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118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51.
非洲东南部晚更新世植被重建及对比研究有助于理解区域气候变化过程和驱动机制。本研究依托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1航次科学任务所获取的U1477B海洋钻孔,对其上部4~37 m的沉积岩芯的79个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重建了30~5 ka B. P.的区域植被和气候变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钻孔岩芯整体以草本植物禾本科(Poac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花粉为主,平均约占75.5%;木本植物花粉较少,以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豆科(Fabaceae)、使君子科(Combretaceae)和红树科(Rhizophoraceae)等为主;孢粉组合记录了钻孔孢粉源区赞比西河流域的植被特征。在时间演化序列上,钻孔沉积物孢粉组合变化反映出明显的冰期-间冰期(全新世)的植被变化特征:末次冰期(30~17 ka B. P.)以禾本科、莎草科等草本花粉为主,平均约占82.2%,以草原/草甸植被占优势,推测在流域低海拔平原开阔草原广泛发育;罗汉松科为代表的山地森林在冰期也相对发育,指示了相对凉爽潮湿的气候环境;冰消期(17.0~10.5 ka B. P.)禾本科花粉保持稳定平均约...  相似文献   
52.
安玉钏  陈雁  黄玉楠  李平  蒋裕强 《地质论评》2021,67(6):67112001-67112001
介形类化石对地质年代的确定、古湖泊和古海洋的研究、古环境的重建以及海底石油资源的勘探等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识别化石颗粒的方法费时费力,准确率也有待提高。鉴于介形类化石颗粒的类别具有科、属、种的层次结构,种类数量庞大,所以本文提出了一种层次化识别方法。首先进行目标检测,实现介形类化石的定位与属类划分;之后在目标检测模块的基础上进行智能识别,使用卷积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提取属类下更细微的种类特征,实现化石种类划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分层次识别模型能检测出化石图像中所有化石颗粒的位置信息并对其进行分类,分类准确率可达95%,且相较于未进行分层次识别的模型,能将识别准确率提升1.8%~5.8%。  相似文献   
53.
统计了SDSS(The Sloan Digital Sky Survey)最新发布的DR7(Data Release 7)数据中的CEMP星(Carbon-Enhanced Metal-Poor Stars).分析了样本的温度、光谱型、颜色等物理参量,同时给出了CEMP星在SDSS贫金属星中占的比例约为11%.统计得到SDSS_SSPP(The SEGUE Stellar Parameter Pipeline)发布的CEMP星样本的温度主要集中在6000~9000 K范围内.采用PLSR(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计算样本的温度并给出其光谱型,结果显示与SSPP发布的温度比较没有系统误差,但在温度较高时,随机误差较大,这与SSPP中采用不同方法给出的温度值是一致的.从颜色-颜色图上看,选出的CEMP星主要包含两类星:BHB/BS和F(F Turn-Off),前者温度较高且温度误差相对较大.通过样本在Log(g)-颜色图上的划分,可以区分BHB和BS样本.最后讨论了BHB/BS和F(F Turn-Off)中C元素的来源.  相似文献   
54.
成矿概率面金属量法在东天山铜镍矿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化学方法被普遍应用于矿产资源定量预测,但多数方法都只是基于地球化学数据本身而进行的,较少考虑除成矿物质来源之外的诸如构造、地层等地质环境的影响,结果使估算的资源量不能够很好符合客观实际。在充分研究地质因素的基础上,认为物质基础和富集强度是矿床形成的重要条件,并据此对传统面金属量法进行了修正,建立了成矿概率面金属量法。该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屏蔽虚假资源量。笔者采用成矿概率面金属量法对东天山地区铜镍矿的铜资源量进行了定量评价,效果较好。预测结果表明,东天山地区该类型铜矿资源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55.
关于库车巴什基奇克组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近年来对新疆库车前陆盆地及北部坳陷中生代主要储气层巴什基奇克组介形类、轮藻和孢粉化石的研究 ,认为该组主体的地质时代应为早白垩世中期。  相似文献   
56.
