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5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云南地区波速变化与强震孕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7年11月至2010年5月云南测震台网46个台站共31个月的连续测震记录,采用背景噪声瑞利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云南地区不同周期瑞利面波的相速度背景图像;用滑动时窗得到当前不同时段瑞利面波相速度图像,将当前速度图像减去背景速度图像,得到当前速度扰动图像;将不同时段的速度扰动图像与云南中强地震作对比研究,发现在该...  相似文献   
32.
倾斜扰动--一种可能的有效地震前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小地震时的倾斜记录和岩石破裂时的应变扰动记录提出,岩石破裂和微小地震可能引起倾斜扰动,这种扰动将可能是大地震的有效前兆。然而,如何区分干扰和前兆扰动还需仔细研究。  相似文献   
33.
Introduction ZHOU, et al (1994) collected and investigated periods of level deformation data from 1954 to 1992, and gained sequence of a picture per year (or several years) that vividly showed the varia-tion of the deformation field of Tangshan earthquake source area around the Tangshan diamond block which was 21.3. They indicated that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source area showed de-formation gap and the hard solid characteristic of relative stabilization or relative closedown. In the investig…  相似文献   
34.
孕震类型与应变成核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岩石强度的差异,组合成不同类型的试样,采用不同的加力方式,模拟不同的地震孕震类型,用多功能高频地震勘探仪和光线示波器对比记录各测点的应变变化。实验结果发现,在岩石主破裂前,不同类型试样各点应变都出现趋势性变化;除软包体型试样外,各点应变除趋势性变化外,都出现应变突变。据此提出应变成核概念。  相似文献   
35.
本文分析讨论了实验地震学研究中很少论及的岩石破裂和破坏的很大差异,指出仅以岩石破坏实验模拟地震特别是前兆研究存在诸多不足.建议以岩石破裂来模拟地震特别是前兆研究,由此可给出较为完整的地震活动图像.岩石破坏前兆已研究的相当多,但大破裂前则未必出现如破坏那样的前兆.大破裂前兆特征比破坏前兆更能反映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其识别更难,更符合实际.同时议及以岩样的整体黏滑模拟地震研究特别是前兆研究的不足.建议加强对局部现象——大破裂(或黏滑)的前兆特征、预测方法的深入仔细研究.  相似文献   
36.
采用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观测刻有不同“构造”的试样在加压过程中的形变,研究不同破裂孕育区所表现的不同应变异常场特征。其实验结果与大同6.1级地震前后的应变场分布和运用雷达差分干涉技术测量的西藏玛尼地震、张北-尚义地震后的形变结果对比发现:(1)在一个大地震前后,孕震区出现特征形变场并可以由实验验证;(2)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与雷达差分干涉技术相似,激光全息技术可以在各种模拟条件下研究多种形式的形变异常场特征。建议用雷达差分干涉技术测量和研究孕震过程中的形变场特别是临近大震发生前的形变场特征,并进行相应的实验和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37.
多波浅层地震勘探中的断层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多波勘探角度较全面地叙述浅层地震勘探中断层识别的文献不多见, 本文根据实际工作资料, 以多波勘探思想为基础, 从走时曲线、波形特征、震相特征、速度结构等多方面探讨了断层了的识别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 综合利用上述方法, 不仅能识别断层, 还能对断层的性质作研究, 能够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38.
组合坚固体应变扰动及波速异常的破裂前兆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昭永  王彬  杨润海  赵晋明  梅世蓉 《地震》1999,19(4):331-337
研究了高、低强度3段拼合岩石样品在单轴压缩和双轴单面直接剪切时的破裂特征及突发应变扰动与波速异常的破裂前兆。从分别置于高、低强度段上的应变变化看,在整个样品破裂前,低强度段(弱岩)先出现突发扰动,高强度段(强岩)后出现突发扰动。从分别穿过高、低强度段上的波速变化看,低强度段波速先出现下降,高强度段后出现下降。主破裂后明显的裂缝贯穿整个拼合岩样。进而讨论了坚固体孕震模式(主破裂前)的突发性应变前兆与波速异常的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39.
Hilbert-Huang变换中的一种端点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HHT方法中,边界处理问题是经验模态分解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处理不好会引起数据端部的“飞翼”,进而“污染”整个数据,使分解的固有模态函数失效。解决此问题有两种方法:在数据两端加子波和在数据两端各添加两个极值点。对仿真信号的处理证明这两种方法都是有效的,而后一种方法效果更好。利用后一种方法,对1996年丽江7.0级地震的一条强余震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分析,加深了对强地震动特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40.
<正>1研究背景实验室岩石加卸载破裂实验是认识和理解地震孕育现象和机制的重要手段。为了揭示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过程,众多学者在不同观测条件下开展了大量实验。除传统的应变、位移及声发射观测手段外,目前较为先进的方法是,基于岩石变形热红外观测系统以及数字图像互相关等技术观测介质的热场变化。但是,在野外地震观测中,可能无法使用上述观测手段对地下介质的应力状态和微小的应力变化进行高精度变化测量。可见,受严苛的观测条件所限,目前这些实验室观测手段尚难以应用于野外实际观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