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31.
一 我国新构造运动非常活跃,早在解放以前就已引起中外学者的注意,但尽那时的研究只是一些零星的粗浅观察,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生产建设的推动,特别是地震预测工作的推动,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才日益蓬勃发展起来。 解放以来,我国新构造运动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2.
北京八宝山断裂带近期构造活动及其和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地质、形变测量、地下水和小震活动等资料, 对八宝山断裂带的近期构造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 指出从1972年到1976年唐山地震前, 八宝山断裂活动方式在不同阶段表现不同.1973年9月以前为张性右旋运动, 从1973年9月到唐山地震前为压性左旋运动.其中有短期加速活动时期.断裂加速活动过程中, 在八宝山断裂西盘, 三口基岩深井地下水位的升降有明显的从南向北变化特征.1973年6月, 南部歇息岗井水位开始上升, 7月大灰厂井水位上升, 10月北部板桥井水位上升;另一次水位下降变化是1975年4月至7月, 是年4月南部歇息岗井水位开始下降, 5月大灰厂井水位下降, 7月北部板桥井水位下降.大灰厂的地形变和水位同时发生变化.上述现象可能解释为八宝山断裂蠕动是从西南向东北逐渐传递形成的.近十几年来, 八宝山断裂带附近的小震活动集中在该断裂的西北侧和在北西向南口——孙河断裂西南侧, 这可能是由于八宝山断裂蠕动在向东北方向传递过程中, 受到北西向的南口——孙河断裂阻挡所致.   相似文献   
33.
胡小猛  杨景春 《地理研究》2001,20(5):615-622
自1954年发现“丁村人”化石至今,“丁村组”的年代长期存在很大争论。通过对S5以来临汾盆地地貌沉积演化过程的研究,揭示出“丁村组”的堆积是在S1早期的一次区域构造抬升引起盆地湖退后才开始发生的,时间距今大约13万年。结合上覆“丁村组”的黄土古土壤分析,发现其堆积结束于距今约5.2万年。“丁村组”的堆积与气下S1古土壤的发育和L1黄土下半段的堆积几乎是同期的,其形成时代横跨了中、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34.
该文根据戴维斯山地演化模型 ,推导了四维剥蚀地貌的数学模型 ,阐述如何基于这个数学模型 ,采用计算机模拟四维剥蚀地貌。最后详细介绍两个四维剥蚀地貌的计算机模拟实例  相似文献   
35.
阐述了地衣形态量计法的基本原理和各种不同的具体量计方法及其在同震滑坡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指出将该方法应用于同震滑坡研究中,可以帮助提供地震时间、震中、地震频度、地震影响范围和地震断层的一些信息.  相似文献   
36.
关于“丁村组”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1954年,在山西省襄汾县丁村一带,发现晚于北京猿人的“丁村人”及大量动物化石和石器,并将产“丁村人”化石的砂砾层,命名为“丁村组”。但长期以来,关于“丁村组”的时代,并没有统一认识。对“丁村组”的层位、沉积相以及地貌和构造条  相似文献   
37.
用地貌学方法研究贺兰山山前断层全新世活动状况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本文根据穿过断层的45条冲沟中的裂点和阶地测量资料,论述贺兰山山前断层全新世以来的活动状况。我们认为全新世以来该断层至少有8次活动。最后一次断层活动错断了距今400年的长城,并在冲沟中形成一个裂点,该裂点现今已距断层陡坎约5米远。假定这次断层活动和1739年平罗大地震有关,求出裂点的溯源侵蚀平均速度为2.0—2.5厘米/年.根据两裂点间的距离和裂点的溯源侵蚀平均速度,并考虑到我国近5000年的气候有逐渐变干的趋势,求出断层活动的周期(表3)。从断层陡坎附近的各级阶地面之间的高差,求出断层各次活动的幅度(表4)。  相似文献   
38.
地貌旅游资源特征值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学认定和评价旅游资源是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的前提,该文以地貌旅游资源为例,研究旅游资源特征值评价模型的构建及旅游资源特征值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的实现,并将此模型应用于舒城县地貌旅游资源评价,与国家旅游局“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申请评定报告”中的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进行对比研究,证实了特征值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9.
近50a来玛纳斯河流量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玛纳斯河流域是北疆地区的一个典型流域,汇集十多条支流,河流贯穿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地表过程复杂。高山区的冰雪融水和玛纳斯河上游的降水是该流域的主要径流水源。笔者对玛纳斯河出山口红山嘴水文站的流量资料(1956-2003年)及石河子市的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1953-2003年)进行分析,介绍各自变化特点并建立它们之间的年均变化对比曲线,分析年均流量与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玛纳斯河流量与夏季气温的变化和降水量有更密切的相关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量显著增加,对降水和气温的变化有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40.
新疆玛纳斯湖变迁的气候和构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在卫星影像分析、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的资料研究,玛纳斯湖的气候演化背景和区域构造活动背景。然后从玛纳斯湖水面高低和空间位置两个方面讨论玛纳斯湖的演化历史。指出第四纪以来玛纳斯湖出现6次高湖面,经历古玛纳斯湖向北迁移-古玛纳斯湖盆形成-退缩-解体-衰竭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