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67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海水中的颗粒有机碳(POC)与生物的生命过程、初级生产力关系密切,是海洋食物链中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因此POC的分布特征可以有效反映其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利用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期间(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在南极半岛邻近海域采集的海水颗粒物样品,研究POC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斯科舍海0—200 m的POC浓度范围为7.44—193.52μg·L~(-1),平均浓度为(48.84±35.09)μg·L~(-1);南斯科舍海岭0—200 m的POC浓度范围为9.13—62.17μg·L~(-1),平均浓度为(29.76±14.12)μg·L~(-1);鲍威尔海盆0—200 m的POC浓度范围为5.87—270.72μg·L~(-1),平均浓度为(48.57±38.92)μg·L~(-1)。表层POC高值出现在斯科舍海区和鲍威尔海盆区,而低值出现在海岭区,与叶绿素a(Chla)的变化趋势一致,与营养盐的变化趋势相反。垂向分布上,各个区域POC平均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鲍威尔海盆和斯科舍海POC最高值都出现在25 m层。分析结果表明光合浮游植物是研究海域POC的主要来源, POC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温度、水团混合以及海冰环境。斯科舍海与鲍威尔海盆整体非生命POC占比高,可能是由于高磷虾生物量、海冰碎屑以及陆源输入的干扰;南斯科舍海岭整体非生命POC占比低。  相似文献   
42.
近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资源问题得到日益增加的关注,其研究从水资源短缺、供需平衡等内容转向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研究.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水资源研究,从系统循环的角度分析资源的流动性和持续性,能够揭示水资源-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中各要素的内在数量关系,提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价值观和方法论.首先,从模型拓展和实际应用两条主...  相似文献   
43.
通过研究不同材质、管径的地下管线的雷达图成像规律,利用地下管线探测生产项目进行了研究验证,选取钢管、玻璃、砼、塑料等不同材质的地下管线进行雷达探测实验,验证不同管线材质的雷达探测成像规律。然后在材质相同的条件下选取管径不同的地下管线进行探测分析,通过影像变化规律辅助判断识别管径大小,同时实现了典型的管径大小计算,并进行现场实际验证。  相似文献   
44.
厄尔尼诺事件是发生在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根据海表温度时空演化特征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即东部型、中部型。通过对再分析资料进行分析,指出不同类型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期,印度洋秋季Wyrtki急流(Wyrtki Jet,WJ)具有显著不同的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厄尔尼诺东部型事件发生期间,印度洋秋季WJ显著减弱,赤道印度洋表层海流表现为弱西向流;厄尔尼诺中部型事件发生期间,印度洋秋季WJ较历史同期水平增强。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类型厄尔尼诺事件通过影响印-太海区大气沃克环流系统,调制了秋季赤道印度洋海表风场,进而调制了印度洋秋季WJ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5.
我国土地利用/覆被研究的热点与应用发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国内土地利用调查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以下简称LUCC)的研究历程,认为20世纪80年代前的半个世纪,我国以土地调查为主的土地利用研究发展缓慢。到了80年代后,由于遥感技术由实验走向实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普及,加之IGBP和HDP两大组织发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得到了极大地推动。目前,该领域存在着技术潮流、驱动力研究潮流、环境效应研究潮流、景观生态学潮流等热点,这对于推动LUCC的多学科深入研究具有积极作用;指出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重技术轻学理"现象、微观机理研究不足、忽视土地利用替代性研究、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针对性不够、研究的服务对象单一等问题,LUCC研究要在克服这些问题中发展;由此提出,在经过一定的领域拓展、案例积累、技术准备等基础工作之后,我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应针对前述问题,加强理论建设,探索模型建立,拓展区域应用,发挥多学科核心作用,在理论建设、数学模型表达、机理探讨等方面,为现代地理学做出贡献,为地理学的社会作用和应用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46.
