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13篇
地质学   55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利用1∶2万土壤测量、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及激电中梯测量等方法对黑龙江黑河市古金厂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进行查证,发现Au等11种单元素土壤异常75处、组合异常6处、高磁异常5处和激电异常2处。在综合分析其地质背景基础上,对物化探异常套合处进行了槽探工程揭露,发现681.5高地金矿体。  相似文献   
42.
潮汕平原北西向断裂左旋走滑运动的地貌证据和速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处粤东的潮汕平原发育北西向与北东向两组活动断裂.经航片仔细解译,发现黄岗水断裂和丰顺-汕头断裂的部分段落呈明显水系左旋位错现象.野外调查证实了沿该两条断裂的地貌体位移,并选择3处位移点作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对被位移地貌体进行了采样测年.经计算,黄岗水断裂和丰顺-汕头断裂的全新世左旋走滑运动平均速率分别达1.11±0.09~2.69±0.24 mm/a和3.26±0.26 mm/a.这些较强活动的北西向断裂延伸入海与海域水深40~50m处的北东向牛山岛-兄弟屿-南澎列岛强活动断裂的交汇处是发生强震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43.
盲断裂、褶皱地震与新疆1906年玛纳斯地震   总被引:31,自引:18,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06年玛纳斯7.7级地震时沿准噶尔南缘断裂产生的地表破坏是由非构造成因的振动和重力效应而形成的。天山山前第二排逆断裂和褶皱带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沿带已发现了长约130km的断续的地表破裂和最新隆起带。所以1906年玛纳斯地震是沿北天山主逆断裂带发生在深部的一次盲断裂地震。地表变形主要以褶皱隆起为主,是一次典型的“褶皱地震  相似文献   
44.
东秦岭内部铁炉子断裂带的最新走滑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东秦岭内部铁炉子断裂错断晚更新世以来形成的水系位移测量和阶地砾石层的年代学研究,得到铁炉子断裂距今10万年以来的左旋位移约为125m,活动速率约为1.25mm/a。距今0.20~0.25Ma的中更新世中期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3.0~3.75mm/a。估算出东秦岭地区活动断裂系左旋活动速率约为2.25~4.75mm/a,它大致反映了中晚第四纪华南与鄂尔多斯、华北平原活动地块向东滑动速率的差异。  相似文献   
45.
在1:25万鸡西市幅区域地质调查中,于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阿尔布——赛诺曼期猴石沟组砂岩中发现大型脊椎动物化石。经野外初步鉴定,主要为恐龙(?)化石,此外还有龟化石和鱼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对重新厘定地层时代、进行区域地层划分及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6.
西南天山柯坪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地壳缩短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柯坪逆冲推覆构造带是西南天山山前晚新生代以来形成的活动逆断裂-褶皱带,由5~6排近平行的弧形褶皱带组成,出露地层为寒武系—第四系。背斜形态多为复式箱状背斜和不对称的斜歪背斜,分别与断层弯曲背斜和断层扩展背斜的几何形态一致。地震勘探资料显示,各褶皱带前缘活动逆断裂在深部归并于统一的、由寒武系中的石膏层组成的滑脱面。滑脱面深度具有南浅北深、东浅西深的特点,皮羌断裂西侧滑脱面深度约为9km,东侧滑脱面深度为5km。在柯坪逆冲推覆构造中部的皮羌断裂东西两侧各5km和8km的位置,以断层弯曲褶皱和断层扩展褶皱构造模型为指导,用线长平衡的方法完成了2条长度分别为78km和73km的平衡地质剖面,恢复到变形前的形态后计算出这2条剖面上的地壳缩短量分别为40km和45km,缩短率为33%和37%。由于对柯坪逆冲推覆构造开始形成时间的证据较少,所以要计算长期的缩短速率是比较困难的。对比天山南麓库车活动逆断裂-褶皱带的形成时代,以及柯坪逆冲推覆构造与印干断裂的关系,认为柯坪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第四纪早期的西域砾岩沉积阶段,按距今2.5Ma计算,柯坪逆冲推覆构造的地壳缩短速率是15.4~17.3mm/a  相似文献   
47.
