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韧性的特征与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逸  纪捷韩  张一帆  杨宇 《地理研究》2020,39(9):2029-2043
当前区域经济韧性的测度研究的测度维度较为单一地聚焦在GDP之上,缺乏揭示韧性在其它经济指标上的表现;同时过于注重区域内因素,忽略了外向联系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选择5个经济指标对大湾区的经济韧性进行多维度测算,并借助关系经济地理学理论视角,对区域内部差异的形成原因给予解释。主要得到三个结论:第一,区域的经济韧性难以从单一维度来判定,多维度指标所揭示的经济韧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GDP所表现出来的区域经济韧性较为保守,而就业指标所表现出来的经济韧性变动较大。第二,大湾区内部各城市的经济韧性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与区位和GDP规模无显著关系,而与其产业经济结构和嵌入全球生产网络方式有显著关系。第三,湾区城市在经济韧性表现的差异可以用战略耦合来进行初步解释,深圳因自主耦合而经济韧性表现最佳,佛山和广州次之,香港和澳门因以依附耦合的方式嵌入全球金融和酒店网络,因而经济韧性相对较差。本文为经济韧性研究提供了大湾区案例和新的分析视角,推动了关系经济地理学在经济韧性研究中的应用。本文建议未来要重视基于定性方法的经济韧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2.
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人地关系的全球模式与区域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毅  杨宇  康蕾  王云 《地理研究》2020,39(9):1949-1957
全球化时代人口、产业、能源、贸易等关键生产要素跨区域快速流动,人地关系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孤立化走向网络化,地理尺度被充分放大,标志着人地关系从区域性向全球性转变。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之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其人地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亟需重新认识和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人地关系的全球配置与区域响应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和区域尺度合理配置人地关系核心要素,建设世界一流湾区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在把握新时代人地关系的全球性转变基础上,对粤港澳大湾区人地关系研究进行了展望:① 从理论上探讨世界一流湾区人地关系从区域性转向全球性的一般模式和规律;②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人地关系的全球配置过程及其驱动因素变化;③ 剖析全球模式下湾区内部的区域响应差异与区域协同机制;④ 探索“创新-产业-环境”关键系统全球模式的重构路径;⑤ 提出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人地关系的优化与调控路径。  相似文献   
133.
两村民签订协议书,等面积置换部分承包地,约定分别用于养虾和建房。其后,一方反悔,诉至法院,要求返还耕地并恢复耕地原貌。法院经过一审、二审,判决换地协议无效。然而,法院再审时,推翻之前判决,认为本案属于行政机关调整的范畴,驳回原告起诉——  相似文献   
134.
安宁  杨宇  杨晓婷 《地理学报》2023,(12):2958-2972
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反映了人类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过程,涉及复杂的人地互动关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中国跨境基础设施活动在不同尺度空间范围内开始显著增长,引发了学者对相关议题的密切关注。本文比较了中外地理学研究对基础设施相关议题的关注,反思了地理学视角下基础设施研究的重点议题,认为基础设施映射了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目的与方式的变化。当前国内地理学研究更注重基础设施的经济功能属性,而国外更关注基础设施所涉及人地关系中“人”与“地”的异质性。本文认为这种学术边界是由社会发展阶段对基础设施的不同诉求所导致的,其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在对国内外地理学有关基础设施研究差异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本文从更加动态、多维、系统以及关系化的本体观讨论了基础设施如何对人地关系进行校正和调节,并探讨了这一系统基础设施本体认知背景下基础设施涉及的核心地理学议题。从学理上来说,本文整合了地理学中国内外基础设施研究的本体差异,为国内外地理学研究进行有效的对话构建了一个统一的概念框架和本体基础。从应用价值来看,在中国“走出去”战略基础设施先行的背景下,本文对中国海外基础设施建设活动也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