别山的构造变形期次和超高压岩石折返的动力学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从构造关系上看,大别山可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3个构造系统,大别山南部构造系统为一套(原地)构造堆叠系统(相对的),从上到下依次为:(1)未变质的震旦纪一早三叠世沉积盖层,它被造山后的侏罗-白垩纪砂-砾岩不整合覆盖;(2)弱变质的新元古代板岩;(3)高压变质岩系(宿松群),这些变质岩系大多退变质为绿片岩相;(4)含柯石英榴辉岩超高压变质单元的异地系统;(5)未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原地(相对的)片麻岩系。北西-南东向的拉伸线理在各个地质单元均有表现。从动力学上看,上盘指向NW的剪切运动被后期的褶皱所改变,大别山中部为(混合岩)热穿窿改造系统,系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地体叠加了混合岩化作用的产物,它与超高压变质地体的界限为一拆离断层,而正是这个拆离断层使超高压变质地体向地表折返并经历了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作用。大别山北部为构造堆叠系统,早期的面理和南北向的挤压线理被轴面北倾的褶皱所改造,这种褶皱对应于大别山中部同折返期的韧性变形的隆升构造。同时建立了地球运力学模型并讨论了逆冲作用和正断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89.
对天山南麓库车坳陷砂岩全岩主元素分析表明, 沉积记录在下三叠统-中三叠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下白垩统-古新统、中新统-上新统等4个界面发生较大变化或突变, 这与砂岩骨架、碎屑重矿物的成分(组合)变化基本一致. 中生代~新生代沉积过程呈5段式发展: (1) 碎屑组合主要表现为从褐红色粗碎屑沉积到灰色-深灰色细碎屑沉积、红色中-细碎屑沉积、红色-杂色碎屑夹膏盐沉积, 最后转变为褐灰色粗碎屑沉积, 岩屑成分成熟度相应呈不稳定-稳定-不稳定-较不稳定- 极不稳定组合产出, 后晚侏罗世以碳酸盐岩等沉积岩岩屑的增加为显著特征; (2) 砂岩全岩的CaO和Fe2O3*+MgO 含量呈较高值-低值-高值-较高值-最高值序列变化, 后晚侏罗世急剧增高; (3) Al2O3/(CaO+Na2O)和 ln(Q/(L+CE))等反映碎屑成分风化指数的综合指标也呈较低值-高值-低值-较低值-最低值变化, 在后晚侏罗世显著降低. 第1和第2阶段和后 3 个阶段样品在 A-CN-K 和A-CNK-FM图上明显可分. 研究表明, 早-中三叠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是研究区古构造-古气候重要的变革期或转折期, 而晚白垩世、中-上新世前后不同的沉积体系域和类似的砂岩风化指数说明主要与古构造变动即山盆差异升降有关.  相似文献   
90.
从北淮阳构造带的多期变形透视大别山构造演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别山北部的北淮阳构造带主体由佛子岭群和庐镇关群构成. 北淮阳构造带没有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 但却具有与大别山其他地区相同的构造变形形式. 通过几何学、运动学及多期构造变形的研究, 论证了北淮阳构造带具有与其他地质单元相同的动力学背景. 同大别山中部穹隆及南部超高压变质地体相比, 由于北淮阳构造带的俯冲深度较浅, 从而保留了超高压变质作用之前的构造变形形迹. 结合同位素年代学的测量结果, 把北淮阳构造带的岩石变形划分为五期, 分别代表了早期板块会聚的变形痕迹(D1), 早期的构造折返(D2), 表示主变形期的晚三叠世的伸展作用(D3), 晚三叠世的重力滑脱伸展作用(D4)和白垩纪的伸展作用(D5). 结合大别山的岩石变形, 可以认为华南与华北板块碰撞造山过程大致经历了陆壳俯冲阶段, 同俯冲期的折返作用, 穹窿及其边缘的重力滑脱变形和混合岩化及岩浆侵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