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7篇 |
免费 | 54篇 |
国内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6篇 |
大气科学 | 20篇 |
地球物理 | 73篇 |
地质学 | 115篇 |
海洋学 | 21篇 |
综合类 | 24篇 |
自然地理 | 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作物生产潜力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亟需针对不同地理单元实施有效应对措施和调控策略。选择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陕北高原、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全球生态区模型(GAEZ)分析了陕西省不同地理单元作物生产潜力变化趋势,探讨了不同作物生产潜力变化的区域差异,辨识出影响不同作物生产潜力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1) 1980—2015年间,陕西省玉米生产潜力总量增加了150.55×104 t,小麦生产潜力总量则下降了402.69×104 t。(2) 关中盆地的玉米和小麦生产潜力皆最大,陕北高原次之,秦巴山区的玉米和小麦生产潜力皆最小;陕北高原和秦巴山区的玉米生产潜力皆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变化趋势,关中盆地的玉米生产潜力则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区的小麦生产潜力都呈下降趋势,陕北高原的小麦生产潜力则有所提高。(3) 土地利用变化呈现减产效应,这一效应在关中盆地尤为显著,其次为陕北高原;气候变化导致玉米生产潜力增加,使小麦生产潜力下降;气候变化对不同地理单元的影响也不相同,在陕北高原表现为增产效应,在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区则为减产效应。(4) 在陕北高原,气候变化的增产效应是玉米和小麦生产潜力提高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大于对小麦的影响,耕地向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转化是降低作物生产潜力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因素;在关中盆地,作物生产潜力的变化主要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小麦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玉米为大,以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为特征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大于对小麦的影响;在秦巴山区,土地利用变化是玉米生产潜力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小麦生产潜力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影响。 相似文献
62.
63.
64.
由于长排列广角地震采集中必定存在超临界角的广角反射信息,广角反射信息相对临界角内反射信息存在随偏移距变化的时移现象.本文研究了去广角效应下的走时反演成像,并将其应用到东南屯溪—温州的宽角地震资料.通过拾取中国东南屯溪—温州剖面宽角实际地震资料中P波垂直分量拾取到的反射P波走时,继而使用遗传反演方法进行处理,得到了该区丰乐、新安江、松阳、青田以及洞头五炮去广角效应与未考虑广角效应情况下的一维速度深度曲线,并对比了去广角效应前后的地壳结构界面形态.结果表明,广角效应去除前后影响主要体现在壳内层速度差异,地壳浅层界面深度的广角效应明显强于深层界面. 相似文献
65.
中国物种资源评价与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物种资源位居世界前列,但保护措施不力,野生物种分布范围日益缩少,生态环境恶炒绝与濒危物种不断增加。目前、受到威胁的物种占整个区第的15%-29%,高于世界10%的水平。鉴于此,提出建立全国种质资源库和监测体系,加强物种资源的原位和迁地保护及管理;并实行保护性开发,建立商品生产基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66.
中强震与江苏新沂地震台地电阻率异常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速率法、滑动富氏法对江苏省新沂地震台1990年至1999年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电阻率异常与江苏省及其邻近地区的中强震的关系。结果表明.从1994年到1997年之间发生的中强震,新沂地震台地电阻率3个测向有不同程度的异常与之对应。研究结果表明.资料异常呈现出的各向异性和其对应性与地球自转加速年份、孕震期的应力状态、震区构造、介质结栖有关。 相似文献
67.
基于乡村文化景观二元属性的保护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近年来,乡村旅游在促进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同时,也使两者矛盾空前地尖锐化。为解决两者矛盾,从地格理论出发,探索适合我国乡村旅游促进文化景观开发与保护的模式体系。基于乡村文化景观具有的二元属性———乡村性和遗产性,提出了3种以乡村旅游促进文化景观保护发展的模式。研究认为:生态博物馆、乡村大舞台和景观嘉年华模式不仅有利于乡村社区和本土文化的结合,而且能够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和文化景观保护。 相似文献
68.
安家营子金矿普遍出现红化蚀变,过去一直被认为是钾长石化,并将其看做一种找矿标志,但是效果甚微。经野外地质及室内镜下观察结合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和主量元素分析确定红化并非钾长石化,而是由绢云母、钠长石、绿帘石和铁的氧化物以及少量钾长石的矿物组合分布在斜长石内部造成的。其过程可能是早期含Na流体通过斜长石内部的显微孔隙,交代形成钠长石,释放出Al和Ca,然后结合流体中的其他成分形成绢云母和绿帘石。随着绢云母的大量生成,a K+/a H+变大,再生成钾长石,便形成了钠长石、绢云母、绿帘石和钾长石的组合。而变红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在钠长石化过程,花岗岩中斜长石或云母中的铁被释放出来,或者流体中带来的Fe,以氧化物的形式充填在显微孔隙中,形成了肉眼所见到的红色。在蚀变较弱的区域,红化蚀变只出现在核部,边部几乎没有蚀变,形成明显的净边结构。这是由于斜长石的核部存在大量的显微孔隙造成的。斜长石在形成过程中核部结晶速率非常快,所以容易捕获周围的熔体或流体形成显微孔隙,而边部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几乎没有孔隙出现,这些孔隙的分布控制了后来的红化蚀变的分布。所以,红化蚀变并非简单的钾长石化,而是斜长石和流体发生的一系列生成钠长石、绢云母、绿帘石和钾长石的相对复杂的蚀变。而这种蚀变在花岗岩地区分布较为普遍,并不一定与成矿作用有关,且其分布范围有限,同流体的物质交换较少,对找矿和成矿作用的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69.
70.
在旅游学与环境资源领域相关SSCI/SCI期刊论文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旅游与环境资源关系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当前研究的重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对于4个主要研究主题,旅游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需要进一步完善,应加强多种评估方法的集成应用以及人文旅游资源价值评估实践.关于旅游可持续与生态旅游,研究方法总体上定量化不足,方法应用比较局限,且研究内容不够丰富.所以内容充实与多种方法运用及定量化研究是今后研究的突破点.关于旅游与环境资源耦合关系研究,研究内容相对分散,环境对旅游的作用是研究的薄弱点,今后需要在旅游研究中多加考虑环境的作用,再者旅游与气候关系研究没有得到重视,所以应该多加考虑旅游与气候关系研究.以适应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环境资源管理方面旅游税、环境税以及环境保证或生态保证的研究,也是今后的研究重点.此外,研究主题需要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应实现多样化,全面考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关学科视角并注意多视角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