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77篇 |
免费 | 2488篇 |
国内免费 | 168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23篇 |
大气科学 | 1208篇 |
地球物理 | 1437篇 |
地质学 | 5815篇 |
海洋学 | 1505篇 |
天文学 | 221篇 |
综合类 | 704篇 |
自然地理 | 12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6篇 |
2023年 | 323篇 |
2022年 | 373篇 |
2021年 | 395篇 |
2020年 | 402篇 |
2019年 | 436篇 |
2018年 | 395篇 |
2017年 | 293篇 |
2016年 | 313篇 |
2015年 | 352篇 |
2014年 | 555篇 |
2013年 | 439篇 |
2012年 | 462篇 |
2011年 | 465篇 |
2010年 | 470篇 |
2009年 | 419篇 |
2008年 | 380篇 |
2007年 | 463篇 |
2006年 | 441篇 |
2005年 | 362篇 |
2004年 | 359篇 |
2003年 | 287篇 |
2002年 | 232篇 |
2001年 | 240篇 |
2000年 | 251篇 |
1999年 | 356篇 |
1998年 | 338篇 |
1997年 | 340篇 |
1996年 | 345篇 |
1995年 | 319篇 |
1994年 | 303篇 |
1993年 | 277篇 |
1992年 | 296篇 |
1991年 | 243篇 |
1990年 | 205篇 |
1989年 | 140篇 |
1988年 | 80篇 |
1987年 | 86篇 |
1986年 | 72篇 |
1985年 | 94篇 |
1984年 | 63篇 |
1983年 | 71篇 |
1982年 | 56篇 |
1981年 | 43篇 |
1980年 | 43篇 |
1979年 | 26篇 |
1965年 | 13篇 |
1959年 | 21篇 |
1958年 | 29篇 |
1957年 | 2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地图投影中,圆锥投影其经纬网不复杂,计算和绘制比较容易。在使用时,进行图上量算较为方便,而且容易对变形进行纠正。对中纬地区,本投影可使其变形微小而且分布均匀。由于圆锥投影具有上述优点,所以它目前在地图制图工作中被广泛地采用。 相似文献
92.
天体测量学是天文学的一个分枝.天体测量学是研究测量天体在天空的方向的方法,是研究测定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的方法.目视天体测量的主要困难是如何将所有的量度测定到尽可能的精确,这些量度都是对起始方向和起始平面而言的.起始方向和起始平面就是地轴和二分点平面,因此,我们所采用的方向和平面就得彼此完全平行.这样我们才能进行绝对坐标和恒星自行的测量. 相似文献
93.
对东南极Lambert冰川东缘中国南极科学考察(CHINARE)沿线中山站-格罗夫山(距海450 km)段雪坑(或粒雪芯)中海源离子(Na+,Cl?,nss-SO42?和MSA)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海盐离子(Na+和Cl?)浓度在距离海岸带100 km以内(高程低于1500 m)呈现指数降低趋势,统计结果表明距海远近及海拔是影响内陆地区海盐离子的沉积浓度的两项重要因子.随着向内陆距离的增加,Cl?/Na+比值呈增长趋势,同时伴随标准偏差波动幅度的增加,表明东南极内陆地区可能存在除海盐之外其他来源的贡献.格罗夫山地区9个采样点获取的样品中Na+和Cl?离子的浓度高于CHINARE沿线与格罗夫山相似距海距离的采样点,格罗夫山的低海拔及特殊的地形条件可能是导致较高浓度的主要原因.考察沿线样品中nss-SO42?和MSA两种不同的硫化物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相比MSA,nss-SO42?呈现出随距离的增加更为显著的降低趋势,表明不同的来源及传输途径可能对内陆地区两种硫化物的沉积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研究点两者的相关系数进一步支持了该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95.
96.
97.
98.
四川盆地西部是指东经103°—106°31′和北纬28°40′—32°40′之间,包括北自广元、旺苍,南至犍为、自贡,西起雅安、灌县,东抵南充一带的广大地区,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 该区是四川盆地早期雏型所在地域,是整个四川盆地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它处于上扬子地台边缘邻近巴颜喀拉地槽的膝状转折处。 中三叠世末印支早幕运动的发生,使具有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特点的上扬子地台开始了解体转化,为四川盆地的形成铸造了基础格局。在以往平缓开阔的地台上开始形成相对独立的有封闭边框的一面邻水、三面封闭的箕状海湾盆地,这就是四川盆地的雏型。 相似文献
99.
在较低级变质泥质岩石中利用全岩的K—Ar和~(40)Ar/~(39)Ar分析方法来测定劈理形成年龄时,由于矿物样品的特殊性和碎屑颗粒间潜伏氩的存在,使测定工作变得复杂。复杂的矿物影响可通过仔细分辨K/Ca和~(40)Ar/~(39)Ar的年龄光谱加以解决。然而,碎屑的影响可能继续存在,甚至在具有渗透性裂开的变质泥质样品中(全岩和白云母,粒级均在0.4~0.63μm之间)也不例外,直到浅变质带(或浅带)的边缘这种影响才被消除。伴有浅变质裂开的凝灰岩夹层其~(40)Ar/~(39)Ar和K—Ar法测定的全岩劈理年龄与地层古生物学测定的劈理年龄相一致,这说明K—Ar和~(40)Ar/~(39)Ar法不受碎屑的影响。在粒级上与上述浅变质凝灰岩相区别,富含白云母的另一种凝灰岩具有下面特征,颗粒间界限明显,K—Ar和~(40)Ar/~(39)Ar全气体年龄与上述凝灰岩一致,不随颗粒的大小发生变化。近带高变质凝灰岩由边界不清的白云母颗粒组成,它们连续记录了~(40)Ar/~(39)Ar全气体年龄,其中~(40)Ar/~(39)Ar值比K—Ar值高10%~15%(全岩粗碎屑颗粒),这一差异是由于在辐射中受反冲气体~(39)Ar的影响,并表明颗粒的边界形态(有效表面积/体积)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39)Ar的反冲。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