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8篇
  免费   323篇
  国内免费   470篇
测绘学   120篇
大气科学   218篇
地球物理   209篇
地质学   1193篇
海洋学   241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16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8篇
  1965年   6篇
  1958年   7篇
  1954年   3篇
  1948年   2篇
  192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1.
四川盆地南北缘志留纪生物礁成岩作用及储层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四川盆地南北缘志留纪生物礁发育、类型多样,有点礁、灰泥丘、层状礁等。它们曾经历了多种成岩作用,其中主要有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硅化作用以及白云化作用。由于构造运动简单,本区生物礁的成岩作用演化过程是从早期的海底成岩作用,经短时的大气淡水作用就进入埋藏成岩作用阶段,最后达表生暴露阶段。生物礁的原生孔隙以格架孔、体腔孔为主,并发育有不规则窗格孔、粒间孔及晶间孔等,次生孔隙为后期溶孔及溶缝。由于胶结作用发育,使本区生物礁的储集意义减小。  相似文献   
912.
本文从完整的MHD方程出发严格推导了一个旋转等离子体系统相对于平衡态作小振动的稳定性条件。该系统具有粘性、可压缩性、有自引力。同前人的工作相比较,由于本文用能量方程代替了近似关系(如绝热关系等),所以结果更加合理并具有普遍性。在一般情况下,前人的结果可以认为是本文结果的特例。同时本文还对文献[1]的稳定性充要条件提出疑义。  相似文献   
913.
914.
贵州遵义地区黄家湾矿是黑色页岩型镍钼多金属元素矿床。镜下观察及电子探针分析首次发现了矿石中红藻囊果及其与各金属硫化物之间密切的共生关系,为生物参与成矿作用提供了证据。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认为镍、钼等金属元素的来源及富集可能与藻类生物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15.
流域内水循环各环节的水量及其时空分布是不断变化的,掌握流域水循环与水平衡状况是进行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以2000—2019年黑河流域水文显著变化期为研究时段,综合应用TRMM与GPM卫星观测的降水量、遥感估算的蒸散发量等数据并结合气象站点、水文站点等观测数据,对流域降水、蒸散发与径流等水循环要素的水平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区是主要产流区,向中游年均下泄水量约为45.11×108 m3。其中,消耗于中游的年均量约为29.92×108 m3,约占66%;补充下游的年均量约为15.19×108 m3,约占34%。民乐—张掖盆地是黑河中游水资源消耗的主要区域,年均消耗的上游来水和当地降水量达43.97×108 m3,约占中游消耗量的75%;中游农田蒸散发年均消耗水量约20.3×108 m3,占总消耗量的35%;上游区降水量增加是黑河干流出山口径流量增加的主因,对径流量增加的贡献率为96%,导致年均径流增加0.35×108 m3,潜在蒸散发对径流增加几乎没有贡献。根据目前黑河干流上游径流量变化与中游水资源消耗现状,如果未来水文周期变化导致上游径流减少,中下游用水矛盾凸显的风险较大。地表水循环遥感观测可作为流域水平衡分析的方法之一,分析流域地表水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揭示水资源变化趋势与原因,支撑水资源合理配置,陆面实际蒸散发是水平衡分析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准确估测不同类型下垫面实际蒸散发量是提升分析可靠性的关键。基于互补相关的陆面实际蒸散发估算方法相对简单,但其中用于计算湿环境蒸散发量的Priestley-Taylor公式中乘性经验系数受地形影响空间变异很大,区域上采用统一数值会对结果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16.
钻井呼吸效应常被误判为井涌而采取错误的措施,使呼吸效应强度增加。为明确深水浅层呼吸效应机制,基于深水浅层高孔高渗和裂缝不发育的特点,建立多孔弹性介质渗流模型,模拟深水浅层钻井呼吸效应过程,分析地层参数(弹性模量、泊松比、渗透率和孔隙度)、钻井液性能(塑性黏度和动切力)和井底压差对深水浅层钻井呼吸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水浅层钻井呼吸效应属于渗透性诱导机制,使部分钻井液残留在地层中,具有瞬时性,可分为漏失、拟稳态和返排3个阶段。低弹性模量、低泊松比、高孔高渗的地层更容易发生渗透性呼吸效应。加入降滤失剂和膨润土、使用低密度钻井液、采用低排量的钻井方式和控压钻井技术等,可以降低渗透性呼吸效应强度。该结果为深水浅层安全高效钻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17.
石英脉型黑钨矿的五层楼垂向分布模式是中国地质人员在实践中探索发现的一种矿体分布规律,其发源地是粤北的梅子窝钨矿.从上世纪60年代提出该模式至今,它已指导了世界上很多石英脉型黑钨矿的探矿和生产.  相似文献   
918.
南方研究区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下二叠统、上二叠统四套区域性古生代海相烃源岩可划分为7种有利沉积相:即深水泥质陆棚相、深水热水陆棚相、深水碳酸盐岩陆棚相、深水硅磷质台凹相、海湾澙湖相、近海湖盆沼泽相、前三角洲相。四套海相烃源岩的沉积—生物相图反映出这些相都不同程度与大洋相通。从早寒武世到晚二叠世,烃源岩的相类型向多样化发展。受都匀、东吴运动影响,有利相带的分布范围由大到小出现两个旋回。南方海相烃源岩的发育受板块运动、板内活动、三大古隆起、四个转换期、沉积—生物相等五个因素的控制。南方海相优质烃源岩的形成模式可概括为深水陆棚—底栖藻席模式,其特点是底栖藻类发育,沉积表面氧化而埋藏环境还原,并以此区别于已有的三种形成模式。研究区北面的秦岭洋,南面的华南洋(Pz1)、八布洋(Pz2)伸入扬子克拉通内部形成的不同时期海湾体系,是海相烃源岩发育的摇篮,可作为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919.
河网自动综合中Delaunay三角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地图数据处理和GIS分析应用中,河网自动综合是制图综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涉及到从双线河向单线河转化的过程及河间距的研究。本文利用Delaunay三角网中的三角形的边连接具有的空间邻近性特点,介绍了用Delaunay三角网结构的骨架线来提取双线河流中轴线及研究河间距量算的方法。  相似文献   
920.

The serpentinized peridotites overlying the subducted zones in the Izu-Bonin-Mariana (IBM) arc system have been interpret as the cause of the low-velocity layer identified beneath the IBM froearc, in turn few earthquakes occurred along the plate boundary. Chrysotile, which is a low temperature and highly hydrated phase of serpentine with low frictional strength, has been suggested as the low velocity material in the serpentinized peridotites, besides, brucite is inferred to be likely conducive to stable sliding. However, such idea encounters challenging in our serpentinized peridotites from the southern Mariana forearc, which absent both the above minerals. The presence of talc, which characterized by its weak, low-friction and inherently stable sliding behavior, provides new clue. Here we report the occurrence of talc in serpentinized peridotites collected from the landward trench slope of the southern Mariana forearc. We infer that talc is mainly forming as a result of the reaction of serpentine minerals with silica-saturated fluids released from the subducting slab, and talc also occurs as talc veins sometimes. Due to its unique physical properties, talc may therefore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aseismic slip in the IBM subduction z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