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238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兰州-民和盆地首次发现恐龙足印化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甘肃省发育一系列中生代内陆盆地,白垩系广泛分布,但至今未发现过白垩纪陆地上占统治地位的主要动物———恐龙和恐龙活动遗迹,仅在兰州以东通渭地区报道过第三系甘肃群的恐龙碎骨[1,2],但至今未见有关恐龙活动遗迹的报道.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甘肃区调队,19...  相似文献   
102.
造山带演化可分为两个阶段:造山期和成山期。造山期地质调查一直是我国区调工作的重点,调查的内容以区内基础地质特征研究为主。而成山期地质调查过去一直被忽视,这也正是当前“扩大区调服务领域”所要探讨的问题。造山带成山期区域地质调查重点是:①造山带隆升的过程与特点;②山脉隆升的环境效应;③造山带现代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笔者结合东昆仑造山带1∶25万冬给措纳湖幅和兴海县幅区调,对成山运动和环境变化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3.
长江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地貌格局的形成与东亚现代地貌格局的建立。文中简述了百余年间长江演化研究的主要争论,梳理了近20年来将物源示踪方法应用于长江演化研究的进展及得到的启示。通过对长江流域的典型沉积体系:包括上游昔格达组、剑川盆地、中下游砾石层、江汉盆地、长江三角洲钻孔沉积及边缘海盆地(莺歌海盆地、台湾岛)的物源示踪结果进行归纳梳理,笔者认为:1)长江演化争论的焦点问题依旧是三峡贯通和石鼓第一弯的形成,但争论的问题已拓宽至古水系模式、侵蚀-沉积过程、夷平面形成等诸多问题。2)三峡贯通和石鼓第一弯形成的时代尚未取得共识,即长江的形成时代和过程还存在争论。长江中下游砾石层和江汉盆地沉积物具有复杂的源区供应,仅依靠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无法有效区分长江上游的物源信号;江汉盆地和长江三角洲钻孔沉积记录对于三峡贯通的初始信号仍未达成一致;剑川盆地和昔格达组沉积物的年代及其物源意义对于金沙江南流(东流)的指示意义存在广泛争论;海洋沉积约束长江和红河水系演化模式的物源信号也存在争议。3)在长江流域各沉积盆地进行物源研究时,建议加强海陆沉积对比。从地貌-构造演化-沉积古地理-气候变迁的角度,将能更加全面地...  相似文献   
104.
江汉平原周老镇钻孔砾石统计及其与长江三峡贯通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江汉平原周老镇钻孔砾石层砾石的粒度和砾态进行统计和分析的结果表明:砾石的风化程度普遍较高,砾石的扁度、球度、磨圆度、砾态参数(F/ψ)和各轴分选系数均符合河流相沉积物的特征。通过分析砾石粒度和砾态的变化曲线,可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阶段Ⅰ和Ⅱ的平均砾径、中值砾径、扁度、球度和砾态参数(F/ψ)相差不大,而阶段Ⅲ与阶段Ⅰ、Ⅱ相差很大,阶段Ⅲ的水动力条件、沉积物比阶段Ⅰ、Ⅱ显著增强并混杂了远源物质。结合周老镇钻孔岩性及钻孔砾石含量和江汉平原第四系岩相剖面特征判断,在阶段Ⅲ109.5-117.0m(0.97~1.12Ma.B.P.)处钻孔的沉积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江汉平原水系发生了重要调整,可能是长江贯通三峡。  相似文献   
105.
通过对风火山盆地白垩系砂岩薄片的粒度统计分析.划分出3种概率累计曲线。代表3种沉积相。分别为三角洲、河流和湖泊;并对研究区的沉积环境进行了划分。确定了该区为一套陆相沉积环境。这对于研究风火山盆地有重要的地质意义。而且对于该区找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6.