尕林格大型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地处东昆仑祁漫塔格山与柴达木盆地结合部位靠近盆地一侧。本文主要针对尕林格矿床Ⅱ矿群内发现的热液性质的Fe-Ti氧化物共生组合(HYM)和新鲜镁铁质玄武安山岩中火成性质的Fe-Ti氧化物共生组合(IGM)的化学成分及其热动力学平衡进行了详细研究。镜下观察发现,HYM与镁铁尖晶石共生,钛铁矿呈叶片状平行于磁铁矿八面体的(111)面出溶,根据氧化反应的平衡公式计算得到出溶反应的平衡温度集中在581.8~688.9℃之间,氧逸度fO2介于10-14.74~10-17.94之间;IGM主要与岩浆中的镁铁质矿物相平衡,其出溶反应的平衡温度范围为690.7~740.3℃,氧逸度集中在10-15.44~10-17.30之间。计算结果表明,尕林格矽卡岩型铁矿的最初成矿温度可达700℃,接近于水饱和岩浆结晶时的温度,因此判断HYM形成于岩浆演化早期高温高盐度流体的最初冷却过程。由于早期高温高盐度流体与围岩地层中的镁铁质火山岩发生交代反应,淋滤出大量的Fe、Ti、Al、Mg、Cu等金属物质。在高温条件下,Ti和Al进入磁铁矿晶格,导致含钛磁铁矿在降温过程中经历了氧化出溶反应形成钛铁矿-磁铁矿共生组合。此外,由于热液受到镁铁质火山岩的缓冲作用,导致HYM和IGM各自平衡时的氧逸度很接近。  相似文献   
57.
微动勘查方法基于微动数据满足平稳性的理论假设.检验数据平稳性的方法较多,各种方法有各自的适用性.本文研究了图检验法、轮次检验、逆序数检验、单位根检验、Space Time-Index等方法在微动数据平稳性检验中的适用性.测试了两组微动数据,一组没有受到干扰,另一组受到过往车辆的干扰.测试结果表明:图检验法不能保证准确性;单位根检验出现误判;轮次检验和逆序数检验计算简单,效率高,但分段数和子段长度不合理时出现误判;Space Time-Index方法准确性高,但计算时间长,效率低.因此,准确判别微动数据的平稳性不宜用图检验法和单位根检验,可以根据微动数据的数量用轮次检验、逆序数检验或Space Time-Index方法.  相似文献   
58.
对比于桥水库库容变化与蓟县地震台DSQ型水管仪观测数据表明,水库容量对水管仪长周期趋势性变化影响不大,蓄水和泄水过程中库容量变化与水管仪观测数据不存在相关关系。根据近场三维不规则形状荷载模型,对于于桥水库3次蓄水和3次泄水过程,定量计算库容变化对蓟县地震台DSQ型水管倾斜仪观测影响的理论值,结果表明,库容变化引起的水管仪倾斜值与实际观测数据变化幅度相比小得多,库容改变不足以对水管仪倾斜观测造成显著干扰。该分析结果可在观测资料异常判定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
土石分界面对城市抗震设防和地下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城市中复杂的干扰限制了常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使用,本文选用环境友好且抗干扰能力强的微动H/V谱比法对济南中心城区的土石分界面展开研究.在济南中心城区开展三分量微动测量,得到了400多个测点的微动数据,计算了对应的H/V谱比曲线.将得到的H/V曲线划分成单峰、宽峰、双峰和无峰四种类型,分析了不同类型曲线与地质结构的关系.根据基岩性质不同,将研究区的基岩划分为灰岩和岩浆岩两种类型,总结出了基岩为灰岩时的深度-频率关系式,同时发现当基岩为岩浆岩时无法得到可靠的关系式.根据关系式计算得到了济南部分测线的土石分界面深度分布,另外,关系式的计算结果与钻孔资料十分吻合,能满足工程探测的精度要求.本方法为在城市强干扰环境中确定土石分界面深度提供了快速准确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0.
我国西南地区湖泊众多,利用湖泊沉积物已开展了大量全新世植被、降水、温度和水位等的重建工作.然而,代用指标的季节性差异和气候演变的区域差异使得不同代用指标和地区重建的古气候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更多可靠记录来相互佐证和构建我国西南地区气候变化的详细图景.本文以云南抚仙湖FXH-6钻孔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正构烷烃和色度指标作了分析,在厘清其来源及环境指示意义的基础上,重建过去近5000年抚仙湖有机质的来源和湖泊水位的变化,探讨了湖泊环境变化与区域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抚仙湖沉积物中正构烷烃n-C23n-C31可有效指示内源沉水植物和外源陆生植物.近5000年抚仙湖湖泊环境经历了3个阶段:在5000—2300 cal a BP阶段,沉水植物广泛分布,湖泊水位处于高位;在2300—2000 cal a BP阶段,抚仙湖沉积环境快速变化,内源沉水植物生物量锐减,水位快速下降;2000 cal a BP至今,沉水植物生物量持续减少,湖泊水位保持低水位;同时,人类活动也影响了该阶段(2000 cal a BP至今)陆源植物的输入.本研究重建的抚仙湖持续降低的水位变化和湖泊生产力趋势与过去5000年西南地区的年平均温逐渐降低、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小的总体趋势相对应,表明区域气候变化是湖泊沉积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