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0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1.
许斐  杨守业  展望  李超  钱鹏 《地球化学》2011,40(2):199-208
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在南通长江干流每周采集一次表层悬浮物样品,共51个,分析了其粒度、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氮(PN)含量以及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组成,研究了下游干流颗粒有机碳组成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悬浮物的平均粒径在一年内变化不明显,而POC和PN含量呈现洪季缓慢减小,枯季增加的趋势;δ13C...  相似文献   
82.
杨承帆  杨守业  苏妮 《地质学报》2015,89(Z1):290-291
<正>化学风化作为地球表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过程,起着联系地球表层各圈层的纽带作用,在对地球不同圈层中元素进行再分配的同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全球气候,因此化学风化与各圈层相互作用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  相似文献   
83.
山地小河在地球环境变迁和大陆边缘物质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受人类活动干预影响越来越明显。相比世界大河而言,中小河流多具有瞬时大通量、快速物质转换、易受极端事件和人类活动影响,且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等特点,但学术界对它们的研究很薄弱。目前迫切需要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思路来重新审视中小河流在圈层相互作用中的角色,加强中小河流地学的系统研究,尤其是通过系统的野外观测与采样分析,积累较长期的实时连续现场水文泥沙等多参数观测资料;同时利用多学科交叉和多方法集成的研究手段,重点研究在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的双重因素驱动下,世界主要大陆和岛屿地区代表性的中小河流入海物质的通量与组成,向边缘海和全球大洋的物质输运、埋藏与循环过程,以及对不同尺度的全球气候变化和海陆物质循环的响应和影响;重点揭示不同纬度、地带性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中小河流代表的源汇体系特征,及与世界大河源汇体系的差异,深入理解地球表生过程和全球海陆相互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84.
对长江口泥质沉积区ZK6孔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同位素测年、8个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Ni、Pb、Zn)含量对比分析,综合评价了1500年以来沉积物粒度和重金属元素垂向变化特征,并从长江流域环境变化的角度揭示了流域人类活动对长江口沉积物元素赋存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ZK6孔平均沉积速率为1.85cm/a;As、Cd自底部到顶部表现出元素含量一直在逐步升高的趋势;Cr元素自底部到顶部,表现出元素含量逐步降低的趋势;Cu、Hg、Pb、Ni、Zn元素,表现出自底部到顶部先逐步降低后又含量升高的趋势;除Cr外其他几个元素自2m以浅含量明显升高、变幅增大。8个重金属元素对长江流域环境变化的响应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d>As>Hg>Cu>Pb>Zn>Ni>Cr。Cd、As、Hg是长江流域特别需要加强环境风险监控的指标,潜在的含量变化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5.
粘土矿物保存海洋沉积有机质研究进展及其碳循环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沉积物吸附有机质的量和有机质循环周期与粘土矿物类型和吸附方式密切相关,并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粘土吸附有机质有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之分,前者主要存在于粘土的微孔隙中,参与年、十年或百年尺度的循环;后者主要存在于粘土矿物层间和外表面,稳定性较好,有机质易于保存,可参与百万年或更长时间的循环,这种不同时间尺度内的碳循环,将会改写海洋沉积物有机碳“源”、“汇”的关系。不同类型粘土矿物的性质存在差异,决定了吸附有机质量的多寡,蒙脱石的吸附量远大于伊利石的吸附量,这可能是造成全球不同海域中有机碳“源”、“汇”变化的原因。海洋沉积物处于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交汇地带,有机碳的差异和变化,都会对全球碳循环及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中国南方灯影峡期(晚前寒武纪)是白云岩广泛发育的海洋碳酸盐沉积时期,在灯影组.中部发育从海水直接沉积、沉淀的原生白云岩,目前仍保留其原始组构特征。从40个原生白云石(岩)中测得:泥晶白云石的δ13C值为3.64‰,δ18O值为-1.17‰(n=6);藻白云岩的δ13C值为3.52‰,δ18O值为-1.86‰(n=15);海水纤状白云石胶结物δ13C值为2.90‰,δ18O值为-2.65‰(n=8);海水刃状白云石胶结物的δ13C值为2.96‰,δ18O值为-2.41‰(n=8);泥晶纹层和海水纤状白云石胶结物的δ13C值为2.79‰,δ18O值为-3.13‰。40个岩样的δ13C平均值为3.25‰±0.44‰,δ18O平均值为-2.12‰±0.98‰(均以PDB标准)。对于灯影峡期海相白云岩的原始δ13C和δ18O值,不采用所有样品的平均值,而是采用原生白云石沉积物与海水白云石胶结物δ13C值和δ18O值两个图示分布区重叠部分的最重同位素值,即:δ13C值为4.43‰(PDB标准),δ18O值为-0.62‰(PDB标准),将其作为灯影峡期海洋碳酸盐岩的原始同位素组成。对海水原生白云石胶结物包裹体盐度进行了测定,海水δ18O计算值为2.90‰(SMOW标准),用原始δ18O值计算的原生白云石形成时的海水温度为40.8 ℃。这说明中国南方灯影峡期的海洋为炎热的较高的海水温度环境。  相似文献   
87.
长江与黄河沉积物REE地球化学及示踪作用   总被引:66,自引:4,他引:62  
杨守业  李从先 《地球化学》1999,28(4):374-380
长江与黄河沉积物的稀土元素(REE)组成特征不同。长江沉积物REE含量较高,元素含量变化也大于黄河样品;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式表明长江沉积物的(La/Lu)N、(La/Yb)N、(Gd/Yb)N的值也相应地比黄河沉积物中的高10%左右,分布曲线均呈明显的石倾状,轻重稀土分馏明显,相对富集LREE。且长江样品比黄河样品更富集LREE,但Eu亏损不及黄河样品;两者的北美页岩标准化曲线均呈平坦稍右倾状,具有  相似文献   
88.
当前有关中国北方黄土的研究已趋于成熟,但就其下伏红黏土序列的研究却存在不少分歧。通过回顾近年来中国北方红黏土序列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着重从铁锰胶膜角度来分析其可能会给红黏土研究带来的影响,旨在对以后的研究起到一定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89.
原生白云石与交代白云石的矿物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生白云岩存在于上震旦统灯影组中,选取纯净的未受后期成岩作用影响的原生白云石样品与各时代的交代白云石样品进行矿物学的对比研究,获得重要的对比标志。研究表明,原生白云石具有从海水原始沉淀、沉积的矿物晶体形态、均匀稳定的Mg和Ca元素分布、理想的晶体化学组成、特有规则的晶体调制微结构和低正δ~(13)C、低负δ~(18)O值等特征。这些特征与交代白云石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90.
位于里海北部的伏尔加三角洲属河控型三角洲,其水下坡度极度平缓。近百年来里海海平面升降幅度达3.46m,其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900-1929年缓慢下降期,平均下降速率为1.1cm/a;1930-1977年快速下降期,平均速率为6.3cm/a;1978-1999年为快速上升期,平均上升速率达到8.8cm/a。在海平面下降阶段,伏尔加三角洲增长幅度达到每年2-180km^2,这是由于河流泥沙的沉积和浅水区出露水面而造成。海平面上升之时,较浅水下三角洲部分成为“缓冲带”,降低了海平面上升对三角洲的影响。尽管近20多年来海平面迅速上升,伏尔加三角洲并未发现海岸侵蚀、湿地损失、盐水入侵、海岸洪涝灾害等一般大河三角洲常见的现象。对比其它三角洲可以发现,各个大河三角洲各以不同的方式响应海平面的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