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132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211.
In this paper, we have proposed an alternative seismic hazard modeling by using distributed seismicites. The distributed seismicity model does not need delineation of seismic source zones, and simplify the methodology of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Based on the devastating earthquake catalogue, we established three seismi- city model, derived the distribution of a-value in northern China by using Gaussian smoothing function, and cal-culated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distributions for this area with 2%, 5% and 10%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 in a 50-year period by using three attenuation models, respectively. In general, the peak ground mo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s are consistent with current seismic hazard map of China, but in some specific seismic zones which in-clude Shanxi Province and Shijiazhuang areas, our results indicated a little bit higher peak ground motions and zonation characters which are in agreement with seismicity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these areas. The hazard curve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Beijing, Tianjin, Taiyuan, Tangshan, and Ji’nan, the metropolitan cities in the northern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angshan, Taiyuan, Beijing has a higher seismic hazard than that of other cities mentioned above.  相似文献   
212.
西藏高原不同时段雪灾的空间分布及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清  杨勇  石磊 《中国沙漠》2013,33(2):396-402
利用西藏高原38个气象站自建站以来至2008年的10月至翌年4月逐日积雪资料,依据积雪深度和积雪持续日数两项要素组合的雪灾等级指标,分析了前冬、隆冬和春季3个时段西藏高原不同等级雪灾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主要有3个雪灾发生高频中心区,即以聂拉木为中心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区、以嘉黎为中心的那曲地区中东部区及以错那为中心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区;在时段上雪灾主要出现在前冬和隆冬,春季最少,但在前冬和隆冬雪灾频率分布有较大的空间差异;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区、阿里地区、那曲站以中灾和重灾为主。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数据,对区域性雪灾异常年和无雪灾年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前冬和隆冬北半球500 hPa中高纬环流非常相似,自大西洋东海岸向东至西太平有显著的“+-+-”波列,而春季中高纬从欧洲西部为“-+-+-+”波列;3个时段欧洲大陆长波槽脊异常加强,经向环流发展;前冬和隆冬欧亚大陆高度距平场为西高东低,春季正好相反;雪灾年与无雪灾年极涡、乌拉尔山高压脊、贝加尔湖高压脊和北美大槽的强度、位置有较大的差异,而东亚大槽只是春季有所差别外其他时段不明显。  相似文献   
213.
214.
相干体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地震解释技术之一,已由第一代互相关算法(C1)、第二代多道相似算法(C2)发展到第三代多道特征值相干算法(C3).常规的基于特征值的第三代相干(C31)定义为第一特征值与所有特征值之和的比.当采用最主要的3道算法时,也可以用Randen等(C32)、Bakker(C33)、Donias等(C34)、Wu(C35)给出的相干公式进行计算.本文比较了这5种表征方法,模型测试和实际应用结果表明:(1)C31、C34、C35都可以较好地表征相干,当储层较平时C35有不错的抗噪性,对于复杂断块储层,C31即俗称的第三代相干应是首选;(2)储层简单时C32特征值计算结果为负值,储层复杂时其特征值有正值也有负值,物理含义不明确,应用效果也不好;(3)C33计算的是不相干属性,抗噪性一般.在特征值相干的计算过程中,数据道计算窗长度的选取很重要,对于精细勘探而言,拟根据目标体的大小,在1/2波长到3/2波长时窗范围内,选取不同大小时窗,进行分级对比研究.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广大解释人员如何用好相干体这一实用技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15.
极区海冰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的固定冰普遍存在于其沿海地区,中山站周边固定冰一般在11月中下旬达到最厚。海冰厚度是海冰的重要参数之一,2016年在南极中山站附近3个站点(S1、S2、S3站点)共布放了4套温度链浮标,包括1套SIMBA (Snow and Ice Mass Balance Array)温度链浮标和3套太原理工大学温度链浮标(TY温度链浮标),SIMBA温度链浮标每天观测4次,TY温度链浮标每小时观测1次。利用浮标观测的温度剖面以及海冰和海水间不同介质温度差异计算得到海冰厚度。在S3站点,同时布放了SIMBA温度链浮标和TY温度链浮标。温度链浮标计算冰厚和人工钻孔观测冰厚比较结果显示,S1站点TY温度链浮标计算的海冰厚度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3 cm和14.7 cm,S2站点和S3站点分别为6.6 cm、6.9 cm以及4.0 cm、4.8 cm。S3站点的SIMBA温度链浮标计算冰厚和人工观测冰厚的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为8.2 cm和9.7 cm。因而S3站点TY温度链浮标计算的海冰厚度更接近人工观测的结果。进一步对Stefan定律海冰生长模型进行对比,模型计算得到的海冰生长率为0.1~0.8 cm/d,生长率快于TY温度链浮标的结果,且受积雪影响明显。相比于卫星遥感反演冰厚的误差和观测时段的限制以及有限的人工观测,2种温度链浮标未来对于中山站附近海冰的长期监测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16.
