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2篇 |
大气科学 | 18篇 |
地球物理 | 12篇 |
地质学 | 43篇 |
海洋学 | 11篇 |
综合类 | 8篇 |
自然地理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3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正东南亚测绘协会的概述东南亚测绘协会于1995年3月15日在吉隆坡成立。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7月6日,东南亚测绘协会有67个会员单位,其中印度尼西亚有6个会员单位,新加坡有9个会员单位,文莱有4个会员单位,马来西亚有23个会员单位,泰国有2个会员单位,菲律宾有7个会员单位,越南有3个会员单位,柬埔寨有1个会员单位,中国有12个会员单位。云南省测绘学会于2006年被东南亚测绘协会吸收为会员,湖北省测绘学会在第44届东南亚测绘协会理事会上被批准成为东南亚测绘协会正式团体会员单位。随后,有一些中国公司陆续正式成为东南亚测绘协会的公司会员。 相似文献
122.
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红外光谱仪、电子探针、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以及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对不同深浅的秘鲁产粉色蛋白石样品进行了物相组成及颜色成因的测试和分析。结果显示,粉色蛋白石的主要矿物组成为Opal-CT、坡缕石、石英和水,且水的类型较为丰富,包含了结晶水、结构水和沸石水。结合X射线粉晶衍射、红外光谱及电子探针分析认为粉色蛋白石的颜色与坡缕石有关,且通过XRD定量分析坡缕石的含量,认为其与颜色呈正相关。综合紫外-可见光光谱、电子探针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结果分析,粉色蛋白石的颜色与坡缕石结构中的有机物醌和β类胡萝卜素及Mn2+有关,且Mn2+含量越多,颜色越深,同时提出了Fe3+对颜色的影响,发现Fe3+只出现在了深色样品中。 相似文献
123.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分析环境地质样品中的Cd时,Zr、Mo元素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会对Cd造成严重干扰,导致结果有明显的偏差。针对此问题,本文建立了膜去溶-ICP-MS直接测定环境地质样品中微量Cd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可有效地消除Zr、Mo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对Cd的干扰,保证结果准确、可靠。膜去溶-ICP-MS相比于常规ICP-MS测定Cd的方法,可将Zr、Mo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对Cd的干扰降低到0.001%,检测灵敏度提高3.5倍左右。在给定条件下,Cd的检出限为0.28 ng/L,测定下限为2.2 ng/L,精密度(RSD,n=12)为2.2%。利用该方法分析20种岩石、土壤和沉积物国家标准物质的测定值与标准值相符,表明膜去溶-ICP-MS法直接测定环境地质样品中痕量或超痕量Cd时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同时,用该方法对2016年中核集团组织的实验室间两个比对样品中的Cd进行测定,稳健Z比分数分别为0.500和-0.964,Z的绝对值都小于2。 相似文献
124.
125.
2012年,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与湖北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在武汉签署合作协议。原湖北省测绘綱言息局相关领导出席仪式。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亚洲区商务发展总监Darren Jensen先生、湖北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理事长张建仁同志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 相似文献
126.
127.
128.
129.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结合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路和重大部署,以及"3S"技术等现代科技发展进展,提出8条提高农业综合抗旱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0.
选取1981-2016年中国江淮地区28个气象站的0~20 cm地温观测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得到江淮地区0~20 cm地温及气温多时间尺度的振荡规律。结果表明:江淮地区全区域有明显的空间一致性,特征向量值在全地区均为负值,时间系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正转负。1981-2016年江淮地区浅层地温和气温均表现为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0 cm地温的气候倾向率为0.65℃·(10a)-1,增温幅度大于5~20 cm层地温及气温。0 cm、5 cm、10 cm、20 cm四层地温及气温分解后的IMF1和IMF2分量的周期分别为准3年和准7年,且80年代的振幅要小于之后的年份,表明浅层地温及气温在80年代是稳定少变的,进入90年代波动幅度增大。年际变化在江淮地区0~20 cm地温及气温的长期变化中占主导地位。对36年0~20 cm地温的气候平均值进行分解可得,江淮地区各站点浅层地温的延伸期尺度周期基本分布在准12~16天和准26~33天两个周期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