张楠  杨晓君  邱晓滨  刘一玮  杨洋 《气象》2018,44(1):118-131
2015年9月4日白天,天津出现突发性暴雨过程,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偏南气流与高压底部东北风相遇,在蓟州山区以南形成辐合,触发雷暴发展;雷暴形成后,回波形成"后向传播"机制,配合中低空的南风脉动,在天津北部形成南北向的"列车效应",导致北部强降水的发生;上游的高空槽降水在近地面形成冷池,其向东辐散气流与偏东风相遇,在降水区下游触发新的雷暴,使得雨带快速东移,且当辐散气流与偏东风相遇后,出现小尺度辐合性气旋式环流,导致下游强降水增幅;当高空槽降水云团主体移过城区后,在γ中尺度辐合流场作用下,触发小尺度对流云团的生成和发展,影响天津城区再次出现强降水。在短期预报过程中,预报员在大尺度模式环境场分析的基础上,对于中尺度模式仅参考了其降水预报,而忽略了对中尺度环境场的分析,分析表明,虽然中尺度模式对此次过程的降水时段预报存在偏差,但其中尺度环境场预报,可以为此次暴雨过程在短期时效内(24h)的预报订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Mongolia-Russia high-speed railways is a strategic move to promote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these countries, which will 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However, well-planned China-Mongolia-Russia high-speed railways demand accurately identifying construction risks, scientifically evaluating risk levels, and mapp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risks. Therefore, this study established the integrated risk evaluation model(IREM) to scientifically evaluate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risks of China-Mongolia-Russia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and determine their magnitud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Based on this analysis, we propose designs for the east and west China-Mongolia-Russia high-speed railway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to mitigate construction risks. Suggestions include developing innovative cooperation of the "high-speed railway for resources and market", strengthening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dissemination, and applying innovative engineering techniques and setting buffers; establishing collabora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s to mitigate the three major ecological risks in the China, Mongolia, and Russia trans-border areas; and promoting economic integration by improving strategic coordination. In summary, this study provides scientific support for designing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high-speed railways minimizing construction risks.  相似文献   
48.
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的能量场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采用视热源方程,视水汽汇方程,扰动能量方程和涡度方程对1979年6月的三次低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在低涡生成和发展过程中,积云和乱流引起的总热量的垂直涡旋输送很大。当大气处于条件不稳定时,γs<γ<γα,积云和乱流的这种输送结果,使得低涡的正涡度增长上升到较高层次;另外,积云和乱流对总热量的垂直涡旋输送使得低涡内扰动有效位能增加,然后向扰动动能转换,使低涡得以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9.
滇黔北坳陷及邻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8口钻井、2个剖面点的岩样观察和测试分析,滇黔北坳陷及邻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段是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的层段,有机质演化达到过成熟阶段。X衍射全岩分析表明,龙马溪组泥页岩由黏土矿物、石英、碳酸盐、长石、黄铁矿等矿物组成,黏土矿物则以伊利石为主。泥页岩的平均脆性指数56.11%~73.21%,压裂时易于形成网络裂缝;常规物性测试,孔隙度、渗透率很低,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级孔隙和裂缝发育。  相似文献   
50.
区域海洋减灾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量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有效开展防灾减灾,需要充分了解区域海洋减灾能力现状,从而科学确定未来减灾能力建设的优先领域及重点工程。首先梳理了能力评估与灾害管理阶段、能力建设优先领域、能力评估对象与建设主体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评估指标体系共性设计与区域个性的关系;其次,通过组织部门及地方的相关减灾机构与专家开展多方参与式讨论,综合了海洋、水文、气象、民政、应急、教育及综合减灾等多个领域专家的减灾经验,构建了区域海洋减灾能力评估三级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及136个三级指标;然后,基于专家问卷(有效问卷69份)及层次分析(AHP)方法,量化了三级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区域海洋减灾能力评估三级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成果已在相关市县开展了评估试点应用,为未来在全国范围开展区域海洋减灾能力评估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