马尔柯夫链在江汉平原第四纪沉积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马尔柯夫链基本原理,在系统统计江汉平原监利县周老镇ZL01钻孔揭示的第四系基础上,结合该区的地质特征,进行了极限概率分析、差值矩阵分析、置换分析和熵分析.根据马尔柯夫链的综合分析结果,总结出江汉平原周老镇ZL01钻孔剖面的第四纪沉积主旋回,发现该剖面主要形成于河流沉积环境,并建立了该区第四系的地方性沉积相模式,为研究该地区的沉积作用、判断沉积环境提供定量的解释依据,对研究江汉平原的变迁历史及其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7.
根据1954~2001年的航卫片遥感信息,对长江皖江段的岸线特征及变化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航卫片解译,长江皖江段南、北岸线长度分别为405.4km(右岸)和438.8km(左岸),岸线总长844.2km。根据遥感影像特征和野外调查,将皖江岸带(线)划分为侵蚀岸(冲刷岸)、淤积岸和稳定岸3种类型,其中冲刷岸长426.4km,占岸线总长度的50.5%,左岸大于右岸;淤积岸长198.4km,占岸线总长度的23.5%;稳定岸长219.4km,占岸线总长度的26.0%。根据1954年、1969年、1975年和1986年4个时期的航片资料的对比解译,对1954~1969年、1969~1975年和1975~1986年3个时间段的岸线摆动幅度和速率进行了计算,从中发现,河道岸线的摆动主要是左岸侵蚀后退,段内岸线年平均变形强度在50m以上的有7处,在100m以上有2处。岸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主河道长期右移,近期以左移为主;江心洲的平面变化复杂,汊道河段岸线变化强烈;鹅头形分汊河段演变具周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8.
为了探讨首次在闽西发现的网纹红土的成因,采用将永安地区网纹红土的粒度实验结果与典型风成沉积物、现代河流沉积物以及其他地区的网纹红土相对比的方法,对位于闽西永安地区的网纹红土剖面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永安地区网纹红土以粉砂级组分为主,黏粒组分次之,砂级组分最少,全部样品属于黏土质粉砂;剖面从上到下粉砂级组分、黏粒组分逐渐增多,砂级组分明显逐渐减少;10~50 μm粒组体积分数均值为29.71%,远低于典型风成沉积物;沉积物岩性三角图、粒度参数特征、粒度参数散点图、Mz-A图和Mz-L图以及频率曲线显示永安地区网纹红土不是风积成因,但也不是典型的冲积成因;判别函数结果均为正值,显示了水成成因;永安地区网纹红土的成因是两方面的,为冲积成因下经过强烈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福建其他地区、江西泰和以及广东东江一级阶地的网纹红土也具有相同成因。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福建省境内网纹红土的分布,同时更深入理解与认识了网纹红土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9.
为了探讨和揭示江汉平原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磁学特征和该区的气候环境演变规律,对新近发现的位于江汉平原东北缘的麻城剖面进行了磁化率样品的采集和测试与对应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1) 麻城剖面沉积物质量磁化率值偏低,平均值为10.85×10-8 m3·kg-1,全剖面变化不大,为5.76×10-8~23.39×10-8 m3·kg-1,但频率磁化率波动较大,分布于5.35%~50.35%,平均值为24.71%,显示具有较高的超顺磁性颗粒(super paramagnetism,SP)含量;(2) 根据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曲线的旋回波动特点,结合年代学测试结果,将该区的古气候环境划分为7个不同的演化阶段.初步认为该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经历了由湖沼相沉积-湖相沉积-泛滥平原中的沼泽沉积环境的变化.气候经历了温湿-干冷-暖湿-干凉-干冷-温湿-干(旱)偏冷的阶段性变化过程,与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特点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0.
长江中游砂山形成的年代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野外考察、资料整理分析及实验数据测试等工作,并与有关研究对比,较全面地分析论证了长江中游砂山沉积的风成特征。本次研究首次发现南昌附近的梁家渡古埋藏砂丘剖面,并佐证了武昌青山、湖南岳阳等地的砂层沉积。在此基础上通过年龄测试、扫描电镜观察等确证了砂山的形成时代和风成微观特征,与相关研究综合分析,较深入地论证了长江中游砂山的风成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