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7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矿物的塑性形变,是指矿物在不破裂情况下又不能复原的形变现象.这种形变引起晶体内部结构的改变,却没有失去内部的结合力.引起这种形变是应力持续作用的结果.它完全不同于矿物的刚性形变.橄榄岩中矿物形变的研究,亦是成因矿物学方面的一个内容,对于深源橄榄岩的形成和演化方式以及对其地质构造的发展等都是有益的.对于深源橄榄岩生成方式及矿物学方面的研究,在国外开始较早,先后发表了不少文章,多是针对碱性玄武岩或金伯利岩中的橄榄岩包体(或捕虏体的).对于大陆造山带中橄榄岩的研究,近来才有所报导.在国内以往研究少,刊出的文章也不多.  相似文献   
32.
吴学益  李金铭 《矿物学报》1995,15(2):199-204,T001
新疆阿舍勒铜矿是一个海底火山喷气-沉积的黄铁矿型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矿床后期受褶皱、断裂构造影响,使铜矿在向斜倒转翼和向斜轴部增厚、加富,形成多次叠加的多因复成矿床。构造控矿模拟实验为阿舍勒铜矿的形成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3.
1990年8月21日至25日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地质研究所,资源环境科学局在贵阳联合召开了“全国非金属矿物与矿物材料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代表130人,分别来自地质矿产部、化学工业部、国家建材局、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高等院校及中国科学院等7个系统,23个省、市、自治区。代表中有较多的老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及更多的中青年科  相似文献   
34.
通过龙首山超基性岩带5个代表性岩体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取得如下认识:1.岩带内各岩体的化学成分以贫Si0_2、MgO和富TiO_2为特征,属于铁质超基性岩;2.各岩体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有富集型、平坦型、亏损型3种。具前两种模式的岩石是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中由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而后者则具有地幔残余的某些特征;3.稀土元素定量模式计算表明,金川、塔马子沟岩体的原始熔浆起源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15%、1%的部分熔融,而青井子等岩体则起源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40%的部分熔融;4.分离结晶作用过程的定量计算表明,金川岩体中的橄榄辉石岩和斜长二辉橄榄岩分别由77%和25%的晶体分离形成。最后对各岩体的含矿性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35.
36.
阿舍勒铜矿是一个层控型海底火山喷气-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床的形成不仅与火山喷气-沉积作用有关,而且有后期热液作用的叠加和褶皱变形构造的改造。褶皱变形不仅造成了矿体厚度的变化,从而使铜矿矿体在褶皱轴部加厚加富,形成独特的矿体形态,而且造成了矿体成分的垂向分带及双层结构模式。构造地球化学模拟实验结果为褶皱变形控矿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37.
该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产在古生代蛇绿岩区镁质超基性岩内,产状呈浑圆球状包体。岩石组构特征、塑性形变的滑移体系、稀土元素分布和估算的岩石生成温压条件等,均与新生代、中生代碱性玄武岩、金伯利岩内的超镁铁质包体十分类似,亦属上地幔包体。  相似文献   
38.
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显微构造与组构专业组委员会主持的第二届全国显微构造与组构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1月中旬在桂林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26人,共提交论文128篇。会后还组织了地质考察和地质旅行。会议分断裂构造和断层岩的显微构造与组构组;其它各种构造的显微构造与组构组两个专题组进行交流。具体包括不同种类的糜棱岩特征、分类、形成机制,糜棱岩形成的实验研究,各类构造岩的组构分  相似文献   
39.
瞬变电磁场的波场变换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不同条件下层状介质模型瞬变电磁场数据的波场变换、分析,提高了对瞬变电磁场波场变换物理意义的认识,并总结出若干有价值的规律.指出这种通过数学方法变换出的波场,不仅在形式上满足波动方程,而且在导电介质中也存在“传播”现象,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电性分界面时,也存在“反射”和“透射”.这些结论为在瞬变电磁法中,正确合理地引入地震处理解释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0.
依据区内岩体及围岩662个微金样品分析结果,笔者对基性、超基性岩的含金性及其中金的赋存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确认该区基性、超基性岩体的金背景含量普遍偏高,而且明显高于围岩。同时指出,三条蛇绿岩带金元素丰度呈现自北而南、自东而西递增的趋势。经对金富集地质条件的分析,认为区内金的活化迁移主要受控于与超基性岩带分布近于一致的两条韧性剪切带,并指出断裂破碎带、强蚀变超基性岩体与围岩接触带、热液蚀变带、金属硫化物产出部位及砂金(铂)异常与Au、As、Sb、Cu异常重叠部位是找金的有利地段。在上述地段发现了川刺沟、撒拉河金矿点两处和含金超基性岩体20处。提出四个预测区和七个找金部位。依据硫同位素、矿物包裹体等资料及金矿(化)体的赋存部位,首次提出该区金矿总体可称为蛇绿岩型金矿。成因类型主要属中温变质热液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