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9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南海东北海域海面高度的多尺度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8a的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南海东北部海域海面高度的多尺度变异.研究得出,南海东北部海域的海面高度变化主要受3个不同时间尺度因素的影响,其中最强的是季节变化(Va)的影响,其周期范围为0.60~1.20a,它主要与海面高度的年循环相联系;其次是周期在0.17~0.45a(即2~5个月)的变化(V25)的影响,它主要与中尺度时间周期引起的海面高度变化相联系.较小的一个因素是周期在1 50~5 00a的年际变化(Vi)的影响,它主要与El Niño事件引起的海面高度变化相联系.分析表明对8a平均而言,海面高度变化所引起的能量偏差V25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吕宋海峡以西海域,在1995,1996和1999年出现最大值;偏差Va的高值区分布在吕宋岛西北海域,在1995年出现最大值;年际偏差Vi的高值区位于台湾的西南海域,在1997~1998年El Niño事件期间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32.
黑潮与南海的相互作用是海洋学研究中一个悬而未决的课题。黑潮在离开吕宋岛跨越巴士、巴林塘等海峡(以下依习惯简称吕宋海峡)时作用于南海。虽然以往对黑潮通过日宋海峡侵入南海东北部有过若干研究,但未曾有过黑潮分离涡旋进入南海的观测报道。在1994年9月初,我们在南海东北部人陡坡外首次捕获一反气旋型的黑潮分离流环,本文报道此次观测结果。该流环为中心位于21°N,117.5°,直径约150km,垂直尺度超过1000m的反气旋;其外形沿大陆坡拉长,呈卵圆型。地转计算和ADCP直接测量均表明其近表层流速接近lms-1.流环中水温高于周围海水,密度则偏低,因而该中尺度涡属暖流环类(wormcorering)。T-S特性分析表明流环内海水特性不同于周围,次表层高盐核盐度高出四周,中层低盐核盐度则低于四周,说明该流环应源于黑潮。观测期间在巴士、巴林塘等海峡似有另一流环正在形成过程中。  相似文献   
33.
南海海水的T-S特性点聚图及其简要说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国家海洋数据中心收集的历史水文资料,绘出了南海海水T-S点聚图6幅,并作了简要说明和初步分析,以供南海物理海洋学研究者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34.
根据2001年3月份南海东北部航次调查温、盐资料,分析了2001年冬末春初南海东北部温、盐结构和环流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南海东北部环流主要受一次海盆尺度气旋型冷环流支配,冷环流呈现双核结构,垂向尺度接近1000 m.吕宋海峡内侧断面的水交换在600 m以浅海水流入南海,在断面南部(20°N以南)中层和深层有流出,断面法向地转流向西净输运量为6.9×106m3/s;直接的黑潮入侵不超过120.5°E,但有部分的黑潮水沿陆坡达到台湾岛西南部海域,并更有一部分逸入东沙岛以西海域,与南海水混合变性.  相似文献   
35.
国外高速铁路对旅游影响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汪德根  陈田  李立  章鋆 《地理科学》2012,(3):322-328
交通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每一次交通运输方式的革命性突破都深刻地影响着旅游发展。作为当今世界"交通革命"重要推动力-高速铁路已在全世界普遍发展起来。在对所能获得的国外有关高铁旅游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高铁对其他旅游交通系统、旅行方式、旅行时间、区域旅游收益、目的地旅游要素结构、目的地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分析。结果表明,国外对高铁旅游研究的关注度高,研究领域广,注重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中国高铁旅游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借鉴和范式。加强高铁旅游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有利于更客观地预测和评价高铁对旅游的影响,为高铁网络化时代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6.
新疆夏季降水的水汽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新疆夏季降水天气过程的水汽特征做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地区发生大降水时,大气中所含水汽仅与我国湿润地区一般条件下大气中所含水汽相当。新疆降水所需水汽主要是靠一定的天气系统以接力输送方式输送到一定地区,然后在合适的环流作用下,向降水发生区逐步输送。西南季风对新疆夏季降水有间接影响。区域水汽收支计算表明,该区降水天气维持所需水汽主要由纬向西风气流输送提供。低层偏东风所输送的水汽对维持南疆降水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37.
李立 《物探与化探》1983,7(4):194-198
磁大地电流法是电磁法中的一种,它以频谱极宽的天然电磁场为信号源,频率范围可从10-4赫兹直到104赫兹。这表明该方法的应用范围是很广的,自地壳的深部探测直到地表勘探以及石油、矿产的勘探。  相似文献   
38.
东秦岭岩石层的地电模型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大地电磁测深结果,东秦岭河南叶县-湖北南漳地区的岩石层由4个电性单元组成,其中华北地块南缘为相对高温的低阻区;秦岭北部为低温的高阻异常区;南秦岭为高温的低阻区,岩石层平均厚度仅80km,南秦岭的南部推覆到扬子地块之上达40-50km;扬子地块为相对低温的中等电阻率区,岩石层厚度150-200km.利用秦岭地区地壳上地幔岩石样品高温高压条件下电阻率的测定结果推断了各单元岩石层内电性层可能的岩石组成类型,并建立了剖面通过地区岩石层的地电模型.  相似文献   
39.
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形成与演化的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我国在青藏高原取得了大量地球物理资料,1980-1982年中法合作又在西藏得到丰富的深部地球物理资料.青藏高原是一个整体.它的构造活动可以分为南、北、中三个带.中部是整体隆升,且已达到均衡.南北两缘受到强烈挤压、叠覆,是差异隆升,但未达到均衡.它的构造作用形式,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上地壳)以叠覆为主,中层(下地壳)以挤压为主,下层(异常地幔)以隆升为主.在上下地壳之间有一壳内低速低阻层,是一个主要的滑曳面.它的地质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印度板块与西藏板块未碰撞前,异常地幔使高原缓慢隆升.在碰撞后,地壳加厚,重力均衡使高原快速隆升.  相似文献   
40.
为探讨低空急流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及积云对流的影响,本文用一改进的有限区域五层原始方程模式,对发生于1983年夏季梅雨期间长江流域以南的一次低空急流过程作了数值模拟。并对急流特征、急流区质量调整及积云对流加热的影响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