北天山地区活动逆断裂-褶皱带构造与潜在震源区估计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天山山前逆断裂-褶皱带是典型的大陆内部活动挤压构造,该地区的地表活动构造、隐伏活动构造及活动背斜都受地下深处近水平滑脱断层控制。对1906年玛纳斯地震(M7.7)的发震构造、地表变形与破裂特征和山前活动逆断裂带上古地震的研究表明,北天山山前隐伏活动深断坡具备大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大致以金钩河为界分为东西两段,相应地构成两个大地震潜在震源(M8)。山前第2条玛纳斯逆断裂-褶皱带和第3条独山子逆断裂-褶皱带中的各个活动背斜,以及西湖隆起等可能是8个中强地震的潜在震源(M6)。  相似文献   
48.
发育在北天山山麓的活动断裂褶皱带属于向前扩展的薄皮构造,且所有的背斜都是断裂扩展褶皱,主滑脱面距地表8~9km深。距今292万年以来,地壳缩短13.5~14.6km,缩短率是4.62~5.0mm/a。自30000年前至今,准噶尔南缘断裂和齐古道断裂褶皱带的活动十分微弱,而独山子和玛纳斯道断裂-褶皱带则是活动褶皱-断裂带。北天山地区普遍发育三级阶地,受活动逆断裂和褶皱的影响,均产生褶曲变形和错断。距今12000~13000年以来,吐谷鲁逆断裂-背斜的垂直滑动速率、抬升速率、缩短速率分别是0.83~0.91、3.46~3.75和1.23~1.33mm/a。1906年的玛纳斯地震发生在一条盲断坡上,但是其同震破裂和褶皱隆升却出现在玛纳斯逆断裂-褶皱带上,震中距玛纳斯逆断裂-褶皱带约40km。揭示出北天山挤压拗陷区的孕震构造是一个由深部盲断坡-滑脱断层-浅层断坡构成的复杂构造系统。通过上述活动构造和古地震研究的结果可以推测,天山北麓未来发生大震(M≥7.0)的位置可能是在呼图壁河至金沟河段和金沟河至奎屯河段的齐古道断裂-褶皱带上,其震级相当于1906年玛纳斯地震。乌鲁木齐挤压坳陷中的活动逆断裂褶皱带上只有发生M≤6.0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9.
杨晓平  冯先岳 《内陆地震》1997,11(4):361-378
发育在北天山山麓的活动断裂褶皱带属于向前扩展的薄皮构造,且所有的背斜都是在断裂扩展皱,主滑脱面距地表8~9km深,距今292万以来,地壳缩短13.5~14.6km缩短率是4.62~5.0mm/a,自30000年前至今,准噶尔南缘断裂和齐古逆断裂褶皱带的活动十分微弱,而独山子和玛纳斯逆断裂一褶皱带则是活动褶皱-断裂带,北天山地区普遍发育三级阶地,受活动逆断裂和褶皱的影响,均产生褶曲变形和错断,距今1  相似文献   
50.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active block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with surface ruptures as well as major and subordinate active faults.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first-order blocks. They are the Markam block (I), the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 (II), Baoshan-Pu'er block (III), and Mizhina-Ximeng block (IV). Cut by sub-ordinate NE-trending active faults, the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 (II)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sub-blocks: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sub-block (II1) and the middle Yunnan sub-block (II2), while the Baoshan- Pu'er block (III)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ree sub-blocks: Baoshan sub-block (III1), Jinggu sub-block (III2), and Mengla sub-block (III3).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offset landforms is carried out and the basic types of active faults and their long-term slip rates along the major boundaries of active blocks of different orders in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are determined, through slip vector analysis, the motion states of the active blocks are clarified and the deformation coordination on the block margins is discuss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tectonic motion of the blocks in this region is a complex or superimposition of three basic types of motions: southeastward sliding, rotating on vertical axis, and uplifting. The Markam block (I),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sub-block (II1), and middle Yunnan sub-block (II2) have a southeastward horizontal sliding rate of 1-5 mm/a, clockwise rotating angular rate of 1.4-4(/Ma, and uplifting rate of about 1 mm/a. The Baoshan-Pu'er (III) and Mizhina-Ximeng (IV) blocks have also been extensively clockwise rotated. This pattern of motion is a strain response to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ian and Eurasian plates and the localized deformation and differential slip on the block margins associated with the northward motion of the Indian Plate. Because a set of transverse thrusts between the blocks absorbs and transforms some components of eastward or southeastward sliding motion, the eastward escape or extrus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limited as "imbricated thrusting transformation-limited extrusion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