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6篇
天文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纵观整个亚洲大陆,近八十年来7级以上的强震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及其邻区。集中在由帕米尔到贝加尔,再经我国甘、川、滇及喜马拉雅山所围限的近似等边的三角形区域内,我们称之为我国西部及邻区的强震三角域。针对这一地区的强震和构造活动及其力源,中外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工作。  相似文献   
22.
研究了2-(2-喹啉偶氮)-1,3-二羟基苯(QADHB)与铀的显色反应,在TritonX-100和F-存在下,pH7.8的三乙醇胺-HCl缓冲介质中,QADHB与U(Ⅵ)、F-反应生成1∶1∶1紫色三元稳定配合物,配合物的λmax=560nm,ε=7.41×104L·mol-1·cm-1。铀含量在0~2000μg/L内符合比尔定律。环境水样中的铀经磷酸三丁脂萃淋树脂固相萃取柱分离和富集后测定。方法已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分析结果与国标(5-Br-PADAP)法一致,相对标准偏差(n=5)为2.4%~4.7%,回收率为96%~105%。  相似文献   
23.
本文讨论的区域大致在N24°—N26°,E99.5°—E102°的范围内,位于喜马拉雅—缅甸弧形构造带的东缘,构造现象丰富多彩,地震地质问题鲜明突出。 本文建立在对中新生界的发育与变形的分析基础上,指出自上新世以来,本区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下,受到强大的南西西—北东东方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地壳迅速收缩并增厚,基底断裂,盖层褶皱,推复构造发育,准平原解体,山系和盆地形成,这种构造运动目前仍在继续,是本区地震发生的基本因素。 另外,我们扼要地分析了对区内构造发育起控制作用的深断裂,并讨论其在本区地震地质学中的位置。 对于区内的构造应力场与地震应力场、地震与构造问题,作者也提出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