GM Boo是一个已经被发现超过10年的短周期(约0.36天)相接双星。获得了GM Boo在2010到2015年新观测的多波段时序测光数据及其低色散光谱。从光变曲线中提取了19个新的光变极小时刻,并结合历史数据推导出该双星轨道周期增长速率d P/dt=1.06×10~(-7)d·y r~(-1)。Wilson-Devinney程序被用来分析GM Boo的测光轨道解。得出它是一个典型的W次型的过相接双星系统,其质量比约为q~1.22,相接度约为f~11%。模型中添加了2个黑子拟合不对称的光变曲线,说明此系统具有较强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217.
利用库车、塔西南和塔东南地区典型剖面等基础资料,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对比分析三大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特征,进一步探讨控制前陆冲断带差异变形特征的主要因素。塔里木盆地周缘前陆盆地构造变形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剖面上的分层差异性和平面上的分带、分段差异性。库车前陆冲断带发育4套滑脱层,剖面上深、中、浅层构造样式差异明显;塔西南前陆冲断带发育3套滑脱层,构造分层特征较为明显;塔东南前陆冲断带发育2套滑脱层,构造的分层性与库车、塔西南前陆冲断带比较则相对简单。区域构造应力场、盆地边界等则控制了前陆冲断带变形样式的分段、分带差异。库车前陆冲断带与天山构造带走向一致,具有明显的构造分带性,在局部应力调节处表现出一定的构造分段性差异;塔西南前陆冲断带与昆仑山挤压方向呈不同角度相交,沿走向上体现出明显的构造分段性,在各段存在分带差异;塔东南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性明显,分别与西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主控作用有关,向盆地方向分带特征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218.
通过对气候变化研究所要用到站点的地面气候资料在观测站点确定及在收集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各种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得出:进行气候变化的研究时,首先应评估站点的代表性范围以决定气候资料是否可用;其次应详尽了解站点的历史沿革资料,以便掌握气候资料在收集过程中其代表性是否发生变化;最后考察观测时期内气候资料是否具有均一性,以便考虑是否要对其作序列订正。  相似文献   
219.
呼和浩特市近46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呼和浩特市1961—2005年逐月日照时数以及与日照变化相关的总云量、低云量、烟雾日数和浮尘日数等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呼和浩特市日照的变化及日照减少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日照时数近46年减少了377小时,减少趋势非常明显,并呈阶段性变化;1989年之前为日照时数偏多期,从1987年日照时数开始减少,在90年代之后下降趋势明显加快。这与20世纪90年代之后低云量、总云量和雾日数增加的增加趋势相一致。说明90年代后期低云量、总云量和雾日数的增加,是导致呼和浩特市日照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20.
近47年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汛期降水量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晓清  唐叔乙  罗布次仁  杨勇  永红  石磊  姜兰 《气象》2010,36(12):68-73
根据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4个代表站(拉萨、泽当、日喀则和江孜)近47年(1960—2006年)月降水量总量资料,利用墨西哥帽小波函数,分析了该地区近47年汛期(5-9月)降水量序列的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汛期降水量存在准14年和准2年的周期振荡,其中日喀则和江孜站以准14年的周期为主,而拉萨和江孜站以准2年周期为主;在12-16年左右的时间尺度上经历了8个干湿交替,而准2年周期在1964-1976年和1984-1997年期间表现得尤为显著;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8年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显著;在近47年内有5个时段出现了不同尺度周期振荡同位相叠加,致使降水量异常年份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